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专业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4-10-03曹文红
摘要:海洋食品加工是我院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特色专业课程。针对其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将专题研究式教学方法创新性地融入海洋食品加工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专题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三方面结合讲座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以及实践式教学等多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这种专题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专业课程;专题式教学;教学改革
一、概述
专业课程是研究生教育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改革探索层出不穷,研究生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往往被忽视。最近,我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大幅减少了专业课程的学时。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使学生获得全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海洋食品加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海洋食品加工是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加工与安全、生物医药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特色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海洋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忽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限制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行业需求的能力。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的海洋食品加工课程过于偏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海洋食品加工工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等问题时,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
(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当前社会对海洋食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需要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创新开发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行业发展趋势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洋食品加工技术日新月异,亟须教育模式跟上时代步伐,专题式教学模式因其针对性强、灵活度高、注重实际问题解决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前沿技术和产业动态的理解与把握。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作为南方唯一的海洋水产大学,培养以海洋水产为专长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其中专业课程和毕业课题研究是主要阶段。然而,由于学生来源多样,海洋水产加工知识基础较弱,专业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凸显。在新版培养大纲中,海洋食品加工课程仅16学时。如何在有限学时内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海洋食品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海洋食品加工综合素质,是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海洋食品加工课程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专题式教学,又称问题式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1]。它突破了传统按章节体系授课的框架,以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要求为基础,将整体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提炼和充实,形成一系列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专题。每个专题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师则根据这些专题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需要记忆和保持大量知识时,概括和抽象思维尤为重要。从具体材料中提炼知识,进行思考和推论,使学生从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研究者和思考者。这一观点与我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谋而合,即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整合性,通过系统的整合使静态知识具备动态意义,并实现各类知识的有机结合与充分展现[2]。在此背景下,专题式教学被纳入优能教学管理系统,成为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2]。其特点鲜明,包括以下几点:以学生的实际思维组织内容,打破常规逻辑;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超越线性知识结构,采用多元教学活动;是综合教育理念、目标、问题及方法选择的全面模式。
专题式教学具有四大特点:实效性、灵活性、研究性和开放性[3]。首先,它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根据教学要求和学术前沿动态更新内容,使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需求。其次,它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再次,它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性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它强调教学的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开放、互动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路径。
鉴于上述优势,探索与实践海洋食品加工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置与海洋食品加工相关的专题,学生可以围绕这些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这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水平,更好地满足现代海洋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四、海洋食品加工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专题式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1)确定专题: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一个专题,以及专题的目标和内容。(2)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专题的目标和内容,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3)实施教学:根据组织好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评价效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并指导学生改进[2]。
(一)教学专题内容设计
海洋食品加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研究生对我国水产品资源的全面了解,深入掌握其加工利用特性以及保活、保藏、精深加工与利用的理论和技术进展。通过这一课程,我们将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他们在海洋食品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六个专题教学内容:
1.水产品原料资源与加工特性专题
此专题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水产品的资源状况,并深入掌握主要水产品的加工特性。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这些特性选择恰当的加工方法,以最大化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例如,针对不同种类的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我们将探讨其最适宜的加工方式。
2.海洋水产蛋白利用技术及其进展专题
