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教育如何破题

2024-09-30孟凯冯丽王斯迪刘雨寒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27期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吉林省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吉林省出台“‘百千万’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通过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精准匹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政校企协同培养现代化大农业后备力量。这项工程被称为吉林教育服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破题之举。吉林农业大学探索了“三融三通”改革、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探索了“五融五通”改革,一批县级职教中心立足县域实际,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全省正在加快形成服务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教育生态体系。

关键词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涉农教育;县级职教中心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7-0014-07

在地球北纬43度的纬度带上,分布着世界三大黑土区——乌克兰大平原黑土区、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区、中国东北平原黑土区。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为黑土区粮食作物的生产提供了绝佳环境。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区核心区的吉林省,黑土面积约110万公顷,黑土耕地约83.2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6%。“插根筷子都能发芽”[1],人们曾这样形容吉林黑土地的肥沃。依靠这一优势,吉林省成为了著名的中国“黑土粮仓”/,全省粮食产量、粮食单产、粮食调出量均排在全国前列,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一些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3个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要求吉林省“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

吉林省委省政府表示,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在农业强国建设中体现吉林担当[2]。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吉林省委关于集中力量补齐全面小康 “三农”领域短板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对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全面谋划和安排。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同样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24年,吉林省教育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厅、粮食与物资储备局、畜牧业管理局决定联合实施“百千万”农业人才培养计划(简称“百千万计划”),计划在3年内重点为100家左右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培养1000名高素质农业人才,培训1万名在职员工。

“百千万计划”作为吉林教育服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破题之举,受到了有关方面的热烈响应。2024年7月,吉林省教育厅在长春市九台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召开工作研讨会,来自地方政府、涉农院校、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科研机构等方面的代表就如何有效协同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进行工作交流和研讨。

吉林省教育厅组织了专班谋划“百千万计划”,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的赵新雅副处长是专班的重要成员,她说:“涉农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是目前我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主体,计划实施的宗旨就是要为这些关键主体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使其发展获得有效的人才保障。”她介绍,这项工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积极响应。目前,作为首批立项单位,共有23所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和58个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申报了有关项目;共立项校企协同育人项目39项,重点面向农产品仓储、加工、销售,畜禽养殖、疫病防治,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维修等岗位开展协同育人工作,项目累计在3年内实施“订单式”培养学生3385人;共立项校企联合科技攻关项目23项,项目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需求,重点围绕肉牛繁育技术研发、智慧农业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助力企业技术升级、工艺改进;共立项助力企业职工成长项目41项,项目通过入职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帮助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水平和学历层次,3年内计划累计培训17837人次。

曾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向总书记作吉林省农业发展情况报告,时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现任吉林省政府参事的张凤春对吉林省的农业发展情况谙熟于心。他介绍:“随着农业产业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地位的突出和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这一趋势非常明显。目前全省有注册资金100万-500万元的涉农企业近4万家,这些企业不仅涉及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销售,还需要提供一系列后续服务和技术支持。”

张凤春介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农民合作社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小农户与现代大市场对接难题的有效方式,这是大势所趋。目前,全省有合作社约7万多家。”

张凤春说:“涉农企业需要提升农作物产量并降低成本,以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合作社当前特别需要提高农作物种植的标准化程度,确保同一地区同一品种,以利于田间管理以及大型机械化操作。此外,还要落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等责任,从而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所以,这两大经济主体最为需要具有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

中粮家佳康(吉林)有限公司是在吉林成立的属于中粮集团旗下的一家综合性涉农企业,在吉林经营了十几年,主要业务范围为牲畜禽养殖,谷物种植,农业机械服务,农产品初加工,饲料生产加工及销售,粮食收储,米、面、肉、禽、蛋、奶及水产品制造及销售,粪污处理综合利用等。公司副总经理宋江涛说:“吉林正在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企业也按照这个方向加快转型,对综合性的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十分紧迫,今年的经营型人才缺口在100人左右,和公司业务有关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在400人左右。”他希望能和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订单培养,得到亟需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梨树县考察时曾殷殷嘱托,要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各方支持下,吉林探索出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地表,同时实现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与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的“梨树模式”,实施这一模式的主体是遍布全县的2700多个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其中之一的梨树县凤凰山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韩凤香说:“他们特别需要掌握农机技术的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掌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药技术等的技术技能人才,近两年,他们签约了10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后只留下2个,留不住人才是个大问题。”

