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度、梗阻与建议

2024-09-30李照清闻万春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27期

摘 要 高职教育通过赋能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提供了供给性和适应性两个维度的分析视阈。从供给性上,基于教育规模、教育经费和教育成果三个层次指标的实证分析,结合影响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控制变量可知,东北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效度不足。从适应性上,东北高职教育面临系统性式微、机制性障碍以及空间性阻隔等现实问题。在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要通过提升政府统筹引领作用、扩大优质办学要素规模、建构多维协同创新体系、打造高水平开放格局,增强高职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保障力、支撑力、聚合力与伸张力。

关键词 东北地区;高职教育;新质生产力;“新质”产业;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7-0074-07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高职教育发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综合改革,巩固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供给结构与办学结构,多主体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全面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受制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也通过赋能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从唯物史观出发,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阐明了以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下统称“新质”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论断,为各地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1]在新发展格局下,各地区的差异化布局与战略协同是充分发挥地缘空间优势与资源禀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东北具备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基础,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及资源条件,具有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意义,在全面振兴背景下被赋予军工生产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能源加工与传输基地、粮食生产基地以及对外开放新前沿等战略地位。新时期,东北高职教育如何围绕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等目标要求,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梗阻,提高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度,是亟需解决的重大学术问题及现实难题。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视阈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基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扬弃前人的生产力学说所形成的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意蕴的生产力观。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出发,科学阐释出生产力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2]的物质概念,从生产要素视角分析了“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3],从中提取出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与发展规律,并成为推动社会性质与生产方式变化,指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要素发展的决定力量。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大,马克思深入考察了生产工具变化所引发的劳动方式变革的历史规律,肯定了科技在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及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4]的重要论断。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遵循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概念、要素及矛盾关系等基本原理。“新质”即新的质态,是内部要素发生质变产生新的结构、功能与形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重点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5]。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从而推动生产力的性质和质量发生结构性与系统性变革的结果,实质体现为生产要素本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最终总是归结为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的方向、规模和结构,以及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关系,赋予了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的新动能。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具体是要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发展水平,坚持以创新动能为引领,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提供高水平的转化成果与基础性的要素保障,着眼于空间特征、战略布局与资源条件等因素,推动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二)研究的分析视阈

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劳动者以及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在愈发复杂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同生产力发展更为紧密的关联。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进而对教育的思想、理念、政策、制度等产生决定性作用,上层建筑因素成为教育的质的规定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在器物层面的发明创造直接生成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与手段,逐渐改变教育的活动方式及主体关系。另一方面,教育通过改变物质生产要素也能够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化生产方式建立以来,教育成为将生产经验与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能力的重要手段。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政府、市场与高校协同推进,需要科技、人才、资金、制度等要素的系统性配置,这既依赖于基础学科的理论创新,也需要获取应用技术服务,既渴求高水平的科研类和管理类人才,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投身社会生产实践。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性,即高职教育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着眼于宏观层面的战略协同、空间布局、系统结构、发展方式,以及微观层面的专业协调、内容衔接、人员互动等维度。二是供给性,即高职教育要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在人才供给、员工培训、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技能鉴定等方面增强“新质”产业发展的质量、规模与效益。适应性是供给性的重要前提,供给性是适应性的价值呈现,两者相统一共同作用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本文尝试从“供给性”维度,实证分析东北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度,从“适应性”维度,揭示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二、东北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度

(一)城市新质生产力指数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测量城市在新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下的生产力水平,本研究采用了区域宏观视角和企业微观视角两种方法。从区域宏观视角来看,测量路径分为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内涵角度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维度进行指标体系设计;外延角度则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三个维度设计指标体系。企业微观视角则基于生产力三要素理论,从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两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本研究参考了大量学者的研究成果,最终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了详细的指标体系,见表1。由于数据计量单位不统一,无法直接综合处理。首先,通过无量纲化处理,规范化或标准化各种类型指标;其次,完成正向化处理以符合实际需要;第三,运用熵值法给出城市新质生产力指数指标体系权重系数。

(二)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素结构,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指标体系,以科学的方法评估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通过专家问卷形式,筛选掉支持度低的指标,经过不低于两轮的筛选,采用权重确定方法,给出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权重系数,进而确定包括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的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见表2。

(三)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效度分析

利用2019-2023年的统计数据,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新质生产力指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见表3。

