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

2024-10-03濮方文冯满堂熊伟

科技风 2024年27期

摘要:随着我国移动互联应用产业的迅猛发展,五年制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应运而生,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移动互联领域从事应用开发、技术支持、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详细介绍了“1+X”证书制度下,描述了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X”证书考点,阐述了在该专业实施“1+X”证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以课证融通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移动基站建设与维护”课程中进行课证融通实践的若干做法,旨在为同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移动互联应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衔接。其中,“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一、“1+X”证书的要求、实践价值

“1+X”证书制度要求学生除了要完成常规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外,还需要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与考核。为了使学生在贴近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训,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积极开发虚拟仿真资源。同时,学生也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实习实训资源,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从实践价值上看,“1+X”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薪资待遇和降低流失率。通过企业调研,拥有丰富实践技能的劳动者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薪资,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在实施“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及特定需求,考取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样的机制有助于学生最大化地激发自身潜力,并促进他们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二、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X”证书《5G基站建设与维护》考点分析

《5G基站建设与维护》是信雅达科技针对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和通信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公司、智能制造领域、智能交通行业、智慧能源行业以及政府机构等组织的网络专业人员开发的一本证书。这本“1+X”证书旨在培养能够在网络规划与优化、网络建设实施及日常运行维护等领域工作的专业人才。持证人将具备5G基站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以及网络管理系统(NMS)的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网络开通、设备维护、网络监控和网络升级等关键任务。

三、“1+X”证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不符

教学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特定职业所需的能力。教学体系的内容可能更广泛,包括学术知识、理论知识等,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内容更加具体,主要关注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可能需要更快的更新速度,以适应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而教学体系可能更注重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课证融通层次不深、程度不高

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与证书不匹配;(2)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以五年制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多个领域。然而,该专业教材多数求稳不求新,尚未与“X”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紧密对接,比如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并没有及时融入边缘计算等场景、云计算课程中没有及时最新技术的实践案例,这导致课程与证书之间的融合程度不够深入,关联性不强。“X”证书应该以大量的企业真实案例为教学资源库,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能学以致用,既能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又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X”证书的课程资源依然从基础理论入手,使用与现实网络脱节的案例作为训练项目[1]。

(三)教师能力与“X”证书的实践能力要求存在差距

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由于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新技术、新工艺迭代速度快。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师多数原来从事电子类课程、信息类课程的教学,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缺乏了解,其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无法满足“1+X”证书制度实施的需求。

四、课证融通的理论与实践

(一)课证融通的相关理论

项目导向式教学(PBL):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在课证融通中,可以将证书考试的内容设计成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课证融通中,可以将课程教学设置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提前体验工作场景,提高其适应能力。

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在课证融通中,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多元评价:在这种评价方式中,除了传统的考试外,还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在课证融通中,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

(二)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体系与“X”证书考核要求的有机融合

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基于专业课程体系的单列法,将“X”证书的大部分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但仍需要安排1~2个小课程模块单独授课培训,之后参加“X”证书考核[2]。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证融通,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相似主题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个项目。学习单元应具备结构化、整体性和可操作性,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每一个课程模块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独立的学习单元,它基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素养发展需求。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化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相似主题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进行整合,形成项目。学习单元应具备结构化、整体性和可操作性,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证融通,“证书”的内容需要按照“课程”的逻辑和实践的方法去做适当的裁剪。教师可以围绕现实真实问题创建学习情境,如“基站的勘察设计”的建设。这需要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如城市规划、水循环、地势地形和岩石类型等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

项目教学目标是基于学生持久理解的学习结果。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教师应提供资源支持,并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在学习活动中,可以设置任务分析、合作探究、小组汇报、仿真实训等环节,以收集评价依据,从而衡量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以“基站建设与维护”课程建设为例,该课程对接“5G基站建设与维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未来员工主要在以下四个岗位工作:

岗位一:无线网络规划工程师,负责对整个网络的覆盖范围、容量需求、信号质量进行规划。他们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包括地理信息、交通流量、人口密度、用户需求等,以确定基站的最佳位置和布局。对应项目一无线网络规划。主要教学内容包含5G网络架构和标准、无线频谱资源管理、覆盖和容量规划、链路预算和仿真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无线网络规划中的应用。

