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象塑造与城市认同:中国城市国际形象发展特征与策略研究

2024-10-02袁林石鉴刘嘉

对外传播 2024年9期

【内容提要】城市国际形象是全球视野下对城市整体印象的综合体现和评价。本研究对中国3 3 7个城市进行国际形象评估,综合评估出国际形象引领型城市、发展型城市和潜力型城市,系统总结城市国际形象特点。研究发现国际形象定位模糊、国际传播多语种支持不足、城市海外全媒体矩阵不完善是当前中国城市提升国际形象面临的三大挑战。为此,应从塑造城市国际形象品牌、建构城市多语种国际传播共同体、完善海外全媒体布局以及搭建国际传播桥梁、增进与海外受众地情感共鸣等四个方面扩大我国城市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城市形象 国际传播 中国话语

城市国际形象是全球视野下对城市整体印象的综合体现和评价,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城市国际形象不仅能够折射出城市的魅力,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是城市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和海外人才、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有力保障。

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国际形象建构被提升至全新的高度,但围绕城市国际形象传播的研究仍显不足,当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形象指数模型构建及重点城市的国际传播现状上。①②例如,浙江大学发布的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对中国39个主要城市国际传播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估,③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的城市国际传播能力指数则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维度对国内53个重点城市进行国际传播能力评估。④

相较过往成果,本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与优化。首先,扩大了研究对象规模,对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自治州、地区、盟,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国际形象进行综合评估,并通过重点分析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总结城市整体国际形象内涵和特征;其次,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指数模型量化研究,本研究结合指数模型和文本分析,以期科学归纳中国城市国际形象的类型与特点;最后,本研究丰富了指数模型维度,创新性地引入国际友城建设等城市国际“朋友圈”指标、维基百科等海外网民关注热度等指标,多维度构建中国城市国际形象指数(City International Image Index, CII),从城市国际形象传播力和影响力两大维度衡量中国城市是如何通过自塑和他塑呈现国际形象的,重点关注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海外媒体及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城市感知,为中国城市扩大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借鉴。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两个评估角度、五个考察维度构建城市国际传播指数体系:一是城市国际形象传播力,即城市能够积极主动通过不同传播媒介作用于受众的程度,包括海外新媒体矩阵传播力、城市海外传播网站建设和城市国际“朋友圈”构建;二是城市国际形象影响力,即城市主体在海外不同受众中形成的传播效益,包括国际媒体舆论影响力和海外网民关注热度。结合熵值法计算,五个考察维度权重分别为27%、25%、10%、23%、15%。数据来源方面,主要基于数据挖掘、信息检索、数据建模等量化方法,依托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传播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结合国内外主流媒体、海外社交平台(YouTube、X、Facebook)、谷歌热度指数、维基百科搜索热度、城市海外传播网站和国际友好城市互动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自治州、地区、盟,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国际形象进行评估。样本时段为2023年5月1日至2024年4月30日,涉及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多个语种。

二、城市国际形象概况与类型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总体占据国际形象指数排名的前列。经数据统计及指数计算,北京、上海和重庆三个直辖市包揽指数前三名。此外,从国际形象指数城市名单来看,中国直辖市、多数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重点城市优势较大,呼和浩特、海口、拉萨、乌鲁木齐、太原、银川、贵阳和西宁等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课题组基于城市国际形象指数体系,归纳出国际形象引领型城市、国际形象发展型城市和国际形象潜力型城市三种城市类型。

城市国际形象标杆凸显,引领型城市呈现“2+6+6”阶梯式分布。根据国际形象指数,14个引领型城市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呈现出“2+6+6”的独特分布格局。其中,北京和上海遥遥领先,国际形象指数处于第一梯队,在国际上收获了广泛赞誉,彰显出二者作为“领头羊”的国际地位。此外,国际形象指数处于第二梯队的共有六个城市,包括重庆、广州、武汉、杭州、成都和南京;国际形象指数处于第三梯队的共有六个城市,包括青岛、宁波、厦门、深圳、景德镇和苏州。它们通过自身的国际交流、商业活动、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优势和努力,有效助力塑造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这些城市共同组成了中国城市国际形象的“先锋队”。

