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文化出海”态势与策略
2024-10-02陆彩荣胡开敏王恒志
【内容提要】“文化出海”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以图书为载体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是“文化出海”的重要形式和路径。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对外出版将呈现思想传播引领“文化出海”新征程,国际合作成为行之有效的“出海”形式,致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传统与特色助力中国书香飘向世界、数字出版未来可期等新态势。要以我为主,高度重视战略布局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共促融合,探索创新“文化出海”方式,丰富传播内容;以书为媒,积极深化国际出版合作,开拓交流渠道;技术赋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助力提质增效,推动全球化发展大潮中的中国文化走得更远。
【关键词】中国外文局 出版传媒集团 文化出海 数字出版 国际传播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系与灵魂。“文化出海”则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由国家层面主导和引导、全社会共同发力,通过主动而为、无形有力、载体多元、丰富精准的对外文化传播,帮助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是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读懂中国,书为津梁。以图书为载体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是“文化出海”的重要形式和路径。中国图书“走出去”和中外出版交流合作已经成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为对外宣介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故事,中国外文局及局属出版发行单位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外文局成立70周年贺信及给外文出版社外国专家回信精神,科学规划国际传播战略布局,注重打造对外出版品牌精品,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个赛道协同发力,推出了一大批以海外受众为目标,饱含中国思想、中国精神,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意蕴,致力融通中外的表达,有高度、有力度、有热度、有温度的中国主题特别是中国文化出版内容产品,持续丰富和拓宽对外宣介传播渠道,构建起多元互动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格局,在中国主题出版领域积极拓展国际话语权。梳理分析中国外文局这一阶段的对外出版和国际合作实践,有助于观察和把握“文化出海”的态势与前景。
态势
“文化出海”,千帆相竞,出版先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些重要表述,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包括对外出版在内的中国“文化出海”、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态势将更加明显,幅度、广度、深度、力度都必然会更加强化。
(一)思想传播引领“文化出海”新征程
思想耀世,著作华国。2014年以来,中国外文局所属外文出版社以最高标准、最高要求、最高水平编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以及《之江新语》《摆脱贫困》等重要著作的多语种版。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已翻译出版41个文版,发行覆盖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在40多个国际书展、500多家海外主流书店、50多个海外线上营销平台展销,进入169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家主要图书馆,在五大洲37个国家举办了45场首发式、读者会、推介会、研讨会等对外宣介活动。在工作中,中国外文局形成了涵盖多语种翻译、国际合作翻译出版、海外发行、本土宣介、媒体传播、智库研究、人文交流等领域综合立体的领袖著作国际传播体系,积累了翻译家、汉学家、出版界人士、海外机构等一批开展国际传播、翻译出版、联合研究的丰富人脉资源,为向世界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好习近平总书记大党大国领袖的魅力风范和展示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际社会开启了一扇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在“文化出海”中无疑具有深远的领航意义。
(二)国际合作成为行之有效的“出海”形式
国际合作出版是中国出版提升本土化运营水平、进入国际主流渠道、扩大出版物国际影响力的便捷有效路径。2019年,在中国外文局的倡导下,外文出版社等7家出版社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国图集团)等局属出版发行机构与一批外国出版机构共同建立了“中国主题图书国际合作出版协作机制”,以合作、互鉴、共赢为共同理念追求,旨在紧密中外出版联系交流,加强国际出版影响力引领力,帮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现在,这一国际合作平台已经吸纳16家中方出版发行机构和35家海外出版机构,在全球五大洲44个国家建立81家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实现700余种中国主题图书在海外本土出版,覆盖世界各区域主要国家,并广泛聚合起国内外优质出版资源,不断创新国际出版合作模式,积极开展国际联合选题策划,推出了一批在海外受到欢迎的精品图书,在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走进去”中的作用明显提升,成为“文化出海”“出版出海”的一种创新模式。
构建海外文化阵地、重构对外文化出版布局,推进海外中国图书中心、区域文化出版中心等对外文化平台建设,更加有效覆盖全球、开展精准化差异化的对外文化传播,也是中国外文局实现中国主题出版本土化运营的努力方向。由中国外文局承担建设的中国图书中心已先后在15个国家落地生根,累计向海外读者提供各类中国主题图书2万余册,助力中国图书更好“出海”,为所在国民众获取中国信息、感知中国文化营造了新的阅读体验和交流空间,点滴而日常地扩大着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中国外文局中拉文化出版中心、中阿文化出版中心相继成立,以文化为先导、出版为载体、人文交流为外延,将区域传播、文化传播和国际出版合作深度融合,汇聚起一批长期深耕特定地理文化区域的国内外合作伙伴,通过搭建区域化国际合作出版交流平台,推动中国主题图书、中国文化更加精准有效传播。
(三)致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生的中华文明是对外出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中国文化文明图书出版方面,中国外文局加快实施中华文明对外出版工程,出版了一大批介绍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多语种经典图书,以书为窗展示中国发展、以书为桥促进文明互鉴、以书为弦拨动民心相亲,打造精品品牌,推动文化传播。
由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外文局共同策划,外文出版社具体组织编辑、翻译出版的“读懂中国”丛书项目,从2016年开始启动实施。8年来,在“读懂中国”精神和事业的感召下,丛书汇各方之力,已出版中、英、日文两辑共30多部近60种作品,为世界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开启了一扇丰富多彩的视窗,成为加强中外交流的有效桥梁和文化载体,也成为新时代重大主题对外出版的成功案例。