“还要特别注意培养智慧农业人才。”张凤春说:“吉林省全面启动了数字农业建设。卫星定位种地,卫星监测灌溉,卫星‘拍照’勘测……‘高大上’的卫星正在吉林省的田间地头大展身手,让传统农业变得更智能。”他介绍,全省农村行政村正在逐步实现“村村通宽带”,全省建设了“吉林省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平台拥有卫星遥感、农业物联网、智慧农机等应用系统,面向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等提供农业生产等领域服务。所以,“‘百千万’计划要把培养智慧型的农业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带领农民‘慧’种地!”

来自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张祺午研究员长期关注和研究农村职业教育问题。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百千万人才”本质上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有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更智慧的特质。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这种综合素质的人才,对于吉林省教育来说,既是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重大的实践课题。

赵新雅认为,破解这些课题的途径就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统筹推进协同育人。她说:“事实上,吉林省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实践。”

来自吉林工程职业学院的沈成君副校长曾任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他专门介绍了吉林农业大学推进科教融汇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经验。

作为吉林省省属重点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与省农业科学院签署“新农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聚焦黑土地、聚焦新发展,双方携手打造校院深度合作共同体,构建“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ee4f0dfad5f9a21b42b57463e16b5f62人模式。

所谓“三融”,一是科教融合,即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协同构建高校发展新模式,构建“农科教融合”新型合作关系;二是产教融合,即双方协同共建产教融合型育人平台;三是中外融合,即双方协同共建“一带一路”农业科教合作中心、国际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持续开放融通,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所谓“三通”,一是身份互通,允许并承认双方单位协同育人身份;二是成果互通,双方协同育人所获得的项目、获奖成果、论文、专利、专著等科研成果,在双方职称评聘或学校学科评估、专业认证时给予互通互认;三是经费互通,即允许双方针对人才培养、科研支出等方面财务政策互通,在深度合作领域内规范化合理取酬。学校以“三融三通”改革为推动力,打造农林教育开放育人和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学校与省农业科学院共建了育人特区性质的实体教学机构——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确定了以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实用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为辅助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学院为载体,大力推进“三化”建设。

——建设“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打破学科边界,破除专业壁垒,推进农医工文理深度融合。着力打造药用动植物资源、农业生物科学、农林产业经济等学科;着力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兽医学等学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绿色专业;立足提升农业发展特色化水平,新办菌物科学与工程、农药化肥等新农科专业。瞄准农理医工文融合化发展方向,打造复合型专业;围绕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趋势,打造新农科建设特色品牌。学校协同建设学科专业新集群,实施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打造以10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1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为引领的农林类高峰学科群,新办智慧农业、菌物科学与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10个新农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教育部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

——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依托国家和省部级人才、优秀教学团队等,选聘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高级职称研究创新型博硕导师88名,打造“多元化”协同育人师资队伍;依托国家人才,打造以国家级教学名师李玉院士、大豆杂交种“之父”孙寰为代表的高端师资团队;聘请涉农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组建应用技能型实践教师队伍;依托国家留学基金部门、国家和省外专部门高端引智项目,引进国际知名专家,打造以著名专家领衔的国际联合型教师团队。

——建设“精准化”协同育人机制。发挥科教融汇优势,协调和推动多种要素主体参与协同育人,实现“精准化”运行。依托学校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汇聚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优势,建立了吉林省长白山科研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及现代农业创新平台;依托实践平台,建立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为依托、以专职导师为保障、以校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载体的学生自主创新机制;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协同育人联盟,成立理事会(董事会)负责整体的运行管理。

