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通:“医”路逐梦,为青春喝彩
2024-10-02栾雨阳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里,有一间会议室的门半掩着。一缕阳光斜射而入,照在记录着科室每周工作数据的白板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并非只是简单的各项指标数字化的呈现,它们更像是生命的记录,记载着一位年轻医者及其团队对乳腺疾病防治的深深思索。
将这些数据可视化的医师,名叫刘通,一位“85后”的青年医务工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二病区副主任。
他的职业生涯宛如一部满载荣誉的纪录片:他是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乳腺学组青年委员……这一连串令人瞩目的头衔背后,都是他对医学的无限热爱和对患者的深情守护。
把“服务”理念深植于心
“虽说大家都管医生叫一声‘老师’,但医疗的本质是看病,归根结底我们是服务行业。”在刘通的内心深处,“服务”二字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身为医生,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的健康;身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类的生命;身为师者,我们服务的对象是拥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刘通的服务理念,不但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得以体现,还贯穿于他的科研探索和教育使命当中。
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仍有许多乳腺癌患者因疾病而承受着身心的双重创伤。然而,刘通认为“罹患乳腺癌不应是人生的终点”。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刘通始终秉持服务患者、服务百姓的理念。从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学成归国后,他全身心投入到乳腺腔镜手术和假体植入手术等先进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中,每年完成上千例手术,极大地满足了患者在治病的同时保持完整外形的渴望,为患者开启了全新的美好生活。
“预防胜于治疗。”在休息时间,他会带领团队走进社区和乡村开展科普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科普相关知识,以专业的学识唤起大家对乳腺健康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刘通以职业的敏感锁定了这个新兴的传播渠道。他从零开始组建团队,充分调动科室里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就这样,科室里的每个成员在线上的世界都拥有了自己新的“身份”:有的医生是专门制作科普小视频的“剪辑师”,有的医生成为场景重现讲述真实医疗过程的“患者”,有的医生化身为给百姓讲解医疗知识的“科普达人”……这些年轻人,像刘通一样对工作充满激情和责任感,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医疗科普事业贡献着力量。
刘通始终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全心全意投入到科研工作的探索之中。在探索之路上,他一心扑在为患者减轻病痛的研究上,全情专注、毫不懈怠。他长期致力于乳腺癌的临床诊疗工作以及恶性肿瘤时空多组学的科研工作,带领团队深深扎根于肿瘤领域的研究,持续探寻新的治疗方法,只为给患者带来希望的曙光。身为科研工作者的他始终坚信:“科研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它承载着科学的力量,是推动人类生存进步、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的重要途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

服务学生也是在为服务人民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从事的看似是教育工作,实则是在践行服务人民的使命。我们要精心培养出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一代医者。”在刘通看来,教育绝非仅仅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那么简单,更为关键的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未来的从医道路上,能够以赤诚之心服务人民、报效国家。他用心服务学生,倾尽全力传授专业知识,因为他明白,只有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医学技能,才能在未来为人民排忧解难。他以服务学生为起点,以更好地服务人民为终极目标,在教育的征程上不懈努力。
以“舍得”成就人才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刘通既是医术精湛的医者,也是慧眼识才的伯乐。他的教育理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医学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他舍得投入大量精力育才、育人,同样也舍得“放手”。
在与刘通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对青年医生满满的期望。他深知医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时,他尤为注重因材施教、分层培养。他鼓励青年医生积极投身科研和临床实践,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成长机会。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年轻人是医学的未来,我们一定要为他们搭建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
“一个科室的活力与发展离不开年轻人才的注入。”面对人才流失这一棘手的问题,刘通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他坚信,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医疗氛围和政治生态,才能真正吸引并留住人才。作为黑龙江省首位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的肿瘤外科医生,他凭借自身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加入他的团队。“我舍得花大力气育才,同样也舍得放手。”当自己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时,尽管自己心中有万千不舍,他也会给予支持,亲自引荐,舍得放手。他说:“只有让人才流动起来,保持高效的流通和交流,医学领域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刘通不仅在教学方面非常用心,在生活里对学生同样关怀入微。为了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他用自己的工资为学生购置各种福利,从可以放松身心、强身健体的壶铃到夏日消暑的制冰机,每一个小小的物品都饱含着他对学生的悉心关爱。他真挚地说:“光让学生干活可不行,要从内心关心他们、呵护他们,这样才能助他们成长。我认为精神和意志力不是要求出来的,更多是靠感染和教育。”在“舍得”方面,刘通也从不吝啬表达感恩之情。对于医院给予他负责科室管理的信任,以及国家对科技青年的大力支持,刘通都心存感激:“感谢医院对我的信任,让我承担科室管理的重任,更要感谢国家对科技青年的支持。这些支持都在促进我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让我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和研究。”
科研攻关的背后是不懈的追求
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接力跑,会沮丧,也令人痴迷。刘通始终认为“临床和科研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归国后,他一方面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工作之中,为患者尽心尽力地服务;另一方面在科研领域也积极探索、追求真理。他的目光始终聚焦肿瘤代谢重编程、肿瘤时空动态特征和肿瘤人工智能多模态诊断等前沿领域,力求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无数个日夜,他埋头于实验室,分析数据、反复论证。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乳腺癌相关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多达13篇,其中有5篇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佳作分别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期刊上。他还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级课题,并荣获哈尔滨医科大学“星联人才青年学者”“拔尖人才”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杰出青年”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推行的“科技兴院”政策,为刘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漫长的科研征途中,他始终保持着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将癌症治疗与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相结合,实现全程化管理。他一心致力于研发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减少痛苦。其中,三阳乳腺癌口服化疗策略、三阴乳腺癌免疫治疗疗效液体活检监测技术等多项研究成果,都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方法。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等国家级、省级基金项目的资助,为其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与此同时,身为教师的他重视培养学生临床创新能力、科研成果培育及科研创新的产出。作为指导教师,他带领学生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黑龙江省一等奖及“黑科技”专项赛全国优秀作品奖“卫星级”作品。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在科研这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道路上,刘通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坚信,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在肿瘤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他说:“我会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不论是在治病,还是在育人。”
刘通,这位年轻的医者,迈着无比坚定的步伐,用行动诠释着责任的力量与理想的光芒。他凭借先进的科技力量为身处病痛中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用饱满的热情描绘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