“丝路百城传”大型城市传记丛书,由中国外文局首创、出版界各方协同,以史学精神、文学笔法,为丝路百城立传,为“一带一路”立言,为传播中华文化、弘扬共同价值立意,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名城的历史文化城市风貌和当代发展,密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文化交流,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也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创新实践。
以“大中华文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对外出版工程和出版品牌,全面系统、持之以恒地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典籍,带动中国优秀传统典籍作品走向世界,让全世界更多读者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四)传统与特色助力中国书香飘向世界
对外出版的最大优势特色在于翻译。翻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也是推动“文化出海”的重要前提。为更好发挥语言在对外开放、中外交往和服务贸易中的作用,中国外文局所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国图集团)建设的国际传播科技文化园作为首批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语言服务)之一,也是全国仅有的两家园区类语言服务基地之一,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高效专业的语言服务支撑,积极提升国家语言服务能力和对外翻译出版能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有益桥梁和重要纽带。
从国家层面上看,举办国际书展是我国出版乃至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2024年6月,规模已列世界第二大书展的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吸引了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家展商参展,22万种中外图书亮相,举办1000多场文化活动,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含意向)2100余项,将一大批反映中国发展道路、中国价值观念、中国优秀文化的出版物推向国际,有效拓宽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和范围。
国图集团的前身为国际书店,曾于1956年首次代表新中国参加全球最具影响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2023年是国图集团第50次参加该展,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参展次数达50次的参展商,荣获了法兰克福书展组委会颁发的“荣誉参展商”证书。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使者,国图集团长期的深耕厚植,有力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图书文化交流。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外文局的身影每年都会出现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各类书展上,积极介绍中国的治国理政理念和当代发展道路、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在百余个国家留下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时代印记。
在海外渠道建设方面,国图集团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实体和数字出版物并重的全球立体发行营销网络,推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主题出版物海外发行,让中国主题图书走进我驻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使领馆、国外政府机构、智库研究中心、海外文化机构、图书馆等多元平台,同时,通过打造版权交易平台——版通世界(Online Service for International Copyright,简称“OSIC”),使中国书香飘香世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实践表明,以国际图书贸易、国际会展交流、海外渠道建设等多形式、多平台为依托,在国内外出版界合作交流中不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贸易合作,成为实现“文化出海”的重要实践路径。
(五)数字出版未来可期
数字技术的变革发展,已经给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态势、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正因如此,出版行业也将呈现不断扩大、逐步深化、持续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文化出海”,更需要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相向而行,合力发展,共创未来。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持续深入推进,数字出版精品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国家《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提升出版数字化水平,加强数字出版新产品新业态研发交流,为“文化出海”注入强大动力和创新活力。
以中国外文局的数字出版实践为例,不断探索多元路径、数字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运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数字产业集聚效应、打造国际传播新高地,锻造国际传播骨干人才……成为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重要发力点。特别是根据对外翻译出版内容、流程、需求和特点,结合出版行业融合发展趋势,积极打造多语种、国际化特色的电子书刊、数据库、信息检索和知识服务等融合出版产品,实现产品可读、可看、可听、可互动,推动文化产品实现数字化融合发展,更是对外出版推动“文化出海”的亮点所在。
近年来,数字出版优秀作品不断涌现。2023年,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公布“2023年数字阅读作品(项目)”推荐结果名单,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等在内的23部作品入围“2023年数字阅读推荐作品”,“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有声书”专辑等15 个项目入选“2023年数字阅读推荐项目”。一系列主题价值突出、传播形式多样的数字阅读产在引领数字阅读良好风尚、提升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方面发挥了有益示范。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有益尝试,网络文学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中国网络文学创作不仅数量众多、特色鲜明,而且海外粉丝队伍逐年壮大,市场效应和效益都迅速放大,成为国际网络文学创作的靓丽风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从价值定位、内容题材、创作生态、IP产业和“出海”等方面,分析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新趋势。《报告》指出,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超40亿元,海外原创作品约62万部,海外访问用户约2.3亿。以网络文学为载体的出版作品在世界范围掀起热潮。