通过育人特区,学校建立了多种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直通车”模式。本科阶段学生可通过“书院+”成长路径,根据个性化需求选择“书院+国际课程”“书院+院所研学”“书院+企业实践”3种成才模式;研究生阶段有“4+X”本硕博连读和“2+X”硕博连读的“硕博直通车”模式;学校依托博士硕士授权学科专业,每年选拔240名学生进入本科人才培养创新班;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省级博士研究生工作站,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学校与省内脱贫摘帽贫困县和艰苦边远地区实行定向、精准化培养,在智慧农业、菌物科学与工程等11个专业实施“订单式”农科生培养,招生320人。

学校在全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成为全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团长单位。

赵新雅说:“吉林农业大学是我省科教服务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领头雁’,‘百千万’计划中的许多措施都吸纳了吉林农大的成功经验,并且提出由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科教联盟,为农业人才培育提供支撑。”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是成立于1958年的老牌农业类院校,以农业机械化教育著称,进入2000年后,学校开始向农业工程教育转型,是吉林省涉农高职院校的“领头羊”。现任校长宋辉,曾任吉林省教育厅高教处、科研处处长,曾是吉林农大“三融三通”建设以及新农科建设经验的主要总结者和推动者,他重点介绍了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深入参与“百千万”计划的设想。他说:“吉林农大‘三融三通’在人才培养上瞄准的是本硕博这个层次的人才,在融通对象上瞄准的是大院大所大企,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作为地处四平地区的高职院校,我们要在人才培养上‘下沉一级’,即更加注重培养能够留在乡村奋斗的乡土实用人才,就是能够进入到涉农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一线的实用人才;要在融通对象上也‘下沉一级’,即更加注重与乡镇、涉农中小企业、各类农民合作社组织和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农民培训机构的多种形式深度融通。使融通的触点‘下沉’到农业的细胞肌理。”

宋辉说:“借鉴‘三融三通’的经验,按照‘下沉一级’的思路,学校要聚焦吉林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四大板块产业领域,以贯彻落实‘百千万’计划为抓手,探索涉农高职院校办学新模式。”

他把他们的改革思路概括为“五融五通”,其中“五融”是:

——与县镇融合。县镇位于“城尾乡头”,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注入资金、人才、技术等先进要素的重要接口,学校提出要成为这个接口的重要疏通器,学校在四平市政府支持下,分别与四平市所辖的双辽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了4个面向县域的“订单专业班”和12个设在乡镇的产业实习实训基地,主动参与各县域的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和特色乡镇建设项目。

——与企社融合。学校与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瑞鹏宠物医疗集团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校企合作育人协议,开展“企业提需求、校企定方案、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厂”的培养方式,共建了智能农机专业班、保护性耕作技术专业班、肉牛检疫专业班、肉牛生产加工专业班、数字化宠物护理专业班,每年为上述企业订制培养230名专业人才。学校与双辽市泽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合作社等签订校社合作育人协议,开展“合作社提出培养需求、校社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社提供实习实训师资设备等资源、合作社与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的培养方式。

——与院所融合。学校分别与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物联网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8家农业科研院所(中心)开展科教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参与相关院所的科研攻关项目,聘请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和专业平台建设带头人。

——与场户融合。学校有关专业与当地的12家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签订合作协议,农场和种植大户承包的土地和经营项目作为学校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和项目,邀请农场主和大户户主担任学校专业建设顾问、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的技术骨干担任学校专业实践教学导师。

——与数智融合。学校与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吉林省精准农业与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合作,对学校现有的40个专业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对专业教师开展全员性的数字技能培训,在与企业、院校、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的合作项目中全面引进数智化元素。

其中的“五通”是:

——与中职贯通。学校分别与双辽职教中心等8个县级职教中心建立了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合作,引导县级职教中心的毕业生持续学习好涉农专业,毕业后留在当地投身家乡建设。目前,中高职专业贯通班已达1600人。

——与培训贯通。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学校面向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涉农企业职工、乡村农户准备进入农业领域开展创业就业的人员,大力开展农业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近两年,已完成培训5万人日。

