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语言艺术赏析
2024-10-08侯丽
《落花生》是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经典叙事散文,记录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在中国文学长河中,这篇文章既承载着传统文学的韵味,又体现着现代文学的创新,对其语言艺术的赏析不仅能引导读者深刻领会作品内涵,更能为文学语言的发展演变提供重要的研究视角。
延续传统文学特点,提升艺术感染力
在传统文学中,语言的简洁、质朴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强调的是真实、自然和朴素的美。《落花生》一文,作者运用简朴却不简单的语言,将花生的生长、作用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娓娓道来,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文章结构紧凑、篇幅精简,读来让人感觉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如文中描述花生生长状态的语句,“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语言平实生动、道理亲切自然。
作者同时注重意象的运用。文中的花生不仅是构成故事的关键要素,而且还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道德品质。这种以具体事物来传达抽象情感和思想的手法,是传统文学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借物传情手法的运用让读者在对花生外在形象的感知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其所蕴含的意义。
文章还以一种看似随意直白的叙述方式,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其中。例如,文中通过一家人对花生的讨论,自然而然地引出“我”关于做人的思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做人的道理有时候并不需要华丽的言辞和繁复的论证,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就足以打动读者的心灵,这也正是《落花生》的艺术感染力之所在。
融入现代语言艺术,推动文学内涵发展
现代文学注重语言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落花生》的语言风格简明扼要、叙事简练,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道理更加浅显易懂,体现了现代文学对语言艺术在创新维度上的理解和追求;作者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及拟人、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现代文学语言艺术的多元化特点。此外,作者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将花生的生长、作用以及做人的道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创新性的文章结构也是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
文章语言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值得关注。比如在文中父亲说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里的语言不事雕琢,如同日常对话一般。再如“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简洁直接的表达,符合现代文学对真实自然的追求。作者在叙写人物对话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到语言艺术的境界之中,并于细节处探查入微。这些现代性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形式,也提升了文章的审美价值。
文章中的观点还体现了传统文学精髓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落花生》传达出的人生哲理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做人要像落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事,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种思想内涵既有传统内蕴,又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总的来说,《落花生》在现代文学发展与融合的视角下,以其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创新性的文章结构以及现代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能够促进现代文学内涵发展的经典之作。
对《落花生》语言艺术的思与辩
在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上,《落花生》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全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着严格的韵律要求,但在语句的排列和组合上,依然有着一种内在的节奏感,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值得读者思考的是,在现代语境下,其语言风格是否具有局限性?所传达的价值观是否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答案是肯定的。由其入选语文课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为经典文学具有永恒的价值,它所展现出的真、善、美,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落花生》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引导人们运用简单而真挚的语言传递生活的智慧,启迪人们认识到文学语言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其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否准确、正确地传达时代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