中国外文局将网络文学国际传播作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抓手,深入研究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的现状趋势,推动国际传播产品形态的移动化、可视化、数据化、智能化,策划推出系列产品。中国外文局与中国作家协会、海南省作家协会合作,先后在北京和海南召开了“网络文学出海研讨会”,聚合国内网络文学创作队伍,推进网络文学创作勇攀高峰,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
未来,将短视频、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网络游戏、周边文创等多元产品形态有机融合,将新技术赋能于传统出版物,打造文化产品融合转型和多元发展的新模式,推出一系列主题新颖、传播力强、受众面广的主题出版物和文化传播精品,将成为推动数字出版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
策略
全球化时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大势所趋。不同文明的碰撞、互动和交融,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在此背景下,全球化、多元化的国际出版合作,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的重要途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通过出版产品讲好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推动更多优秀作品在海外落地,仍然是“文化出海”的重要使命。面向未来,以高质量对外出版助力“文化出海”,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一)以我为主:高度重视战略布局谋划,加强顶层设计
“文化出海”需要政府部门特别是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领唱”,也需要努力协调其他传播主体,发挥出版机构、主流媒体、社交平台、非政府机构等资源的优势,形成政府、企业、媒体、民众等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形成“大合唱”的传播格局。
宏观战略上,要整体统筹规划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布局,既突出重点,注重与大国、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又要兼顾其他国家的出版需求,“因国施策”。由合适的传播主体选择适合的传播内容,采用恰当的话语表述和传播形式进行精准传播,不仅以我为主精心策划选题展现自我视角,也善用外脑、外嘴、外笔展现第三方视角,发挥当地汉学家、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的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建设“文化出海”的平台,更好构建多元主体协调参与、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对外出版传播体系,助力打造出版精品品牌。
(二)共促融合:探索创新“文化出海”方式,丰富传播内容
内容是图书“走出去”的灵魂,也是关乎“出海”成效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文化出海”的效果,战术上既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也要把握时代脉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借助融合发展之力谋划高质量发展。
纵观国内国际合作出版业务成绩突出的出版集团经验,“文化出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优势出版内容的海外供给。既要承载特色优质内容的价值传播,也要找准海内外共同价值的文化融合点,使中国图书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形象、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
具体实施层面,要以高质量内容建设推进区域国别精准选题。以文化共生、情感共鸣为方向,深度锚定海外读者的文化基础、阅读偏好及心理需求,打造精品化、特色化的出版产品,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与此同时,坚持以融合共生的理念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以国际化的观念、中国化的视角、全球化的语言,因地制宜策划出更多介绍中华文明及中华文化的主题图书,打造多层次、多向性、多元化的中华文明主题图书产品线与品牌线,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三)以书为媒:积极深化国际出版合作,开拓交流渠道
实现出版业高质量“走出去”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不断深化国际出版合作的发展路径。
这就要求中外出版机构在深入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用好国内外文化交流平台渠道,全力拓展出版合作空间。在选题策划、营销推广、文创开发、专题研究、本土出版等领域,加深与同业的合作,共同提升中国主题出版物与对象国受众和市场的针对性、适配性,拓宽主题图书对外出版的内容、渠道、形式与规模,构建国内出版发行、海外出版发行、国际合作出版发行相互支撑、协同联动的全球业务格局,推动中国主题图书产品和机制在海外落地见效。依托国际合作出版机制,举办更多丰富多样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如参加国际书展、举办读者交流会、开展作品研讨会、建立工作互访机制,增进跨地区、跨国界、跨文明间的认同与协作,持续打造文化产品互融互通、中外读者互学互鉴的有益氛围。
(四)技术赋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助力提质增效
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业的迭代升级。数字技术的应用深刻影响了出版业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对出版业全过程产生影响。出版业只有立足与新技术的内在结合点,探索打造出版产品的新形态、出版创新的新路径,才能真正实现提质增效,勇开新局。
国际出版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深度提升出版技术水平与质量。应注重通过加强流程再造,利用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5G、元宇宙等,推动传统出版转型升级,形成全媒体、全渠道、全业态的出版生态,提高国际传播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要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数字出版国际合作网络。全面参与全球数字出版的规则制定和标准建设,提升中国数字出版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国际数字出版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出版单位更要抓住新业态、新群体布局未来的数字文化市场,打造智能化的出版平台和应用,为读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阅读体验,不断满足新生代与新群体的阅读需求。
未来,对外出版应以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理念为指引,以世界各地读者的不同需求为导向,开发特色选题,拓展传播方式,创新数字赋能,凝聚发展合力,延展产业链条,推动全球化发展大潮中的中国文化走得更远、深入人心,促进多元文明平等互鉴、融合创新、共同发展。
陆彩荣系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胡开敏系外文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王恒志系外文出版社对外出版研究室副主任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