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浓”“淡”之道:于真我中追求无我

2024-09-30俞梦晨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4年9期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随着互联网上“自我认识”的讨论热潮起起伏伏,做“浓人”还是“淡人”成了滚烫的命题。依笔者之见,“浓”与“淡”并非静态对立的人格标签,而是随遇而化的生命表达。二者皆外接于人生际遇,内植于个性禀赋。我辈凡夫俗子,不可执拗于“浓”“淡”之别,而要由“浓”入“淡”,以“淡”驭“浓”,把握真我之生命墨色,追求无我之意识建构。

本于真我,无论“浓”“淡”。“自我”均可在不同的生命表达中舒卷如云,收放如霞。“浓”可以是秋瑾所书“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也可以是“摇滚之父”查克·贝利对古典音乐狂放不羁的挑战。“浓人”情绪饱满,热烈张扬,他们如汹涌乖张的后浪,也像沸反盈天的星火。与“浓人”截然不同,“淡人”崇尚“断舍离”,追求“极简化”。且看陈英华刺绣四十余载,密密缝出宇宙壮美,却对外界称誉淡然处之;再看东坡笔下“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真正的“淡人”并非消极厌世,他们践行着“内心湛然”,欲往“无往而不乐之境”。由是以观,“浓人”与“淡人”皆可在真我表达中体验生命、诠释自我。

若放逐真我,汲汲于功名,长困于铜臭,把这当作“浓”的追求,终将困囿于无尽的黑色之中。苏秦是古代成功学的典范,范曾是当代书画圈的名角,这二人都称得上积极有为的“浓人”。可如果我们去复盘他们的人生,又会发现,二人的追求不在政治与艺术本身,他们看重的是由政治、艺术带来的财富与光环。如此“浓人”也不免让人怀疑。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用浓墨描摹淡雅,亦不失本心所向。“浓”可以展现生命张力,释放个体活力,但这背后是本心的支持,是关于真我坐标的定位。由“浓”入“淡”不是抛弃热烈与活力,而是于浮华中进一步坚定自我,不做被时代浪潮裹挟前进的乌合之众。桂海潮抱朴守拙从海外名校返回母校,经得起诱惑,坐得住冷板凳;董鸿儒以山为伴,一生只为荒山着“绿装”。他们以奋楫不怠的“浓”,书写了“一生一事”的“淡”。尼采的“精神三变”中,由骆驼阶段到狮子阶段再到婴儿阶段同样是一种由“浓”入“淡”的过程,“全新的起点与完美的开始”,正是坚守真我后自我的涅槃与蝶变,是自我的诞生和新的希望。

人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由“浓”入“淡”并不意味着彻底抛弃“浓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以“淡”驭“浓”,拥抱生命的多元可能。在信息化与日趋快节奏的时代语境下,幻灭与侥幸随时都可能到来,在一枕清平中笑对浓墨泼洒的生活,塑造独特的生命质感,方为驾驭“浓”“淡”的不二法门。医生陶勇以赤子之心重新拥抱世界,牛钰用残缺的身躯书写奇迹。以“淡”驭“浓”是更好地将“真我”在自我中践行,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抱之以歌”,也是以“淡”抹去希望中的灰暗,再次用“浓”书写生命的黄钟大吕。

自我的小舟终将抵达无我的彼岸,“浓”“淡”所绘的自我渐臻无我之境。席慕蓉在《时光九篇》中慨叹:

整个上午 我都用在

努力调整步伐好进入行列

(却并没有人察觉我的加入)

整个下午 我又要为

寻找原来的自己而走出人群

(也没有人在意我的背叛)

致力于构建个人稳定的自我大陆,“浓”与“淡”方可通往更高的无我之境。我们不可简单地将无我与“淡”等同,若说“淡”侧重于情感的疗愈与隐藏,那么无我便是“浓”“淡”的外延。以“浓”“淡”之笔找回真我,这一过程的永无止境便可为无我之境。

“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鸟自流形。”由“浓”入“淡”,以“淡”驭“浓”,践行真我,抵达无我。那么我们无论身处何处,皆可行至天光,享明烛天南,观梦里长安。

指导教师:程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