——与项目贯通。学校将师生参与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组织实施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种业振兴行动、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等,作为评价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成绩、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指标,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与上述项目相衔接。共有46名科研型教师参与了有关项目的科研攻关立项活动,有584名专业师生参与了有关项目的建设工作。

——与创业贯通。学校规定,来自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家庭企业的学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停课停学回家创业,创业结束后继续未完成的学业,学校允许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的创业活动并按政策获得报酬和相关利益,学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为参与创业的师生免费开放。

——与就业贯通。学校在与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签订的合作协议中都规定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向企业、农场、大户推荐优秀毕业生,在招生时对有就业意愿的生源实行招生即招工,签订学校、用人单位和学习者个人就业的三方协议。目前,学校有签订三方协议的学生84人。

“‘融’‘通’的本质就是变”。宋辉介绍说:“实现真正的‘融通’,逼迫学校在体制机制上做大手术,不怕打破已有的坛坛罐罐。首先,打破已有的评价标准,对实现融通的分院、专业、教师放权给予人事、经费、资源分配统筹权力;对成效突出的单位和教师给予重奖。其次,打破已有的专业格局,撤销13个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新增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冰雪设施运维与管理等产业急需和特色专业,突出‘农’字特色,涉农近农专业占专业总数的90%以上,学生人数已达5000人以上,占在校生总人数的63%。再次,打破已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所有专业全部实行企业和行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实施教学的‘双导师制’,实行一部分时间在课堂上课,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现场实习实训的‘工学交替制’,实行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企业实践、合作社实践等活动,都可以获得学分和有关学习免修资格的‘学分制’。”

宋辉说:“作为‘百千万计划’立项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给自己立下的工作目标,是3年计划联合开展协同育人项目8项,联合科技攻关8项,计划每年培养学生1560人左右,开展职工培训1500人左右,涉农人员培训8万人日。”

“如果说,作为本科院校的吉林农业大学是科教兴农的龙头的话,作为专科院校,我们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就是龙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我们要承接吉林农业大学的科技和人才培养;对下,我们要带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涉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宋辉说,“我们通过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构建服务吉林‘大农业’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我们正在建设一种没有围墙的涉农教育!”

双辽市农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党总支书记左玉卓说:“我们学校就是这个没有围墙的涉农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双辽市农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吉林工程职业学院育人联盟的成员,左玉卓介绍了学校在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带动下开展的几项改革:

——引进院士项目和团队进校园。以双辽市委市政府名义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木耳专家、吉林农业大学李玉教授担任双辽农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顾问,在学校设立“李玉院士工作站”和“木耳产业示范基地”,李玉院士和团队专家定期到双辽和学校指导农业产业发展、以学校为示范基地指导当地农民发展木耳产业,成立了由李玉院士指导、12个农业科技企业和当地28个农业合作社组织参加的农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成为双辽市农科教结合的枢纽,被评为全省“科教产融合,育扶富并举”的典型。

——引进涉农企业进联盟。学校引进和学校建立多年合作关系的吉林省大型养殖企业中粮家佳康(吉林)有限公司加入吉林省农职业教育联盟,借鉴吉林农业大学“三融三通”、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五融五通”的改革经验,在当地开展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探索:校企共同招收订单班,实行“六双”育人机制,即:校企分别担任人才培养主体的“双主体育人”机制、学生既是企业员工也是学校学习者的“双身份成长”机制、校企双方共同派员参与班级管理的“双班主任管理”机制、企业安排技术骨干担任实训课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实施教学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学生毕业考试合格可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毕业证书的“双证书毕业”机制、学生在学期间既要接受企业文化教育也要接受学校校园文化熏陶的“双文化提升”机制。

——实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在吉林省教育厅支持下,学校与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在畜牧兽医、园艺技术、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和计算机应用4个专业联合开展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每个专业计划招生30人。前3年招生计划,由双辽中专按属地要求编制执行;后2年转入高职阶段招生计划使用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当年招生计划指标。生源为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进入双辽中专学习5年,前3年,学生入学注册双辽中专学籍,学习中职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后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后2年考核合格后转入吉林工程职业学院进行学籍注册管理,学习高职课程,达到毕业要求后颁发高等学校毕业证书。

