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大势”,认清“小我”
2024-09-30胡馨元
黑格尔谈及“历史理性”时说到,历史的伟大战马在狂奔之时是不介意践踏几株无辜的小草的。在宏大叙事层出不穷的当下,拥有“小我”越发艰难。然而,镶嵌在社会机器中的个体无异于格式化零件。“小我”与“大势”之间,共为骖服才是应有之义。
洞见“大势”,是在集体的经纬线上寻找个体栖居之处的原点。泰勒斯仰望星空,第欧根尼胸怀宇宙,先哲们在沉黑窅渺的夜空洞见人类存在之意义,解读穹庐“大势”;黑塞在战争年代举起人道主义的武器,鲁迅在铁屋中发出民族危亡的呐喊。伟人们在风雨如晦的时代上下求索挽救时代狂澜之路。相反,如果仅仅在“大势”洪流中随波逐流,不但会被个体灵魂抛弃,而且可能会缩短与“恶”的距离。恰如汉娜之言,彻底的责任豁免会导致小公务员之“平庸之恶”,“与我无关”的态度终将使“大势”为之倾覆并自食其果。
当然,“爱人类”并不耽误我们“爱具体的人”的权利。认清“小我”亦是我们生命旅途中的重要课题。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沉思,与苏格拉底在闹市的谈论并无不同;康德一生未离开家乡的柯尼斯堡,与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出走旨归一致。更重要的是,“小我”为我们提供了“大势”之外的另一种高度。譬如《麦田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在看到人生的虚无后祈求弟弟“请不要让我消失”,又譬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于失明的黑暗中聆听颜色的呼啸。认清“小我”,是发现远方难以抵达后珍视掌心的每一粒时光的缓冲带,也是明知“大势”之不可为后学会安顿自我的桃花源。
事实上,“大势”与“小我”之间的平衡点需要我们用心定义。“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这就是我们为“大势”奔走呼告的责任来源,也是我们为“小我”探赜索隐的毅力原乡。诚然,“大势”与“小我”难免会有不可磨合的冲突,但恰是这种价值取舍的荒诞成就了每个灵魂的独特与高贵。樊锦诗放弃“娇小姐”和高才生的身份“钻”入敦煌莫高窟黑黢黢的洞窟,她放弃了坦途,然而树立了一座丰碑;史铁生在认清自我的路上走得跌跌撞撞,却在更多人的心灵旷野种下一树花开。我们不一定都需要成为树上的男爵,恰如其分地实现远与近的权衡,但仍可以坚守精神的优秀和生命的真纯,让西西弗斯比他推的石头更加坚硬。
洞见“大势”,认清“小我”。我们应做独立的思考者,而非想当然的附和者;要做温柔的牧羊少年,而非自囚的孟郊。在追求“我”与“世界”的路上孜孜不倦,无尽的冲突和矛盾消弭之际,即涅槃。
【点评】 文章文采斐然,引用丰富,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引用多个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探讨了个体与宏观“大势”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通过具体历史人物的例子,增强了论证的深度与说服力,展示个体如何在“大势”中寻找自身的位置。文章在某些部分表述较为抽象,缺乏深入分析,可能会导致论证不够充分,如果能够直接或简洁地表述,说理会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