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实践策略
2024-10-01张剑锋
【摘 要】识谱教学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要素息息相关,贯穿小学音乐教学的始终。可以说,识谱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基础。针对当前小学识谱教学中存在的内容孤立、手段单一、过程分散等问题,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着力丰富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升识谱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识谱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音乐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识谱教学与这四个要素息息相关,贯穿小学音乐教学的始终。可以说,识谱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基础。然而,当前小学识谱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孤立、手段单一、过程分散等问题,亟须教师思考改进的策略。本文从优化和改进识谱教学的内容、手段、过程出发,提升识谱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孤立的知识系统化
小学音乐教材主要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组织素材,识谱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也就是说,识谱教学未专门设置模块化、单元式的学习内容。且部分教师对识谱教学进行系统规划的意识不强,缺乏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挖掘和整合的能力,出现了“遇到什么教什么”的现象。这样,学生学到的识谱知识孤立零散,难以形成知识链,无法进行迁移和运用,不利于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从整体上厘清小学阶段的识谱知识体系,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脉络。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规划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的识谱教学要求,按学段写入相关音乐学习任务中,如表1所示。
表1列出了小学音乐中的简单旋律、简单乐谱、稍复杂节奏谱,以及认识、识读、视唱等识谱技能要求,体现了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特点,呈现出各学段要求的层次性和进阶性。教师可据此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规划。
(二)基于目标导向的知识体系规划教学内容
逆向设计理念指导教师先明确课程目标,后围绕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在识谱教学中,教师可从明确年级的学习目标开始,逐层分解细化单元和课时的学习目标,使年级、单元、课时等层级的识谱内容依次衔接。经过基于《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各层级的知识得到了结构化的整合。以二年级识谱内容为例,如表2所示。
(三)基于课时关联的学习进度规划教学内容
为了避免学生习得的知识呈碎片化的孤立状态,教师在明确年级、单元和课时的教学内容后,还要横向关联单元内各课时的识谱内容,使各知识点产生联系,呈序列化。以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幸福的歌”为例,本单元包括欣赏课《快乐的罗嗦》《阳光下的孩子》和歌唱课《彝家娃娃真幸福》《乃呦乃》。经过分析,教师将本单元的识谱目标确定为:感知并听辨节奏型XX X,视唱由这一节奏构成的简易旋律,并将这一目标落实到不同课时中。课时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如表3所示。
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经历了“感知—听辨—听记—视唱—表现”的过程,深入学习了节奏型XX X,在渐进式学习中提升了音乐核心素养。
二、着力丰富教学手段,使单一的方式多元化
教学方法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前,不少教师在识谱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和训练法,针对乐谱中的节奏与旋律进行语言讲解与机械练习,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对识谱学习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须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一)听想为先,让乐谱入耳
传统识谱教学一般从看谱开始,对于没有识谱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此,教师要遵循“音乐是听觉艺术”的特点,调整识谱顺序,按照“从声音到符号”的原则,先从听觉入手。学生先对音高、节奏及旋律特征产生一定的认知,而后进行听觉联想,积累听觉经验。接着,教师出示乐谱,引导学生将听觉经验与相应的符号建立联系。以《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课为例,本课的识谱内容为视唱由XX X组成的简易旋律,听想环节的教学步骤如下。
1.完整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
2.随音乐拍手、拍腿表现恒拍。
3.随音乐在空间走动表现恒拍。
4.继续按恒拍在空间中随意走动,并按乐句的节奏变换方向。
5.讨论:你是在听到什么声音时变换方向的?以节奏要素引导学生认识XX X 。
6.仔细听音乐,在句尾以拍手的形式表现XX X。
7.继续随音乐在空间中按恒拍走动,在句尾以拍手的形式表现恒拍。
8.认真聆听教师歌唱,教师前半句唱词,后半句(即XX X处)唱谱,并用柯尔文手势表现。
学生先听到识谱内容,在充分听想后进入看谱视唱环节。这样,识谱学习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进阶。
(二)图谱助力,让乐谱入眼
小学音乐教材大多采用的是简谱版本。一串串抽象的数字让学生很难将乐谱与音乐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转化,把隐含在乐谱中的音乐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看”明白。字母谱、图形谱或旋律线能够将音乐可视化。教师可以用这些直观形象的图谱辅助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随音乐画图谱,让学生的音乐思维外显。小学低、中、高各学段的乐谱使用情况与能力要求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看出,形象化的乐谱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识谱教学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音高感、节奏感,为他们识谱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歌曲《迷人的火塘》一课的后半部分是旋律交织进行的二声部合唱,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聆听第一声部,根据第一声部画出旋律线。然后在学生熟悉第一声部的前提下引入第二声部,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思考第二声部的乐句是不是和第一声部同时开始和结束的,并启发他们在图谱上画出第二声部的旋律线,强调第二声部旋律线和第一声部旋律线的对位。最后,教师出示图谱(如图1),总结两个声部交织进行的旋律特点,引导全班学生分成两组,随音乐在空中画旋律线。这样多感官参与的活动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记写巩固,让乐谱入脑