根据区域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和高职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分别测算区域新质生产力指数和高职教育发展指数,测算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及教育部发布的年度数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9年至2023年的年度数据。根据测算结果对高职教育发展指数与新质生产力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高职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质生产力指数与学生规模、教师规模、学校规模、经费投入、设备投入、示范院校和育人成果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0.720、0.700、0.780、0.760、0.740和0.770,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1。这表明学生和教师规模的扩大,学校规模、教育经费和设备投入的增加能够有效提高新质生产力。此外,增加示范院校和提升育人成果对新质生产力的增长也有显著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和0.770,显著性水平为p=0.001和p=0.003。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够优化劳动力配置,提高社会就业率,还促进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因此,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是提高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从东北三省的高职教育发展指数看,分别为68.11、66.23、61.55,发展指数较低,新质生产力指数也相对较低。这反映出东北地区在高职教育规模、经费投入和教育成果方面的不足,限制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辽宁省高职教育资源匮乏、经费不足的问题,导致劳动者技能和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制约。吉林省的情况与辽宁省类似,其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脱节。而黑龙江省的高职教育投入最为薄弱,这种局限性对区域经济活力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东北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梗阻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指出东北振兴存在四大短板,即“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思想观念”[7]。探析东北高职教育服务“新质”产业发展的梗阻,既要从社会总体发展观入手,遵循其生存发展的内外部关系规律,也要从具体的人才、技术、平台等要素的服务成效出发,把握产教融合过程中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供需关系,科学建构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逻辑。

(一)系统性式微:东北高职办学要素发展受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8]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从现实状况看,东北高职教育围绕“新质”产业发展的人才、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资、课程、设备等要素建设明显处于滞后状态,暴露出校企之间的供需关系矛盾,既反映了东北高职院校办学基础薄弱,也蕴藏着区域经济发展放缓、结构性衰退、要素配置不利等深刻的社会动因。

东北经济的系统性衰落减弱了高职办学要素的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的经济地位呈不断下降趋势,东北三省GDP占全国比重已从1990年的11.7%降至2023年的4.6%[9]。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动了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在政策影响下大批高职院校在东北乃至全国各地应运而生,这也恰好与东北经济的衰落形成“剪刀差”。一是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增大,以及大批行业类高校划归地方,导致地方政府背负了沉重的财政压力,对于高职院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生均教育事业费等支出逐渐滑落至全国中后水平,极大限制了办学要素的发展。二是大量的资金、技术与人才外流,导致东北高职院校获取社会捐赠、援助以及实现办学要素系统性跃升的机会减少。

东北经济转型的叠加效应加大了高职办学要素的发展压力。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实施20年来,东北经济体制与发展方式发生了剧烈变革,政府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政策调整,对高职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资源配置方式的重大转型,导致政府资源在高职教育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高职办学要素的创新发展,愈发依赖于所在城市的经济活力与文化品位。随着东北资源型城市的不断收缩,当地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也在持续下降。二是产业结构的剧烈变革,导致以石化、钢铁、煤炭、建材、造船等重工产业为服务对象的东北高职院校,面临专业调整与办学要素升级的巨大压力。“以增量调整为主的转型成本低、速度快、见效明显”[10]的专业更能满足短期发展需要,但却难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质态变化。三是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政策导向变化,造成东北高职院校在是办本科教育还是专科教育,是向本科靠拢还是发展类型教育的徘徊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办学资源。

东北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抑制了高职办学要素的创新潜能。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掌握军工、能源、装备制造等多个事关国家发展命脉与战略安全的关键领域。由于在国内革命战争中较早实现解放,东北成为了我国最早进入计划经济的地区,也是执行计划经济时间最长、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地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北依然囿于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具体表现为浓重的官本位思想和淡薄的市场化意识,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外开放程度、改革创新效度以及把握前沿市场信息与技术的能力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限制高职办学要素创新发展的思想枷锁。

(二)机制性障碍:东北产教主体衔接发展受阻

东北高职校企合作浅层化问题是固有顽疾,这里既有办学要素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也有产教衔接发展机制不畅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方式与生产方式、教学情境与生产环境的疏离。

校企共同体意识的缺失导致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相分离。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的必由之路。”[11]这一论断也是对东北地区的重要指示,抓住了东北振兴发展的要害。总体来看,东北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识不足,敞开校门办学的开放精神孱弱,难以实现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无法适应“新质”产业更具技术性和复杂性的要求。此外,东北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成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但因体制关系造成的灵活性、多样性不足,限制了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介质功能的弱化导致衔接“新质”产业发展的杠杆失衡。东北高职教育不具备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充分条件,主要表现为政策、标准、基地等要素功能的弱化。一是东北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相对保守,缺乏如山东、江苏、广东等省份对于中央政策的快速反应意识和先行先试的精神,尤其在指向“新质”产业发展方面缺少政策张力。二是东北的地方行业协会发展不够充分,在制定“新质”行业标准及人才需求规格等方面存在缺位现象,无法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价值依据。三是东北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数量不足,导致校企合作发展平台严重缺失,无法实现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协同创新技术研发。