岗位二:基站勘察设计师,负责实地勘察,确定基站的建设位置、设计和布局。他们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信号覆盖、天线方向、设备安装、环境要求等。对应项目二基站勘察设计。主要教学内容包含基站类型和安装要求、天线原理和设计、电磁场理论和模型、环境评估和法规合规、工程设计和绘图工具。

岗位三:5G网络工程师,负责协调和执行基站的建设、安装和调试工作。他们需要确保网络设备的正确配置、安全运行,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应项目三5G全网工程建设。主要教学内容包含5G网络设备介绍、设备安装和调试、网络配置和管理、故障排除和优化、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

岗位四:网络运维工程师,负责网络的运维和优化。他们需要监控网络性能、分析日志、检测和解决故障、进行性能调优,以确保网络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对应项目四5G网络运维优化。主要教学内容包含了网络监控和性能管理、故障诊断和排除、性能调优和优化、安全事件响应和预防、操作维护和文档记录等。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与维护》以设备安装、调试、运维为主线。构建了依据四个岗位设计了四个典型的项目,内容从易到难,逐步深入。

重构后的5G基站建设与维护课程结构图

教学内容中设计了项目一无线网络规划。主要教学内容包含5G网络架构和标准、无线频谱资源管理、覆盖和容量规划、链路预算和仿真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无线网络规划中的应用。项目二基站勘察设计,主要教学内容包含基站类型和安装要求、天线原理和设计、电磁场理论和模型、环境评估和法规合规、工程设计和绘图工具。项目三5G全网工程建设、主要教学内容包含5G网络设备介绍、设备安装和调试、网络配置和管理、故障排除和优化、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项目四5G网络运维优化,主要教学内容包含网络监控和性能管理、故障诊断和排除、性能调优和优化、安全事件响应和预防、操作维护和文档记录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融通的层次

为了提高课程融通的层次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仿真软件等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以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知识吸收效率,并锻炼他们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将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技巧。学生将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制订计划、执行任务并进行评估,从而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形成个人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方法素养和社会素养,以全面提升其职业竞争力。同时使用BOPPPS教学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堂测试的结果表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明显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升,学习习惯得到改善[3]。

(四)建设虚实结合的实训环境提高课证融通程度

面对移动互联技术设备的迅速迭代和安装所需的场地限制这一难题,学校通过建立虚实结合的实训环境来优化教学。通过硬件设施模拟局部的真实工作场景,通过软件完成不可能在学校实现的场景。让学生在实操中掌握专业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提升教学成效。

在某通讯企业的协助下,笔者所在的学校打造了移动互联实训中心,配备了典型的中兴网络设备,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网络建设与优化的实训环境。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企业文化,企业为多门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课程,如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5G基站建设与维护、云计算技术等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项目,确保教学内容紧跟市场步伐。

结语

通过课堂教法改革,使学生提升了职业素养,提高了专业技能,有效掌握了“1+X”考核要点,2018级学生2022年参加了“5G基站建设与维护1+X”认证(中级)考核,25名同学参加考核,通过率100%,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同时企业也反馈,实习生展现出了较高的专业素养,他们的工作质量和专业性得到了同事和上级的认可,同时也展现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能够迅速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近3年来课程团队先后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大赛二等奖3项。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线精品课程立项1项,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优质专业。

课证融通是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有效路径,解决了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不符、学业水平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提升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为专业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斌,马雪山,魏军.1+X制度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证融通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13):140142+146.

[2]胡应坤,孔令叶,侯聪玲,等.校企合作背景下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轻纺,2023(10):7174.

[3]濮方文,冯满堂.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22(09):103105.

项目来源: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3—2024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1+X”证书制度下五年制高职“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以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为例(编号:XHYBLX2023223);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X”证书制度下五年制高职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以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为例(编号:ZYB121)

作者简介:濮方文(1983—),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工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冯满堂(1980—),男,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熊伟(1974—),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工程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