写谱不仅指写乐谱,也包括写各种节奏谱、画各种图形谱及旋律线。《课程标准》在“编创与展示”中提出引导学生“运用图形谱、乐谱或其他方式记录编创的作品”。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理解音乐的方法适用于所有人,那就是读和写。一旦他们掌握了这些技能,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崇高的音乐体验中。”一个有音乐读写能力的人将比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掌握更多的音乐文化。教师要重视学生记谱能力的训练,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识谱技能,帮助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音乐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感知识谱内容后,通过直接听记或让学生先编创再记录的方式开展教学。
仍以歌曲《迷人的火塘》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切分节奏X X·并让学生感知这一节奏后,在黑板上呈现了不完整的歌曲乐谱(带有切分节奏的旋律不写出),让学生听琴声和教师的哼唱,把空缺的乐谱写下来,如图2所示。
又如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上册《其多列》的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歌曲的同时启发学生即兴编创节奏,为歌曲伴奏。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把节奏写到黑板上,如图3所示。
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既新鲜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检查学生对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的掌握情况。长此以往,学生记写乐谱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分散的内容集中化
传统识谱教学把“会唱谱”设为教学目标,课堂重心放在反复唱谱上。这样的课堂缺少识谱环节的衔接、识谱过程的细化、识谱体验的强化,不利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带领学生从感知体验开始学习知识,再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形成有梯度、进阶化的学习过程。
(一)在活动体验中学习识谱知识
音乐属于非概念性认知学科,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体验。教师要通过聆听、感知、表现等活动,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促进其对音乐知识的内化。
以歌曲《迷人的火塘》A段识谱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体验活动,具体如下。
1.感知活动体验
(1)聆听歌曲范唱,初步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
(2)再次聆听,关注每个句尾的节奏。
(3)随音乐在每个句尾用拍手动作表现切分节奏X X ·。
(4)让学生思考每次拍手的节奏是否一样。
(5)让学生分析这个节奏有什么特点。(前短后长,前弱后强)
(6)在听觉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听音乐,并动手拍一拍。
(7)出示切分节奏X X ·并带领学生学习。
2.视唱活动体验
(1)教师在黑板上呈现不完整的A段乐谱(不呈现带有切分节奏的旋律),让学生听琴声把空缺的乐谱写下来。
(2)师生接龙唱,学生记写的旋律自己唱,其余的部分教师唱。
(3)全都由学生唱。
(4)按乐句有声与无声交替唱。
(5)完整视唱乐谱。
上述活动中,学生以切分节奏为切入点深化学习,从对节奏的听觉感知,到听觉理解,再到视唱乐谱,实现了学习的进阶。在丰富的活动体验中,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
(二)在问题解决中运用识谱知识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当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建构起识谱知识后,教师还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其知识向能力转化。
以歌曲《迷人的火塘》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同学们,侗族的赶歌会马上就要到了。热情的侗族小朋友邀请我们参加赶歌会,但有一个条件,我们必须在歌会上表演节目。老师提议大家一起改编《迷人的火塘》,要求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使它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新意,成为我们自己的歌。”学生讨论后决定选取两种方案:第一是在歌曲A段每个句尾的长音处加支声;第二是给歌曲配上合适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接着,学生围绕这两个方案继续讨论:支声怎么加?配什么节奏乐器?怎么配?最后,学生决定用歌曲A段每个句尾的切分节奏旋律作为支声旋律,并根据歌曲意境,选用碰铃和沙球两种打击乐器,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交错的方式配上节奏进行演奏。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创意思维被激活。他们逐步聚焦音乐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不断尝试、体验、修正、完善学习成果,最后完美地演绎了自己编创的作品。
(三)在过程评价中强化识谱知识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提倡过程性评价,以强化学习的过程性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多角度评价,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如:针对低段学生,按直观感受进行评价;针对中、高段学生,围绕目标、内容等设计评价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如歌曲《迷人的火塘》编创环节的评价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整体的音响效果如何?它带给你怎样的情感体验?节奏、音准、力度等音乐要素表现得到位吗?表演得生动吗?还要作哪些改进?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反思自我,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须运用多维度评价原则,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另外,评价主体应尽量多元化,可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识谱能力作为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对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可从系统安排识谱教学内容、多元丰富识谱教学方式、集中设计识谱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尝试,提升识谱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威金斯,麦克泰.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么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