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课堂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2024-10-01潘文清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4年9期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发挥着立德树人的作用。针对当前这一课程的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师可尝试利用智慧课堂开发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策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实践共同体理论为依据,结合现实需要、传统节日、社会热点等,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并以项目式学习和双师教学模式加以落实,以此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发挥着立德树人的作用。然而,当前这一课程的教学中面临着许多问题:教学资源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难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专任教师配备不足,教师素质与教学要求不匹配,影响教学效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可尝试利用智慧课堂开发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策略,破解教学难题,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一、理论依据

(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包括图书、音像资料、数字化资源,以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应做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各类信息媒体,创设智慧课堂。

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贯彻《课程标准》要求、践行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结合现实需要、传统节日、社会热点等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形成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资源。学校可利用共享课堂传播优质课程资源,提升非专任教师的学科专业性。

(二)实践共同体理论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 COP)最早由Lave和Wenger提出。该理论强调,在一个实践活动中,基于共同学习兴趣的一群人能够以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分享各自的知识及经验,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同时,以实践共同体为核心所开展的实践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实现学习范式的变革。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应用的两种策略——项目式学习与双师教学模式,正是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展开的。

二、智慧课堂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的开发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大主题为根据。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分类——“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不谋而合。

以《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快乐学习”单元中的《我学习,我快乐》第一课时为例,教师依托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发了一系列图片、视频、微课资源,如《折衣服的小妙招》《下棋》《养花》《练书法》《书签制作》等,再现教材场景并链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习体验活动化、趣味化。在导入环节,教师引入了语文课程资源中的《拍手歌》音频,唤醒学生在语文课上识字的经验,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探究环节,教师创设了“遨游学习乐园”的情境,并设计了四个闯关活动。在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的支持下,学生充分体会到游戏活动、家务活动、阅读活动带来的快乐。在课堂最后,教师播放《快乐拍手歌》的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巧妙开发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场景,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习得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又如,教师在执教《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中的《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时,巧妙地设计了四个学习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成就辉煌;从小立志,从小修德。学生通过观看《春天的故事》和介绍深圳发展的拓展视频,感受改革开放使深圳特区及家乡产生的巨变。生动直观的资源把原本与学生距离较远的学习内容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智慧课堂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

(一)项目式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设计合适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实际用途,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中的《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以“规则同行小达人”为项目式学习主题,梳理了单元设计框架。教学中,教师以“如何争当遵守规则的小达人”为驱动性问题,设计了“生活处处有规则”“我眼中的法律法规”“规则护我健康成长”“我是守法小公民”四个活动板块,如图1所示。

“生活处处有规则”活动以垒塔闯关游戏作为导入。在任务闯关卡的驱动下,学生分别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并进行分类,初步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我眼中的法律法规”活动从学生熟悉的《小学生守则》、“校园八大礼仪”入手,同时补充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规则,旨在让学生明晰身边具体的法律法规。

在“规则护我健康成长”活动中,教师创设情境,以具体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辨析安全规则,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在“我是守法小公民”活动中,学生先调查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并进行汇报。教师由此了解学生的规则意识形成情况,引导学生遵守公共规则,做文明守法的小公民。

通过上述项目式学习,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双师教学模式

面对道德与法治专任教师不足的情况,学校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州共享课堂”精品课程资源(以下简称“共享课堂”),构建了四种双师教学模式(如图2),极大地提升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1.以同频共振模式实现从辅教到主教的转变

该模式主要解决兼任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课堂中,教师根据自身需要引入“共享课堂”中的资源。师生协同参与课堂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2.以交流分享模式实现从浅学到深研的转变

课堂伊始,教师提出研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共享课堂”中的内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智慧学习卡”“电子书包”等资源,实现全员零距离交流。师生共同探讨,形成深刻认知。

3.以观点辩论模式实现从低阶到高阶的转变

课堂上,教师抓住学生的疑惑点或学习的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思辨。如学习完《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单元中的《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假如离开地球,人类能否生存”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在辩论过程中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以课前研学模式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课前,教师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送的学习任务单和“共享课堂”让学生进行自学,而后收集数据,了解学情并调整教学环节。课中,教师围绕重难点开展问题化导学,让学习真实发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对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开展智慧课堂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这表明,智慧课堂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该课题仍处于实践研究阶段,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今后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学科素养的综合发展;提高教师基于《课程标准》设计与组织项目式学习的能力;协同课题组及学科组力量,建立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研修交流制度。

参考文献:

[1]谢文旭.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4):35-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周楠.实践共同体理论的三要素对课堂建设的理论意义[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2):86-8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