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背景下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10-03李振华常星星张克勇苏鹏王艳辉

科技风 2024年27期

摘要: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政策逐渐落地,加之复杂的国际气候与经贸博弈,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碳排放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是实施低碳路径的基础,我国面临碳排放管理标准化人才短缺、培养体系不健全、培养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碳排放管理标准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需求进行阐述,为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排放管理;标准化人才培养;培养机制

ResearchontheTalentTrainingModelfor

CarbonEmissionStandardizationundertheBackgroundof"DualCarbon"

LiZhenhua1ChangXingxing2ZhangKeyong3SuPeng1WangYanhui1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UniversityofChinaShanxiTaiyuan030051;

2.Department ofMathematics,TaiyuanUniversityShanxiTaiyuan030051

Abstract:Withthegradualimplementationofcarbonpeakandcarbonneutralitypolicies,coupledwithcomplexinternationalclimateandeconomicnegotiations,enterprisesarefacingunprecedentedpressure.Acceleratinggreenandlowcarbon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havebecometheonlywayforChina'seconomic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Thecultivationofcarbonemissionsstandardizationtalentsisthefoundationforimplementinglowcarbonpathways.Chinafacesaseriesofproblemssuchasashortageofcarbonemissionsmanagementstandardizationtalents,anincompletetrainingsystem,andinadequatetrainingmechanisms.Thisarticleexpoundsonthecurrentsituation,existingproblems,andfuturedevelopmentneedsofcarbonemissionsstandardizationtalentcultivation,providingareferenceforthetrainingofsuchtalents.

Keywords:Carbonpeakandcarbonneutralitypolicies;Carbonemissionsmanagementstandardizationtalents;Trainingmechanisms

1概述

2020年,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一些政策举措纷纷落地: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2022年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2022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推动碳管理体系基础通用标准研制;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为高等教育培养“双碳”人才制定了原则、目标和任务,以提高“双碳”人才培养质量;2022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增收录的职业有碳排放管理员、碳汇交易师等。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23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碳排放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为从业者提供了明确的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将碳排放管理员的职业能力划分为不同等级,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了明确的培训目标和方向;为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和标准,推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完善,提高碳排放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促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现。为落实“双碳”战略目标,促进碳排放管理人才的培养,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始积极搭建碳排放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开展碳排放标准化人才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比如,厦门大学设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等设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培育科研高地,孵化人才。未来,随着复杂的国际气候与经贸博弈及我国经济低碳绿色转型发展,政府、企业等对碳排放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如何培养合格的碳排放标准人才,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及促进国际竞争力是关键。因此,在“双碳”背景下,研究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双碳”目标下,构建科学、合理的碳排放管理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和建议,为我国碳排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2“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现状

碳排放标准化人才需掌握碳排放管理及标准化原理的相关知识,从事在经济活动、政策制定及管理实践中与碳排放标准相关的活动。国外一些发达经济体开展碳排放标准人才培养工作较早,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已经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科交叉为手段、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1]。例如,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英国大学的“综合教育”以及日本大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教育)作为通识课程,通过兼顾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培养跨领域复合型碳中和人才[23]。在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了“双碳”人才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对碳排放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国务院、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推动碳排放标准化人才的培养[47],旨在推动在有关本科专业开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课程,加快紧缺人才培养,推动学校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基地。为满足不同领域对碳排放标准化人才的需求,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除了开设与“双碳”相关的专业课程外,还增加了跨学科、跨领域的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此外,大型企业如腾讯等也已经在内部开展碳排放标准化的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低碳意识和技能水平。

目前,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有实践教学、成人教学、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多种培养模式[810]。高校不断加强“双碳”师资力量的队伍建设,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背景的优秀教师,为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除了加强实验室建设外,还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在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也在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和机构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培训项目。这些工作对我国碳排放标准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112]。为适应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确定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逐步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将标准化人才培养纳入“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碳排放管理标准化人才培养是一项紧迫任务。各项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培育标准化人才明确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且明确了措施。

3“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双碳”背景下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当前,碳排放测算标准和技术标准主要由发达国家掌握,我国标准体系人才队伍的培养起步晚,人才队伍不均衡,还未形成统一的碳排放管理标准人才培养体系,相应的师资、课程、教材主要通过企业、碳排放交易所、部分金融机构和高校等进行联合培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的现象,碳排放管理标准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

缺乏专业师资力量。碳排放标准化领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然而目前该领域的专业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碳排放标准化领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该领域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缺乏实践基地和实验设备,无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碳排放标准化领域需要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然而目前该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合作平台和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

校外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碳排放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但大多数缺乏专业能力及权威性。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加强合作和交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以满足“双碳”目标对人才的需求。

4“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措施

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标准人才培养体系。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标准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可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加大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资金投入;高校应加强碳排放标准化领域的学科建设,制订系统性的培养方案,开设与“双碳”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具备碳排放标准化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提高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同时,企业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碳排放标准化人才提供实践基地和实习机会,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加强碳排放标准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具备碳排放标准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培育本校师资力量,为教师提供碳排放标准相关政策与知识的培训。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同时,高校需加强碳排放标准化领域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双碳”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标准化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积极推动与国际组织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碳排放标准化的研究和培训项目。同时,高校也应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提高我国在“双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5结论

碳排放标准化人才培养需高校、企业、政府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构建以“双碳”目标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专业体系,配备碳排放相关的师资,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创新性与实践性,结合相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培养高标准、高质量的碳排放管理人才,应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条件下碳排放管理人才短缺的局面,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战略。深化高校与企业政府等相关单位的协作,有效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专业优势,推进专业快速发展,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祥栋,汤志松,滕达,等.面向“双碳”目标的能源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23:1315.

[2]杨涵栩,韩郑佳,陈紫薇.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2(S1):5863.

[3]张朋越,刘欣,赵春鱼,等.我国高校标准化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品牌与标准化,2022(S2):137+142.

[4]郑玉艳,步翠兰,程瑶,等.安徽标准化人才培育体系构建[J].品牌与标准化,2022(03):46.

[5]庄智一,路欢欢,张旭东.上海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需求与路径分析[J].标准科学,2023(03):4348.

[6]朱鸿.基于能力模型的企业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电信运营商为例[J].中国标准化,2022(18):2326+38.

[7]于继江.企业信息标准化人才建设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9(11):7072.

[8]胡凌冰,刘欣,赵春鱼.我国标准化人才培养研究脉络、问题与建议[J].中国标准化,2022(S1):7480.

[9]顾兴全,许建军,王音,等.标准化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标准科学,2021(06):611.

[10]楼超艳,张朋越,赵春鱼,等.标准化专业人才国际化视野培养的路径探索[J].中国标准化,2022(S1):6466.

[11]李航宇,陆静.浅析我国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J].航天标准化,2020(04):3841.

[12]周梦珂,易小倩,孙焕良.成人高等教育标准化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中国标准化,2021(11):130134.

山西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考虑不确定性条件下城市能源代谢的评估和仿真优化研究(2021W081);中北大学2022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双碳目标”背景下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2022269);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面向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核心素质体系研究(J20220582)

作者简介:李振华(1987—),男,汉族,山西忻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运筹学与运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