本专题探讨了海洋水产蛋白的理化、营养特性及多元化加工利用方式,包括酶解、微生物发酵等技术提取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肽,以及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等纯化技术。新技术提升了水产蛋白的提取效率和纯度,在食品安全与环保诉求下,关注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加工策略,特别是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废弃物的蛋白提取。这些突破推动了水产蛋白在医药、保健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水产蛋白利用技术的核心原理和应用场景,为开发高营养、高功能性海洋食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海洋水产脂质利用技术及其进展专题
此专题聚焦于海洋水产脂质的种类、功能作用、提取纯化和开发利用、改性等技术。海洋水产脂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磷脂等功效成分,近年来其提取与应用技术均获重要突破。传统溶剂萃取逐渐被超临界流体、微波辅助等高效环保技术替代,提升了提取效率与纯度,降低了环境负担。应用领域也从食品拓展至医药、保健和化妆品等,如鱼油的ω3不饱和脂肪酸已广泛用于保健品,磷脂在化妆品和医药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研究发现海洋水产脂质还蕴含抗氧化、抗炎等特殊生物活性成分,为新药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新方向。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如何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基于水产脂质的特性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海洋食品,如鱼油胶囊、海藻油等。
4.海洋生物多糖利用技术及其进展专题
本专题主要讲述海洋生物多糖的提取、纯化、改性等技术及其在提高海洋食品功能性和营养价值上的应用。海洋生物多糖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独特生物活性和功能性。科技进步带动了提取技术的发展,如超声波、微波辅助及酶解提取等。海洋生物多糖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广泛应用,尤其在医药方面,其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的效果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宝贵资源。此外,海洋生物多糖在材料科学中也具有巨大潜力,可用于组织工程、药物载体等高性能生物材料的制备。学生将学习这些技术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在产品开发中的实际应用,为未来的创新研究打下基础。
5.水产品保活与流通技术及其进展专题
本专题聚焦水产品保活及流通技术,涵盖暂养、包装、保活运输等核心环节。保活流通技术旨在确保水产品捕捞后的活体运输与销售,涉及活体运输、生态模拟、电脉冲与电麻醉及新型包装材料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虽提升了水产品存活率,但仍面临成本、普及度及环境影响的挑战,未来研究需寻求更经济、高效且环保的保活流通方案。通过本专题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保活流通技术的实际应用、市场动态及发展趋势。
6.水产品主要加工技术及其进展专题
本专题探讨水产品加工技术,包括传统方法如冷冻、干燥、腌制和现代技术如鱼糜制品加工等。科技进步使现代方法如冷冻、冷藏、真空低温烹调逐步替代传统方法,提升了产品保鲜效果并保留了营养与口感。微生物发酵技术和海洋生物防腐、抗氧化成分的使用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以及环保需求。学生将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应用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和案例研究,掌握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通过以上六个专题的系统学习,研究生将全面掌握我国水产品的资源状况、加工利用特性以及保活、保藏、精深加工与利用的理论和技术进展。这将为他们未来在海洋食品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专题式教学组织形式
专题式教学组织形式一种以专题为中心,将教学内容组织成多个主题,以深入探讨某些特定的课题[45]。与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它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讲座式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以专家或教师的讲授为主,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系统的讲解,学生则通过听讲、记笔记等方式进行学习。讲座式专题教学适用于对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研讨式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研讨式专题教学适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实践式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以实践操作为主,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则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实践式专题教学适用于学生具备一定实践操作技能的领域或主题,如实验、调查、设计等。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专题式教学效果评价
为评估专题式教学方法在海洋食品加工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本校2020级和2021级修读本课程的两个年级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每年级各50~60名学生。2020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2021级则运用专题式教学,采用上述讲座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等教学形式。为了全面地评估专题式教学的效果,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以及对比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我们比较了两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表现。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专题式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与此同时,学生在问题分析、解决策略、团队协作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专题式教学实施前,2020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得分为822±5.1分,实施后,2021级学生得分为86.3±4.6分,得分显著提高(t=5.32,P<0.01)。这证明了专题式教学方法在研究生海洋食品加工课程中展现出的显著优势,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优化专题式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教育。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引入专题式教学方法到海洋食品加工课程中,经过实践验证,该方法在提升研究生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团队协作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专题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行业需求的能力。因此,专题式教学方法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题式教学方法将在更多领域和课程中得到应用。在海洋食品加工课程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专题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如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以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同时,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及时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淑英.专题式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武警学院学报,2017,33(5):5255.
[2]马静云.研究生动物营养与免疫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教育,2016(5):242245.
[3]席雷平,董海瑞,齐晓慧.专题研究式教学方法在研究生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9):3637+40.
[4]李德顺,姚姜源,羊秋玲,等.“应用密码学”专题研讨式课程教学设计[J].工业与信息化教育,2023(11):3842.
[5]赵彩娇,范郁山,芮靖琳,等.针灸学专题讲座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3):2629.
项目基金:2021年广东海洋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专业课程专题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128)
作者简介:曹文红(1977—),男,汉族,江西赣州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海洋食品开发相关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