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教学模式在麻醉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4-10-03赵珍杨一兰罗艳娜陆春秀
摘要:目的:观察麻醉科护理带教中应用小组教学模式的作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在我院麻醉科规培生中随机选择50例进行观察,予以双盲法分成两个教学小组,分别为对照组(应用常规带教模式,参与者25例)和观察组(应用小组教学模式,参与者25例)。通过下列指标评估教学效果:(1)理论考核结果;(2)护理操作成绩;(3)教学质量改善情况;(4)教学模式满意情况;(5)带教优良率。结果:(1)从不同类型的理论知识展开评估,观察组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呈更高显示(P<0.05);(2)观察组规培生在护理操作中各方面考核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规培生考核成绩(P<0.05);(3)观察组在学习趣味、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模式、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教学模式评分,(P<0.05);(4)观察组规培生对教学模式满意程度与对照组规培生对教学模式满意程度相比更高,组间结果差异显著(P<0.05);(5)观察组规培生对带教模式优良率评估结果为96.0%,对照组规培生对带教模式优良率评估结果为72.0%,二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麻醉科护理带教应用小组教学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规培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带教质量显著升高,有助于规培生综合能力提升,教学满意度与带教优良率均明显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麻醉科;小组教学模式;护理带教;教学质量;满siGi02+neyeQr/btfqQ6/A==意度
麻醉科是医院非常重要的一个科室,在各种手术中都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性[1]。对于麻醉科规培生来说,除了掌握高水平专业操作能力外,还要求他们综合素养较高,需要掌握多方面理论知识,因此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带教方法,帮助规培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麻醉科护理相关技巧和护理重点,最大程度上降低临床护理失误情况[2]。以往,临床主要采用常规带教方法,这种带教模式较为单一且枯燥,很难满足临床教学需求,无法判断规培生是否完全掌握麻醉科护理的要点[3]。所以说,本次研究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对麻醉科规培生开展护理带教,这种教学模式可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规培生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专业能力也明显改善,对提高带教质量有良好的作用[4]。本文随机择取50例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在医院麻醉科规培生作为观察对象,针对小组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讨论。整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在我院麻醉科规培生中随机选择50例进行观察,予以双盲法分成两个教学小组,分别为对照组(应用常规带教模式,参与者25例)和观察组(应用小组教学模式,参与者25例)。对照组中,男、女人数比例是3∶22,年龄处于24~30岁,均龄27.6±3.5岁,专科、本科、其他人数比例为7∶16∶2;观察组中,男、女人数比例是2∶23,年龄处于23~30岁,均龄27.1±3.9岁,文化水平:专科9例、本科15例、其他1例。两组麻醉科规培生一般资料纳入软件SPSS20.0系统发现P>0.05,无差异可对比。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带教模式,具体实施内容如下:完全按照课堂集体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带教教师在教学之前基于教学大纲进行备课,上课过程中正常完成知识传授,课后若规培生有疑问需耐心解答。
观察组实行小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内容如下。(1)建立教学小组:带教教师带领规培生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培训,其目的是帮助规培生更快熟悉麻醉科护理工作模式和相关规范要求,将麻醉科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提高规培生对患者生命安全的责任感。麻醉科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护理内容和手术密切结合,加强安全教育,务必让规培生具有较高责任心,严格落实“放手不放眼”的护理原则[5]。规培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需要特别关注是否有操作不当或者需要优化的部分,比如术后的麻醉恢复工作和复苏后的转运工作。教学过程中需要说明气道管理在麻醉科的重要性,详细说明吸痰拔管的步骤和作用,并指导规培护士掌握急救复苏的方式。(2)小组教学第一阶段:带教教师给规培生留下充足提问时间,并鼓励小组讨论,相互总结学习。(3)小组教学第二阶段:带教教师根据规培生提出的问题开展讨论、讲解与总结。(4)小组教学第三阶段:要求每位规培生发表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感想,时间控制在3~5分钟,并由带教教师进行归纳,表扬规培生做得好的部分,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的地方[6]。
1.3观察指标
1.3.1理论知识成绩
利用麻醉科自制理论知识考核问卷对所有规培生进行访问,其中包括临床应用题、理解记忆题、基础知识、综合分析题四大方面,每个方面总分均是100分,若分值越高,则说明理论知识成绩越好[7]。
1.3.2护理操作考核
带教教师对两组规培生呼吸机吸痰术、中心吸氧、心电监护、其他等方面操作能力进行考核评估,各方面均为百分制,分数与操作能力呈正比[8]。
1.3.3教学质量
对两组学习趣味、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模式、团队协作进行评分,各项评分均是100分,其分值与教学质量成正比[9]。
1.3.4教学满意度
基于麻醉科自制满意度评估表对所有规培生进行访问,调查表为十分制,评定标准如下:(1)回收调查表评定分数为8~10分,结果为特别满意;(2)回收调查表评定分数为4~7分,结果为比较满意;(3)回收调查表评定分数为0~3分,结果为不满意。总满意度=特别满意+比较满意[10]。
1.3.5带教模式优良率
由科室教学管理人员对两组麻醉科带教模式效果进行评估,其结果分为优、良、差,优良率=(优+良)×100%[11]。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全部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x±s),计算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麻醉科规培生理论知识成绩比较
从不同类型的理论知识展开评估,观察组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呈更高显示(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麻醉科规培生临床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经考核成绩评估,观察组规培生在护理操作中各方面考核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规培生考核成绩(P<0.05),详细结果见表2。
2.3两组麻醉科护理教学质量比较
评定结果如下,观察组在学习趣味、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模式、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教学模式评分,(P<0.05),详细结果见表3。
2.4两组麻醉科护理教学满意度比较
