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天雪地矢壮志 白山黑水铸英魂

2024-10-02姚晶晶

新青年 2024年9期

一曼街,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是一条为纪念赵一曼烈士而命名的街道。一曼街241号,矗立着一座通体呈白色的欧式古典主义建筑,科林斯柱雄伟壮观,高大的柱廊顶托着巨大的山花,门楣上镌刻着7个金色的大字:东北烈士纪念馆。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1928年,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末期,奉系当局下令建设东省特别区区立图书馆,由俄罗斯著名的犹太裔建筑师尤·彼·日丹诺夫负责设计。1931年,图书馆竣工尚未来得及启用,九一八事变爆发,图书馆停办。1933年,这座原本宁静祥和的建筑被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强占,成为日本侵略者及其帮凶残酷镇压中国人民的罪恶场所,不计其数的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在这里被关押囚禁,甚至折磨致死。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历经14年日寇铁蹄践踏和国民党腐败统治之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为了纪念在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军区开始筹建烈士纪念设施,并选定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作为东北烈士纪念馆馆址。这栋建筑也从此重获新生,成为纪念人民英雄的神圣殿堂。

今天,当人们怀着敬仰缅怀的心情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英烈向敌人冲杀的呐喊、临刑前的怒吼和留给后人的叮咛仿佛依然在耳畔萦绕……在这里,人们重经历史的沉重、感恩英雄的奉献,接受思想的洗礼、获得精神的赓续,从而集聚起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不破日寇终不还

每年的9月18日,全国有几百座城市都会拉响防空警报,火车、轮船汽笛齐鸣。“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当年的悲怆歌声仿佛依然在耳畔回荡。

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一、二层共同展出“黑土英魂——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烈士事迹陈列”,全面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牺牲在东北以及在东北有过重要活动和突出贡献的英雄烈士的感人事迹。其中,一份重要的展品便是以罗登贤为首的中共满洲省委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发表的《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宣言号召东北军民罢工、罢课、罢市,不投降,不缴械,带枪到农村去实行土地革命,发动游击战争。“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中国的第一份抗日宣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争宣言由此诞生。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遭到严重破坏,中共中央立即任命罗登贤为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并将省委迁到尚未落入日军铁蹄下的哈尔滨。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罗登贤雕像的上方,悬挂着一幅油画《党的秘密会议》,画中的主人公就是罗登贤。罗登贤到达哈尔滨不久,就在松花江桥下一个小沙岛上党的联络站召开了党的高级干部紧急会议。“不驱除日寇,党内任何人不能提出离开东北的要求,谁提出这样的要求,那就是恐惧动摇分子,就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这铿锵有力的誓言,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复山河誓不还,忠骨埋处即青山”的英雄气概和报国情怀。

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共满洲省委处变不惊、顽强斗争,努力在敌人控制最严密的地方打开缺口,将一批深陷日伪监狱的共产党员营救出狱,他们当中就有后来的东北抗联南满部队领导人杨靖宇和北满部队领导人赵尚志。

在黑土地挺起民族脊梁

纪念馆内巍然屹立着雕像《脊梁》,重现了杨靖宇将军生前的形象——高昂着头,神情坚毅,眺望远方。馆内珍藏了多件杨靖宇将军的珍贵遗物,其中一件就是他在哈尔滨进行抗日活动时穿的大衫。穿着这件大衫,杨靖宇往来于日伪残酷统治下的街道、工厂、乡村、学校,机智沉着地躲过伪警察、特务、宪兵的盘查,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发动群众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去。

在早期抗战最艰难的岁月,杨靖宇坚持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周旋8年之久。白山黑水间,寒风凛冽中,杨靖宇曾在完全断粮的情况下,同敌人在深山荒林中激战了5个昼夜。面对日伪军的重兵“围剿”,他战至最后一刻仍宁死不屈:“帝国主义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将抵抗到底,无须多说,开枪吧。”杨靖宇壮烈殉国,时年35岁。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雕像《脊梁》,不仅是杨靖宇将军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也象征着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身处绝境亦誓死抗争的民族脊梁!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的一只棕色牛皮小皮箱看似普普通通,但它却见证了一个16岁花季少女和一个受尽折磨的东北抗联女英雄不屈抗争的英勇故事。