“五年一贯制”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两校共同制定。后2年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派教师到双辽职教中心进行授课,两校共建教师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企业e0B6gSUVQX8Xzs66FdmwoQ==、合作社共同开设“订单班”,为本地培养实用性人才。

为形成“抱团”效应,在吉林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支持下,全省40多所来自不同县域的县级职教中心组成了全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联盟。近几年,该联盟一直是全省开展科教兴农的重要方面军,被称为“教育助力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线部队’”。舒兰职教中心是该联盟的“盟主”单位,该中心的仲崇波校长介绍说,舒兰作为“贡米之乡”“鹅城”,有两大闻名全国的农产品“名片”:一个是“舒兰大米”,一个是“舒兰白鹅”,支撑这两个品牌的两大产业分别是稻米生产与加工、白鹅养殖与加工,以做强做优这两大产业为抓手,舒兰市正在抓紧实施“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高地工程”。2023年,全市新建稻米棚室520亩,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3个,建成“育繁推”养殖基地22个,白鹅饲养量突破1000万只。目前全市各类涉农企业200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涉农企业42家,龙头企业69家,农业机械类企业5家,乡村旅游企业8家。据统计,未来5年,全市种植类技术人员缺口120人,养殖技术人员缺口80人,农业机械类技术人员缺口40人,农产品及畜禽产品生产加工技术人员60人,乡村旅游人员30人,线上平台销售人员110人。对上述人才的素质要求是学历层次比较高,具有热爱家乡、爱岗敬业、敢于创业的品质。近几年,学校围绕这一需求,进行了两方面重要改革:

——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供给。根据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24年,学校全面调整了专业结构,新增畜禽生产技术、动物医学2个涉农养殖类专业,建立了包括作物生产技术、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农村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食品检测与加工技术、无人机植保等专业在内的涉农专业群。近3年,输送涉农专业毕业生1500人,其中75%进入本地企业就业,为全市涉农企业提供专项技术培训3000多人次。

——深化校企校融合,探索“长学制”合作育人模式。同时与舒兰市吉润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吉鹅集团、吉林骏骅农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以及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多所院校共同合作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即校企校共同招生、校企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中职学习3年、在高职接续学习2年,采用工学交替、企校双导师、企校双课堂教育形式,学生毕业后获得高职院校毕业证书并进入舒兰当地企业就业,学习期间,企业对毕业后到企业对口就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实习优惠待遇和学习资助。采用此种方式,近3年,学校向高职学校和企业输送了1000多名高素质生源。

作为百年老镇的长春九台区[3],与双辽市、舒兰市不同,它位于长春市主城区与吉林市交界处,是推进长吉一体化、建立长春现代大都市圈的核心区域,2014年,撤销县级市,设立九台区[4]。全区城镇化建设任务非常重,九台区职教中心面临着既要为区域工业产业发展培养人才,也要为区域着力推进的都市农业发展培养人才的双重任务,如何在办好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专业的同时,继续办好涉农专业?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杨绍山说,学校采用了三个策略努力办好涉农专业:

——以工带农。学校与长春泓禹轻工、万维科技、驭天无人机、中工汽车等企业合作开设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无人机操作与维修等专业,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智慧农业、现代农机运用与维修、农业无人机等专业。目前这些涉农专业已有在校生100多人。

——以通壮农。与吉林工程职业学院等涉农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合作,与德国、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相关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合作,为涉农专业学生进入上一级学校相关专业学习或出国进入相关院校继续深造提供多种通道,以此提高涉农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吸引力。

——以城养农。利用乡村振兴政策红利,在区政府支持下,涉农专业学生除享受国家助学金2000元外,学校对其另外补贴生活费1000元;设立涉农专项奖学金,对优秀学生给予每生每学期500元的奖励;在年终绩效评价及评职晋级上,给予招收“涉农专业”生源的教师加分奖励;投入专项资金在校园内建设了温室有机蔬菜及苗木花卉小型种植基地,建设了农业无人机生产实训、培训、考证、售后服务基地,建设了东风拖拉机共建农机实训基地。

