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地图上的多功能数显式方位角测量尺
2024-10-03金复鑫纪文宇巩平
摘要:在地图测绘领域中,方位角的测量与运用尤为重要。在军事作战训练中,判定方位、标定地图、指示目标、确定射向以及保持行进方向等,更是离不开方位角。尤其在沙漠、草原、山林地等地形上或夜间、浓雾、大风雪等气候条件下行进时,军队常需按方位角行进。能够准确迅速地表达与量算方位角及偏角,是地图使用者的必备技能之一。本文提供实用新型角度测量仪器的原型,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地图测量、易于读数、编程换算单位的多功能数显式方位角测量尺。该原型不仅能为地方测绘人员的图上量读提供参考,同时也具备不可小觑的军用价值。
关键词:方位角尺;数字显示;地图测绘
目前,公知测量地图的数显方位角尺,大都是在双直尺式指针式或刻度式机械方位角尺的结构基础上[1],加上环形电阻或者容栅传感器,经数字处理实现数字显示[2]。这种机械方位角尺测量时有局限性,而且结构复杂,加工困难,成本高,影响角度测量产品数显化的普及和推广。还有的甚至沿用人工测量的方式进行测算,耗费时间长,测量误差大。
综上所述,对于地图,尤其是军用地形图,亟须一种更加敏锐迅捷的装置来测算方位角及偏角,从而达到减小误差、提高作战反应能力与快速形成作战方案的目的。
一、多功能数显式方位角测量尺的基本组成
这种适于地图的多功能数显式方位角测量尺由刻度圆盘、多功能直尺、环形电阻、数显装置、内嵌轴承、过渡模块等部分组成。其特征是:刻度圆盘、环形电阻和内嵌轴承三轴合一,仅使用一个直刻度尺,且该多功能直尺上嵌入数显装置及其他多功能部件。该多功能数显方位角尺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标号依次为:刻度圆盘1;环形电阻2;直尺部分3;1∶25000比例直尺4;坐标梯尺5;1∶50000比例直尺6;井字格坐标7;数显装置8;过渡模块9;内嵌轴承10。
数显式方位角测量尺的刻度圆盘由多环黑色刻度标示,要求刻度圆盘的厚度较薄,约为1.5mm,避免刻度圆盘厚度过大带来光的折射增大、测量精度不高等问题。同时为避免混淆,要求中环标示的刻度使用红色。刻度圆盘如图2所示,其上共有6圈刻度,最外面的两个大圈刻度为正向和反向标示的0°至360°,其分度值分别为1°和10°;中间的两个小圈刻度为正向和反向标示的0°至360°,其分度值分别为1°和10°;最里面两圈的刻度量程依次是0°至90°和0°至180°,其分度值均是5°。沿着轴心到边缘方向设置一红色起始箭头,箭头长度与刻度圆盘半径相同。圆盘置于最底层,上部与内嵌轴承和环形电阻同轴固定。另外该刻度圆盘的圆心位置处为硬质透明塑料材质,与刻度圆盘处于同一水平面,在圆心处刻有十字分划,用以标定待测角的顶点。
在该新型实用装置中,多功能直尺整体上要求是透明硬质塑料制成,通过过渡模块与刻度圆盘连接,在直尺一侧设置一根指向刻度圆盘轴心的红色箭头,长度与直尺的长边长度相等。多功能直尺两边缘处为直刻度尺,分别采用1∶25000和1∶50000的比例制成。要求直尺部分在整体上厚度较薄(除数显装置部分外),约为1.5mm,避免直尺部分厚度过大带来光的折射增大、测量精度不高等问题,该刻度尺内嵌井字格坐标和坐标梯尺,要求在靠近刻度圆盘处安装数显装置。(具体分布详见图3)
所述的环形电阻与刻度圆盘同轴,且要求环形电阻所测角度为直尺部分偏离红色起始箭头的角度。环形电阻接入数显装置内的集成电路,要求环形电阻与数显装置之间的部分电路通过过渡模块传导[3]。根据设计要求与实际需要,内嵌轴承分为内外两层,轴承的外层黏合环形电阻,内层下部黏合在刻度圆盘上,环形电阻的电刷部分连接多功能直尺[4]。上述设计要求内嵌轴承摩擦系数小,便于直尺部分绕转刻度圆盘,同时不得遮挡刻度圆盘中心的十字分划。而过渡模块要求连接刻度圆盘和多功能直尺,过渡模块内部传导由环形电阻到数显装置的部分电路。关于多功能数显式方位角测量尺的数显装置,其特征是上部为数字显示屏,内部含有集成电路。
二、多功能数显式方位角测量尺的制作原理
在该测量地图的多功能数显式方位角测量尺中,刻度圆盘内安装环形电阻,多功能直尺部分安装数显装置,环形电阻的过渡模块与直尺一端连接,多功能直尺部分与环形电阻的电刷一起转动,通过改变环形电阻接入电路部分的阻值,与环形电阻的总阻值进行对比,进而根据周角读数得出所测角度的大小。另外,该刻度圆盘的圆心位置处为硬质透明塑料材质,与刻度圆盘处于同一水平面,在圆心处刻有十字分划,用以标定待测角的顶点。围绕转动中心设有环槽,在环槽间的环形电阻接入数显装置的集成电路。环形电阻装置如图4所示,工作电路如图5所示。
所述的数显装置由数显单元和数显窗组成,其处在多功能直尺靠近刻度圆盘的一端,当待测方位角的大小改变时,环形电阻的电刷随之移位,环形电阻接入电路的阻值发生变化。进一步地,电路的总阻值也发生变化,电流等参数改变并形成电信号传入数显装置的芯片部分,芯片模块对电信号进行处理后将数值结果呈现在数字显示屏上。通过编程控制设置,可以通过执行代码实现度数和密位的数值换算。通过计算机编程,把测量工作方法或数据处理方法程序化,既提高了测量数据计算的效率,又降低了人工计算的出错概率。利用VisualBasic程序语言设计等编写的算法,可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坐标方位角等待求量。实现方位角的自动化测量,成为作训需要。现将C语言编写的源代码提供如下:
#include"stdafx.h"