那一年,韩勇义到哈尔滨市立医院做见习护士,不久,被安排护理一位特殊的“女病人”,她就是1935年冬受伤被俘的赵一曼。为了帮助赵一曼逃走,韩勇义向母亲要来了给她准备结婚用的首饰、衣物等,卖了钱,连同药物一同装进从家里拿来的小皮箱里。韩勇义和被争取过来的看守董宪勋把赵一曼背出医院,坐上雇来的小汽车,到郊外后改用轿子抬她走,再换坐马车。然而,就在她们离抗日游击区仅有20多里时,敌人追赶了上来,三人落入魔掌,被带回哈尔滨。在狱中,董宪勋遭到毒打壮烈牺牲,韩勇义受尽折磨始终没有屈服。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回珠河县(今尚志市),英勇就义。

纪念馆内还有一处非常令人动容的景观《最后的叮咛》,情景还原了赵一曼在被送往刑场的火车上,准备写下遗言的场景。纪念馆地下一层,逼仄阴暗的关押室里摆放着一张硬板床,赵一曼曾在这里被关押,受尽残酷折磨。如今,东北烈士纪念馆地下一层是“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及罪恶展”,分为“魔网”“罪恶”“覆灭”三部分,揭露了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当年的残暴,记录着日伪当局罄竹难书的罪行,也从侧面展现了仁人志士在危难之间、生死关头不失革命气节、不负民族大义的光辉形象。

东北抗联精神永流传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全国首家革命纪念馆,更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纪念抗日战争烈士和解放战争烈士的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万余件(套)。赵尚志用过的手枪,曾在东北雪原上的凛冽寒风中喷吐火舌;东北抗联独立师七星砬子兵工厂的机床,见证了抗联战士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军工初创史;李兆麟将军遇害时穿的裤子,陪伴他倒在了黎明之前;解放战争时期哈尔滨生产的六〇炮,是龙江人民竭尽所能支援前线的缩影……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诉说着无数英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生命、血沃黑土的感人故事。后人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的英雄事迹、高尚品格和宝贵精神,不仅记录在庄严肃穆的东北烈士纪念馆里,更珍存在每一个因先辈的奉献牺牲而得享和平的龙江儿女心间,成为黑土地上感人至深、坚贞勇毅的不朽丰碑。

2024年清明节,东北烈士纪念馆收到一束没有署名的花束,花里的卡片上写着:“抗日英烈永垂不朽。虽未谋面、深受其恩,叩拜,中华脊梁。”

寒暑假期,东北烈士纪念馆迎来参观高峰,研学团队纷纷走进展馆,开启红色文化之旅。“一寸山河一寸血,忘记历史是最大的背叛,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奋发图强,扬中华国威”“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砥砺家国情怀,做时代新人”……厚厚的留言簿上,参观者们留下肺腑感言。

重温东北抗联史,须从绝处见肝胆!他们孤悬敌后、武器简陋,缺衣少食、挨冻受饿——在最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最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东北抗日联军书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部壮丽史诗中最惨烈、最令人动容的重要篇章,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铸就了“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方向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饱含期望、掷地有声。讲述好英烈的故事,传承弘扬好东北抗联精神,一直是东北烈士纪念馆念兹在兹的使命。1977年,东北烈士纪念馆组建了流动展览小分队。47年来,一批又一批小分队队员奉献青春、接续奋斗,在全国各地宣讲英烈事迹和东北抗联精神。近年来,东北烈士纪念馆不断创新展陈形式,从步入式场景、雕塑、微缩景观、沙盘,到沉浸式体验、全息成像等多媒体创新的巧妙运用,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他们还采用三维建模、VR绘画、二维手绘、AI修复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多元化影视表达,创作出了百集融媒体宣传片《百宝耀征程》、革命遗址短视频《闪光的足迹》、VR绘画《民族脊梁》、红色动漫《四海今歌赵一曼》等一系列红色新媒体作品,启迪人们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内的英名录上,汇集了5万余名烈士信息。伴随着一位位烈士的名字在屏幕上闪过,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从眼前划过,他们鲜活的面容、坚定的身影仿佛穿越了历史与硝烟,融入当下与未来,让一代代中华儿女传承东北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白山黑水间的英雄史诗和永垂不朽的东北抗联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永远激励着我们勇毅前行。

原载于 《奋斗》 202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