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苏东坡为你唱起丰收的歌

2024-10-08刘永加

现代阅读 2024年17期

导 读

自古以来,人们喜欢用各种方式颂扬丰收,千年前,苏轼在其一生坎坷的从政生涯中,也曾有过许多劳动的经历和丰收的喜悦时刻,他总是用诗词来表达对丰收的欢欣与赞美。

《喜雨亭记》:积极求雨,组织抗旱抢丰收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时年二十六岁的苏轼开始了为期4年的凤翔(今属陕西宝鸡)通判生涯。

在凤翔任上,除了“签署一局,兼掌五曹文书”外,苏轼还负责着“编木筏竹,东下河渭”,供应皇家用木以及集运粮米、刍秣供给西部边防两大要务。上任伊始,苏轼就注意到了木筏水运带给百姓的沉重负担。于是他修订政令,使衙门可自择水工,按时令编木筏竹施运,从此“衙前之害减半”。

第二年,凤翔久旱不雨,苏轼与太守一方面前往太白山祭祷;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抗旱,以最大限度降低百姓的损失。不久天降甘霖,解除大旱。正好,苏轼组织迁建的亭子也刚建成,于是便欣然以“喜雨”命名,并写下著名的《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喜雨亭原址凤翔府,后被苏轼迁至东湖。“喜雨”二字的由来,便是一段苏轼亲民爱农的佳话。

喜雨亭记(节选)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天降喜雨,渴盼丰收的喜悦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灭蝗救灾,祈雨抗旱获丰收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十八岁的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第二年春,密州地区发生蝗灾,一时“民多弃子”,足见其严重程度。

苏轼亲自参与并组织百姓灭蝗救灾,还拨出库粮,救济百姓。那些日子,他“斋厨索然,不堪其忧”,变卖家中物品用来赈灾。蝗灾扑灭之后,不想旱灾又接踵而至。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

面对旱灾,苏轼按照密州传统风俗祈雨,没过几天,居然真的下了一场倾盆大雨,缓解了当地的旱情。平灾之后,百姓复耕,这年仍然获得了丰收。此时的苏轼舒了一口气,便带着官员、军卒到祈雨的地方去祭祀,归来时有了打猎的兴致,创作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九日黄楼作》:过家门不入,筑堤抢险保丰收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四十一岁,由密州太守调任徐州(今江苏徐州)太守。

当年秋天,黄河决口,水困徐州。“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太守苏轼挺身而出,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决心,积极组织筑堤抢险,他本人也亲力亲为,“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九日黄楼作》就是当时苏轼抗洪场景的情景再现。

九日黄楼作(节选)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苏轼又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张,继续带领民众在城外修筑防洪堤坝,防洪、筑堤、引洪入黄的一系列举措,最终解决了徐州城的水患问题,徐州人民迎来了丰收年。苏轼的心情可想而知,于是他写下了《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

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红。

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甚时名作锦薰笼。

这首词开端便直接抒发对于丰收的无比喜悦,感叹难得像今年这样大麦、小麦都有一个好收成,接着描写了麦浪在晴空下翻滚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丰收景象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农事的关心。

《东坡八首》:“东坡”由来,开荒耕种大丰收

宋哲宗元丰三年(1080),四十四岁的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因为官俸停发,他把离京前变卖的些许家产换成铜钱,才能勉强维持。

在朋友的帮助下,苏轼在城东坡弄到一片废地,但杂草丛生,不宜耕种。他就带领全家老小清除瓦砾,深挖细整,整理出五十亩田园,冬种麦,夏种稻,还种了一些蔬菜瓜果自用。第二年冬,苏轼在此盖起了五间房屋,房屋竣工时下了一场大雪,苏轼在居中明间堂舍四壁画上雪景,将这房子取名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有了亲自耕种的体验和丰收的喜悦,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东坡八首》。

东坡八首(其四)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

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

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

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

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

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

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

《儋耳》:被贬儋州,挖井开荒唱丰收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从此,苏轼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了这片土地,把儋州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培育人才,诸多学子中,有几位颇为满意的学生。譬如,他非常欣赏姜唐佐,曾在其扇子上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鼓励姜唐佐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姜唐佐没有让老师失望,就在苏东坡北归后不久,他就举乡贡,成为海南中举的第一人。

不仅如此,苏轼还带领当地百姓挖水井、开荒地、建桥梁……至今在儋州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桥、东坡帽等。离开儋州后,六十五岁的苏轼听闻当地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欣喜之时提笔写下了《儋耳》。

儋 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其中“野老”一句,是指苏轼初到儋州,遇上连年灾害,到了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粮食才喜获丰收。苏轼与海南人民休戚与共,自然十分高兴。

正是因为苏轼有着丰富多彩的从政经历和人生体验,所以他笔下的丰收诗词同样也是多姿多彩。东坡居士一路走来一路歌吟,留下的是丰收的回响,至今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无穷。

拓展阅读

中国农民丰收节

金秋时节,喜迎丰收。今年9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也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展现了中国以农为本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