跟着名家学作文:寄情于物
2024-10-08
导 语
许多学生在撰写记人叙事抒情类作文时,在情感抒发方面常常面临两种困境:一是感到无从下手,导致情感表达苍白无力;二是过度渲染,使得情感表达变得空洞浮泛。要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寻找具体的事物作为情感的载体,让抽象的情感有具象的支撑,这种方法就是“寄情于物”。本期“名篇锦囊”,我们将通过赏读经典名篇看看名家们是如何巧妙运用这一手法的。
经典名篇赏读
片段一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像这样就地取求很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叶圣陶《藕与莼菜》
赏 读
作者将藕与莼菜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对这两种食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怀念。莼菜的嫩绿与诗意,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乡生活场景,都成为作者情感的寄托。这不仅仅是对记忆中美食美味的怀念,更是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深深眷恋。
片段二
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迟子建《灯祭》
赏 读
作者以灯为情感的寄托,通过细腻的描述,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融入其中。正月十五,本是迎灯的日子,作者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的那盏灯,这种情感的转折触动人心。作者买下贴着“福”字的六角形玻璃灯,送至父亲墓地,这一举动,不仅是对父亲的怀念,也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那盏灯“虽灭犹燃”,象征着作者对父亲永恒不灭的思念之情。
片段三
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的饺子。
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肖复兴《花边饺里的母爱》
赏 读
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手法,将母亲的爱寄于花边饺这一具体物象之中。饺子不仅是食物,更是母爱的象征,尤其是那些被精心捏出花边的肉馅饺子,如同一个个小使者,无声地传递着母亲对“我”和弟弟的关心与偏爱。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这些花边饺寄托了母亲对子女深沉而细腻的爱,成了“我们”难忘的记忆,让人动容。
写作锦囊
1.所选的“物”应具有典型性,与所描绘的人物、情节紧密相连,透过此物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
2.“物”需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始终,借由“物线”构建“情线”,使两者交织在一起,确保文章脉络清晰流畅。
3.对“物”的描绘应细致入微,并与对人物和情节的描写在文中相互映衬,营造出物中蕴含人物、物中流露情感的效果。
学生练笔
制作芝麻糊的工序是繁琐的,为了让我们兄弟俩第二天一早就能喝到浓郁的芝麻糊,爸爸在前一天晚上便要做好准备工作。芝麻自然是主角,但为了营养均衡,爸爸还别出心裁地加入了核桃、红枣等其他食材。核桃去壳,红枣洗净后将核取出……微黄的灯光映在父亲的额前,他用饱经风霜的大手拿起核桃钳,把核桃卡在钳子正中间,用力一夹,再取出嵌在核桃壳中的仁。每次力道都用得恰到好处,使裂纹不会波及壳中的仁。最后他又仔细地清理了一遍果仁上面的碎壳,小心翼翼地轻抚,似乎手中拿着的是件易碎的工艺品。给核桃去壳已经如此繁琐,爸爸却乐此不疲,一面笑着把剥好的果仁放进碗里,一面从筐中又拿起一颗核桃。窗外,夜色如浓稠的砚中墨,深沉得化不开,整个城市都安静了下来;窗内,爸爸那花白的头发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那有节奏的“咔嚓”声和果仁入碗的“叮当”声,像宁静夜晚中的优美协奏曲。
第二天早上,爸爸早已用破壁机打好浓香的芝麻糊。我洗漱好来到餐桌旁,一股浓郁的谷香争先恐后地钻入鼻中,扑面而来的湿润热气像一双温柔的手抚摸着我。我捧起杯子喝了一口,芝麻混合着核桃的浓香、红枣的甘甜,瞬间在嘴里绽开,暖暖的爱意也随之流淌。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初一205班 李奕嘉《芝麻糊里的父爱》
热气腾腾的玉米饼终于端上了桌,那金黄的外表伴随着阵阵清香,瞬间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外婆轻轻抚摸着我的头,温柔地说:“小馋猫,不急不急,慢慢来。”她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涌入心田,我的整个世界仿佛都被温暖紧紧包围。
时隔多年,即便我与外婆两地相隔,每到秋天,我仿佛还能闻到那玉米的清香味道。我猜想,外婆又要寄玉米浆来了。这是玉米成熟时的约定,也是外婆与我之间无需言语的默契,就像空气中那浓郁的清香,清晰可寻、永不消散。
如今,我才深刻体会到,最深沉的味道并非仅仅来自玉米饼,而是来自那份亲情的深蕴。它在岁月的长河中余味悠长,不断滋润着我的心田。
院子里的玉米已经成熟,外婆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回来吧,回来吧,外婆给你做玉米饼吃。”那抹清甜的香味,在我的心田久久萦绕,成为我永恒的牵挂和回忆。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七年级(2)班 赵穆皇《清香润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