多个城市国际形象逐步提升,稳健跃升双型并进展实力。通过对比近两年的城市国际形象指数,综合得出10个国际形象发展型城市,其国际声量均持续提升。这些城市中,西安、天津、佛山和合肥的国际形象指数一段时间以来都相对较高,近年来持续保持城市形象稳健发展态势,被列入稳健发展型城市。同时,哈尔滨、泰安、扬州、泉州、吉林和南昌以锐意进取的姿态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了令人瞩目的跃升势头。它们的国际形象指数较以往有了显著跃升,被列入跃升发展型城市。

潜力型城市国际形象初露锋芒,多领域独特资源展未来。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出10个国际形象潜力型城市。这些城市在经济动能、生态宜居、文化魅力等领域拥有独特资源和发展潜力。虽然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尚处于成长阶段,但都在努力塑造独特的国际形象,并积极探索融入国际社会的最佳路径。这些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城市无疑将成为未来国际舞台上的“新星”,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长沙、淄博、德州、普洱、东莞、无锡、昆明、抚州、大连10个城市。

三、城市国际形象特点

(一)城市媒体融合传播取得突破性进展

海外社交媒体活跃度综合评价了中国城市在全球三大主流社交平台脸书(Facebook)、X(原推特)、优兔(YouTube)上的运营情况以及传播效果。从账号开通时间趋势来看(如图1),过去十年间,中国城市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账号数量逐年上涨,2013年三大平台开设账号仅20个,2023年开设账号相比2013年增长近14倍。从增长速率来看,中国城市开设账号数量在2023年较上一年增量最多,达到了65个。不难看出,城市媒体融合传播在十年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从海外社交媒体活跃度来看,上海、重庆、北京、南京、杭州占据前五名,多个地级市表现抢眼,共计5个地级市进入海外新媒体矩阵传播力前20名,其中佛山和绍兴异军突起,海外新媒体传播力凸显。

(二)国际媒体舆论影响力出现“偏科”

在国际媒体舆论影响力方面,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和广州五个城市表现突出。整体来看,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在此项中占绝对优势。

国际媒体有关中国城市的报道中(如图2),英语占比为86.0%,西班牙语占比为4.8%,法语占比为4.5%,俄语、阿拉伯语分别占比2.3%、2.4%,可见非英语媒体对中国城市有一定的关注度和报道需求。但在国内媒体的外文报道中,相较于英语(占比81.7%),其他语种的对外传播仍有提升空间。

(三)城市国际形象与整体发展态势紧密相连

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度量,其数值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城市的经济繁荣程度。由图3可见,城市的国际形象与其整体发展态势紧密相连。部分城市的GDP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国际形象却未能与之匹配;部分城市的国际形象则超越GDP发展水平,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国际交流能力赢得了广泛认可。

(四)文化、经济、科技发展与城市形象提升相得益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特色,让世界看到了独特的城市国际形象。各城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将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凸显自身国际形象,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中国城市的经济繁荣,是国家快速发展的生动写照,塑造着城市国际化形象的新高度。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加速了中国城市的国际化进程,也让世界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城市立体鲜明的形象;此外,科技创新如同强大的引擎,不断激发着城市的发展活力。新技术突破、新产品研发、新模式探索悄然改变着城市的生产方式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全面进步,让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城市精神,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地位与形象。

四、城市国际形象提升困境

(一)国际形象定位模糊,缺乏辨识度

部分城市在文化的挖掘和呈现方面面临“伪个性化”的困境,虽然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形成“网红”效应,但无法做到“长红”,城市国际形象难以留下持久的深刻印象。此外,文化品牌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不少城市在打造文化品牌时盲目跟风,缺乏真正的创新性,使得城市形象标识难以区分,不仅削弱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也阻碍了城市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

(二)国际传播多语种支持不足,传播主体单一

研究表明,国际媒体对中国城市的报道主要集中在英语(86%),其他语种如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的报道量相对较少。中国城市国际传播的推介资料主要集中于中文或英文,对其他语言的覆盖略显不足。多语种支持的欠缺不仅限制了中国城市在全球舞台上的展示,严重影响了城市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文化的多元表达,同时也制约了城市国际认知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同时,另一个困境是传播主体的单一性。目前,多数城市的国际形象塑造仍主要依赖官方渠道,企业、社会组织及民间团体的参与度则相对较低。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城市将中文城市宣传片的拍摄与播放简单等同于城市的国际传播。这种缺乏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不仅限制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削弱了信息的丰富性和多维度。

