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之美
2024-10-02沈海滨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见证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起钟鼓楼,一路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的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北京中轴线始终统领城市发展,为中国传统“择中”观念于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特殊见证,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的哲学理念。其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 “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建筑与景观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而多元化的空间组织更为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标准,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体现在其作为都城核心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可保持其现有形式的必要性。
◇ 北京中轴线之美
中轴线,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是承载着这座城市厚重历史文化的脊梁。它南起永定门,北迄钟鼓楼,以这条线为基准,宫苑坛庙、胡同民居次第展开,形成了气势恢宏、纲维有序的北京城,串联起数百年来的历史风云和城市变迁。
自元代定都,大都城的中轴线便已见雏形。明代永乐帝迁都北京后的精心营造,则使中轴对称的都城格局以及沿线建筑得以确立,并在日后的扩建改造中,臻于完善。至今,整条中轴线上的建筑群依旧雄伟壮观,仍是最能代表北京的城市景观。
从建筑功能角度而言,北京中轴线的南北两侧建筑,按照重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向核心汇聚,以体现礼仪与秩序的尊崇。故宫为中轴线的核心,南起端门、北至神武门,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故宫为明清帝王执政和生活的场所,因而在明清时期,重要性极其突出。故宫以南,主要建筑有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建筑功能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其中,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正阳门为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永定门则为北京外城正南门;前门大街及天桥南大街则作为纽带,将正阳门与永定门连接起来。故宫以北,主要建筑有景山建筑群、鼓楼、钟楼。其中,景山为明清时期的皇家御苑;钟楼和鼓楼曾经为古都的报时中心,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地安门内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作为纽带,两端分别连接景山和鼓楼。
此外,中轴线两侧的建筑,多为对称、有序的布局方式。如故宫的东西两侧分别为太庙和社稷坛。其中,太庙是皇帝祭祀先祖的场所,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又如,永定门东西两侧分别为天坛和先农坛。其中,天坛为皇帝祭天场所,先农坛为皇帝祭祀先农场所。这些建筑,对中轴线上建筑的功能进行了补充完善。
北京中轴线以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为主体,用山、水、桥等不同形式的载体进行点缀,产生极为丰富的视觉效果。中轴线成功申遗不仅保护了古建筑和与之相关的文物,也有效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规划理念,以及城市建筑中所涉及的哲学和人文思想,为妥善保护文化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编辑·姚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