吉林省中华职教社专职副主任刘海说:“实践证明,县级职教中心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最蓬勃的教育力量。”

刘海介绍,发展县级职教中心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农业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县级职教中心教育起源于国家在河北开展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实行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就是调动所有农村教育资源参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教育;二是实行农科教结合,就是让农业发展与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形成合力。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模式在20世纪国家在农业农村实行的“丰收计划”“燎原计划”“星火计划”发挥了重大作用。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重点扶持建设l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对发展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定位、发展任务作了明确要求。2009年,国家农业部、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召开全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作会议,对发展县级职教中心作出全面工作部署[5]。按照国家部署,吉林省在2000年初就全面开展了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作,实现了国家提出的“每个县建设一所县级职教中心”的战略布局。

刘海回忆说:“他清楚地记得时任教育厅副厅长的车秀兰同志每周周六周日带领他们几位同志一个县一个县跑施工现场,督促建设项目落实情况的工作情形。2007年,吉林省政府在农安县召开了全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工作现场会。后来,车秀兰担任了省人大副主任,也高度关注这项工作的依法落实情况,大力推动‘每个县办好一所县级职教中心’的政策要求切实落地。”

刘海介绍说:“省中华职教社成立后,坚持将县级职教中心作为总社在全国推动实施的以脱贫攻坚为主要内容的‘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计划’的主要实施载体,共为全省在当地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免费提供种植养殖技术培训2500人,选派91名专业教师任科技副村长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吉林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杜颗亮处长介绍说,为了更好发挥县级职教中心作用,全省持续开展了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评选工作,选树了一批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县级职教中心典型,在全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200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省集安市职教中心“办好专业促产业,发展产业建专业”的办学经验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推广其经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的指引,全省把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作为开展涉农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不断加以强化。随着县域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对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县域发展离不开留在农村的建设人才。“建好县高中不如办好县职中”,成为许多县的共识。发展县级职教中心的良好环境已经形成。

张凤春参事认为,众多具有良好办学条件和积极性的县级职教中心是全省涉农教育的基座,现在又有了本专科农业大学、各级科研机构,以及涉农企业和广大农业基层组织的参与,可以说吉林能够建立起具有吉林特色、能够有效服务吉林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省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需要三大元素:科技、资本与人才培养,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正在逐步齐备。

他说:“我坚信,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吉林省持续深入推进涉农教育的改革,一定能够写出一篇教育服务农业现代化的精彩文章!”

参 考 文 献

[1]翟伟,郎秋红,宗巍,等.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J].瞭望,2022(52):68.

[2]景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J].求是,2023(4):12.

[3]长春市九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九台年鉴(2020)[M].北京:方志出版社,2020:9.

[4]九台区委宣传部.长春市九台区区情[EB/OL].(2024-03-29)[2024-08-25].http://jiutai.gov.cn/zjjt/jtgk/201902/t20190213_1790327.html.

[5]张祺午.吉林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7(36):42-45.

Taking the lead in modernizing agriculture: How education breaks the mold

——Report from Jilin Province

Meng Kai, Feng Li, Wang Sidi, Liu Yuhan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aid, “Jilin Province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modernizing its agriculture.” Jilin Province has introduced the “‘Hundred-Thousand-Ten Thousand’ Agricultural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which aims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accurately match the supply of education with the demand of the industry, and to collaborate with government,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cultivate the reserve force of modernized large-scale agriculture. This project is known as Jilin Education Services to take the lead in realiz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breakthrough.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o explore the “three integration” reform, Jilin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to explore the “five integration” reform, several county-level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s based on the county's actuality, but also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fruitful reform explorations. The province is 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an educational ecosystem that serves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e-related education; county-level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s

Author Meng Kai, lecturer of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52); Feng Li, intern researcher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ademy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Wang Sidi, Liu Yu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ademy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孟凯(1994- ),男,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育史(长春,130052);冯丽(1998- ),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王斯迪,刘雨寒,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