据评估调查分析,观察组教学满意度为96.0%,相较于对照组教学满意度76.0%呈更高显示,组间结果差异显著(P<0.05),详细结果见表4。
2.5两组麻醉科带教模式优良率比较
根据科室教学小组评定结果分析,观察组规培生对带教模式优良率评估结果为96.0%,对照组规培生对带教模式优良率评估结果为72.0%,二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细结果见表5。
3讨论
对于麻醉科规培生来说,真正参与到临床工作之前需要接受护理带教学习,其目的是帮助规培生从其他科室的身份尽快转变至麻醉专业护理人员的身份,尽快适应麻醉科高强度的工作[12]。临床带教是为了提升规培生知识储备,强化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养,然而从实际情况上看,许多规培生接受常规带教模式后存在知识掌握率较低,很难将所学知识完全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整体教学质量较差。所以说,我科不断改进麻醉科护理带教模式,将小组教学模式应用其中[13]。所谓小组教学模式是将护理人员分成不同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学xziRMWYwbNDIPQlx6pp0rg==习,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学习中,规培生能够互相学习,遇到问题时能够相互讨论、切磋,在共同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升高[14]。在临床实践教学时,小组教学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锻炼规培生动手能力与团队配合能力,他们充分了解到日常工作中相互协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小组教学模式更加鼓励规培生在组内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建议与想法,带教教师也能够从每个小组学习进度和质量上优化自身教学方案,尽可能根据规培生接受程度制订全面、综合的教学方案,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帮助他们尽快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操作[15]。麻醉科带教教师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养,要以身作则,让规培生感受到带教教师的高度责任感,用自身丰富的经验引导他们不断学习、进步,提高我院麻醉科临床护理质量,为更多手术患者带来保障。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优化临床带教模式,尽可能从多个方面为规培生提供帮助,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经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类型的理论知识展开评估,观察组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呈更高显示(P<0.05);观察组规培生在呼吸机吸痰术、中心吸氧、心电监护、其他等多方面操作考核成绩上均高于对照组规培生考核成绩(P<0.05);观察组在学习趣味、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模式、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教学模式评分(P<0.05);观察组规培生对教学模式满意程度与对照组规培生对教学模式满意程度相比更高,组间结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规培生对带教模式优良率评估结果为96.0%,对照组规培生对带教模式优良率评估结果为72.0%(P<0.05)。由此可见,小组教学模式在麻醉科护理带教中具有较高作用价值,以小组为核心开展教学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规培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大多数规培生的需求,整体落实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麻醉科护理带教应用小组教学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规培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带教质量显著升高,有助于规培生综合能力提升,教学满意度与带教优良率均明显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媛.PBL教学法在麻醉科带教中的效果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21):145147.
[2]曾文惠,蔡清香.解剖软件辅助教学在椎管内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16):122126.
[3]周桥灵,杨子文,徐枫,等.可视化教学在麻醉住培医师躯干神经阻滞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14):189193.
[4]李福军,由艳秋,程磊,等.互联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在麻醉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23,43(07):7577.
[5]林爱妆.小组教学模式在麻醉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9):7476.
[6]马磊,田俊斌,罗斌,等.小组教学模式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下旬),2020(03):158159.
[7]章细娇,魏勇珍,沈清玉,等.用小组教学法联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对护生进行麻醉护理带教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3):191192.
[8]马磊,田俊斌.小组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实习医生带教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19,14(19):178179.
[9]李红,杨一兰,沈凯,等.PBL教学法结合小组教学模式在麻醉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1):188189.
[10]林春金,邱仁芳.小组教学模式在麻醉科带教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科技资讯,2019,17(05):154155.
[11]龚英伦.一对一带教模式融合PBL在麻醉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6):116117+119.
[12]李登峰.小组教学模式在麻醉科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8):155157.
[13]王兆.PBL联合小组教学模式在麻醉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8):116117.
[14]伍红英.小组教学模式在麻醉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5):112113.
[15]杨维泽,徐曙光,胡敏花,等.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在临床麻醉护理教学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129130+132.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科研项目——广西医学院护理专业男生职业认同困境与培育研究(2023KY1408)
作者简介:赵珍(1988—),女,汉族,广西岑溪人,医学学士,主管护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麻醉科护理。
*通讯作者:杨一兰(1976—),女,汉族,广西人,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研究方向:麻醉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