int_tmain(intargc,_TCHAR*argv[]){return0;}
#include<stdio.h>
#definePI3.14159265f
voidmain()
{intx;floaty;
printf("度数转密位请按“密位”键,代号为1;密位转度数请按“度数”键,代号为2。\\n");
scanf("%d",&x);
switch(x){
case1:printf("输入角度:");
scanf("%f",&y);
printf("密位为:%d\\n",(int)(y*1.0/0.06));
break;
case2:
printf("输入密位:");
scanf("%f",&y);
printf("角度为:%0.2f\\n",y*0.06);
}
}
三、相关使用步骤
刻度圆盘1置于最底层,上部与内嵌轴承10和环形电阻2同轴固定。直尺部分3两侧边缘均为比例尺直尺,改进型坐标梯尺5、井字格坐标7和数显装置8设置在直尺部分3上。数显装置8与环形电阻2的电刷通过过度模块9传导连接。数显装置8内部含有集成电路,数显装置中要求设置五个按钮,依次为“On/Off”“Zero”“Hold”“度数”“密位”。环形电阻2的信号最终传入集成电路内,通过显示屏显示。通过编程控制设置,可以通过执行代码实现度数和密位的数值换算。内嵌轴承10转轴带动环形电阻2的电刷及直尺部分3可作360°转动。
图6为该多功能数显式方位角测量尺的工作状态,为了更加直观清晰地阐述该装置的运转过程,现给出其工作流程图,如图7所示:
四、多功能数显式方位角测量尺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环形电阻测量多功能直尺部分偏离刻度圆盘红色起始箭头的角度,与其他测量仪器相比,本装置简化原有的主直尺和副直尺,仅配置一个刻度圆盘和一个多功能直尺。同时刻度圆盘和直尺部分均紧贴待测面,避免了其他测量仪器主直尺和副直尺不能同时接触待测地图的弊端,减小了测量误差。通过“Hold”按钮,可规避操作不当、角度改变引起的数据丢失。使用C语言编写度数和密位的换算代码,简化了集成电路的结构,减缓了不同单位切换不同阻值电路的缺点。此外,可以通过姿态解算对装置误差进行校正,从理论上构建静态的数学模型及存在测算误差时的数学模型,并利用仿真软件构建角度模型验证测试精度。
当两点之间距离较小的时候(即两点均位于刻度圆盘下面时),此时指针不便于贴紧两点之间的连线,而使用刻度圆盘上的刻度线可以协助测量角度或密位。一定程度上,使用刻度圆盘可直接用刻度去贴靠待测点,这将不再需要人工添加延长线,规避了作图时延长线偏斜或者笔迹较粗、难以准确贴合的情况,既减少了误差,又压缩了作业时间。而且该设计可与数显读数装置优势互补,在直接读取显示数失效时,可展开人工量读机械刻度。
与现有的刻度尺不同,1∶25000比例直尺和1∶50000比例直尺可以通过量取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直接读出对应两点的实地距离,缩减了人工换算比例尺单位的时间,降低了误读、误算的概率,有利于使用者在战场环境下做出当机立断的正确决策。坐标梯尺由相互垂直的两组测尺组成,包含1∶25000和1∶50000两种比例的刻度,便于快速测算某待测点的精确坐标或根据精确坐标查找某目标点。坐标梯尺还设有镂空的几何框,用于快速、美观地绘制圆形和三角形标号。使用时,可将刻度圆盘1的红色起始箭头与直尺部分3的红色长箭头标齐,然后将显示值置零,即可标定角度零位,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应性。
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地图测量、能够准确迅速地表达与量算方位角及偏角、易于读数、编程换算单位的多功能数显式方位角测量尺。通过对该装置的探究与研制,指战员可在未来战场上敏锐迅捷地测算方位角及偏角,从而达到减小误差、提高作战反应能力与快速形成作战方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庆坤,王忠,来彦明,等.基于VB的陀螺定向测量方位角计算设计与实现[J].城市勘测,2021(5):178180,192.
[2]胡斌斌,张海涛.依赖方位角测量的多智能体系统事件触发协同定位(英文)[J].控制理论与应用,2021,38(11):18451854.
[3]陈大龙,朱格苗,霍永章,等.基于终端采样数据AOA的方位角预测方法研究[J].江苏通信,2021,37(6):3236.
[4]管军,任塨晔,房善婷,等.基于方位角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单站无源定位算法[J].雷达与对抗,2021,41(4):1519.
基金项目:2022年8月***大学关于“军事地形学智慧化教学研究”课题(编号**0221)
作者简介:金复鑫(1978—),男,满族,辽宁抚顺人,博士,陆军航空兵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军事训练与管理研究;巩平(1978—),男,汉族,辽宁开原人,硕士研究生,陆军工程大学军事基础系副教授,从事教育研究和地图测绘相关工作。
*通讯作者:纪文宇(2002—),男,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在读,陆军工程大学指挥控制工程学院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