(三)城市海外全媒体矩阵不完善

近年来,中国城市在海外知名社交平台的账号数量逐年增加,但各个城市全媒体矩阵建设相对滞后,337个城市中仅有16个拥有全媒体矩阵,跨文化传播渠道缺乏多样性。例如,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形态在国际传播中的潜力与机遇不容忽视,但中国城市在抖音国际版(TikTok)、优兔等视频领域的国际传播力度明显不足,尚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新兴媒介形态推动城市国际形象的广泛传播。此外,纵观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与中国城市国际形象相关的内容,国内城市虽然重视并着力运营海外社交媒体,但却未能有效吸引海外受众参与话题或进一步分享扩散内容,从而难以实现从个体到群体的广泛多级传播效果。特别是海外社交媒体的城市传播内容更多将着力点放在抽象且宏观的理念上,忽视了国际传播在受众和手法上的本质区别,因此也就缺乏情感共鸣,加之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文化折扣和吸收偏差,城市的对外传播效果和国际形象塑造难免受到影响。

五、提升城市国际形象的工作建议

(一)塑造城市国际形象品牌

城市想要“长红”,不能仅靠“网红”。“网红”是一时的,只能展现城市在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特点。城市要想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品牌,还需要弄清楚支撑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吸引力是什么,如深入挖掘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建设、特色人才或政府治理能力,并基于此进行精准定位。例如,东莞可突出其制造业实力,深圳可强调其持续的创新力,成都可依托独有的悠闲生活方式。一旦定位确立,城市应围绕此定位,调动各方资源,进行系统性、持续性的品牌打造。此外,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应保持连贯性和稳定性,为增强城市形象的国际认知度,可联合公众共同打造自身品牌,并通过多渠道进行国际推广,重视城市特色的打造以及城市记忆的保护,如河南洛阳和陕西西安充分发挥汉唐古都的历史遗产,以实现城市品牌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建构城市多语种国际传播共同体

为了更有效地推广城市国际形象,应加强多语种传播与多元化主体参与,积极建构城市多语种国际传播共同体。首先积极开拓并运营多语种账号,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传递城市的多元文化和魅力;其次构建城市国际传播共同体,通过广泛吸纳各方力量,包括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网络“大V”以及普通网民等民间话语主体,共同参与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来。这样的共同体更为全面、立体、多元,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三)完善海外全媒体布局

首先,健全全媒体传播账号是关键,通过完善在各类社交平台上的布局,能够更有效地推广城市国际形象,拓宽传播渠道;其次,增加与受众的互动,不仅可以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和黏性,还能进一步推动城市信息的传播;同时,可以借鉴城市的成功经验,创办富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节展,如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和乌镇戏剧节,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展示城市的科技人文魅力,还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总之,要通过开展全媒体传播、增加互动和创办优质节展等,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

(四)搭建国际传播桥梁,增进与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

利用海外受众熟知的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聚焦美食、娱乐、健康、安全等具有共通特性的话题,通过多样形式完善故事讲述的方式、手段和技巧,并以受众为中心,贴近其生活和情感,帮助激发海外受众的共鸣。例如,重庆自2020年起便邀请20多位海外“网红”人物亲身体验重庆美食佳肴与深厚文化,并且拍摄制作超过200条视频。其中,《轨道上的都市区》等短视频在脸书、优兔等社交平台频频“出圈”,全球播放量突破十亿人次,展现了重庆围绕受众普遍关注议题开展对外宣介的智慧。总之,城市主体需要深化研究海外受众的习惯,从而进行精准传播,有效减少文化折扣和吸收偏差,确保城市形象深入人心。

袁林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品牌总监、数据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兼重大专项任务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石鉴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数据信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刘嘉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数据信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海外网友都在关注哪些中国城市?337城海外网络传播力榜单发布!》,北京师范大学官网,https://sjc.bnu.edu.cn/xwdt/xctt/1e5628cb69b44a4ab487025d2 df4ee4f.html,2024年1月16日。

②《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报告(2023)》,中国日报网,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803440343994410750&wfr=spider&for=pc,2024年7月2日。

③韦路、陈俊鹏:《2023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对外传播》2024年第2期,第32-36页。

④《〈城市国际传播能力指数(2024)〉报告在京发布》,经济日报官网,https:// www.jingjiribao.cn/static/detail.jsp?id=525513,2024年5月24日。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