(三)空间性阻隔:东北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受限

东北高职教育服务“新质”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在一定的市场制度和技术环境下,反映出空间生产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问题,使其在与“新质”产业的互动关系上受到限制。

东北城市群有限的空间生产能力降低了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东北主要围绕哈、长、沈、大四个中心城市,打造哈大齐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辽宁沿海城市群,致力于形成资源要素的空间集聚效应。但随着东北经济的缓慢增长以及资源型城市的不断紧缩,东北城市群的资源配置能力以及辐射范围、强度较为有限,不利于城市间贸易壁垒的破除以及商品、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一定空间内的高职院校分工模糊、信息不畅、连结松散,难以形成服务“新质”产业发展的资源合力。

东北高职教育的空间布局形态抑制了服务“新质”产业发展的效能。目前,东北已经形成一定数量规模和专业门类齐全的高职教育体系,具有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但在质量、结构上展现出的空间布局形态,同“新质”产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一是高水平学校的空间布局密度较低,如在教育部批复的职业本科大学中,截至2023年末,东北只有辽宁理工职业大学、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2所入围,先期虽已批复了国家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3所、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3所[12],但仍难以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精准服务“新质”产业的高水平专业布局能力孱弱,尤其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东北重点发展产业,缺乏定向专业服务及要素供给。三是学校与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突出,紧跟社会热门行业进行结构性布局,而在某些特定领域缺口较大,造成供需关系失衡。

四、促进东北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13]。在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高职教育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要素特征,围绕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型工业化建设,不断优化办学的结构、功能、形态,加快适应及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一)提升政府统筹引领作用,增强服务“新质”产业发展保障力

统筹制定服务“新质”产业发展规划。一是省级政府层面要落实国家关于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统筹规划,以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系统推进“新质”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将高职教育纳入规划项目中,实现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技术服务等领域的产教协同发展。二是市域以及有条件的县域层面,要做好具体的规划设计,有组织地推动高职教育进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重点产业基地等,对接国家提出的14条重点产业链,结合地方的产业布局结构与发展需求实行精准供给服务,聚合优势资源实现集中突破。最后,建立省域、市域、县域三级政府联动机制,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与连贯性,也要兼顾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统筹建立“新质”产业标准体系。随着产业形态与要素的加速变革,东北亟须建立适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业标准,有效规范组织生产行为。一是地方政府要激发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功能,赋予其一定的权威性和话语权,打通产教融合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壁垒。二是地方行业协会要在国家行业标准体系下,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兴领域,制定与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水平为基础的人才需求及评价标准、生产流程标准、技术操作规范等,明晰高职办学要素的创新发展依据,建立产教融合发展的规则体系。

统筹供给服务“新质”产业发展保障。在国家大力推动深度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基于“新质”产业发展需求及要素条件,引导高职院校全面解放思想,给予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支持,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产业学院及企业“工作坊”建设等,形成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嵌入模式。一是划拨服务“新质”产业发展专项财政资金,根据政府划定的产业范畴实施专款专用,推动高职办学要素系统性升级。二是制定关于推动深度产教融合的具体政策,加大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扶持力度,明确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股权评估、利益分层、退出机制等问题,给予相关人才激励、减税降费、教师轮岗等政策支持。

(二)扩大优质办学要素规模,增强服务“新质”产业发展支撑力

扩大优质专业规模。高职院校应通过改革旧专业、增设新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发展等方式,增加适于“新质”产业发展的优质专业数量,奠定高质量人才供给的规模基础。一是打破传统专业之间的边界,实行专业大类的招生与培养,具体按照“新质”产业的人才规格需求,建立模块化、菜单式课程体系,实现精准培养与精准服务,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能。二是结合东北现有的高职专业建设基础,依靠国家和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增设关联度较高的新兴专业,优化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专业布局。

扩大优质师资规模。高职院校应采用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优质教师的数量规模,适应愈发系统化、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满足“新质”产业对于技术工人较高的素养要求。一是在人才引进上,更加注重企业经历与技艺水平,打破“唯学历”论的怪圈,突出职业素养与实操能力的培养,同时建立合理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加强对外聘人员的质量监控与基础保障。二是在师资培养上,突出数字素养、实践素养的现实指向,更加依托于校企合作平台,提高教师赴企业实践与业务培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扩大优质平台规模。跨企业培训中心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也是升级高职办学要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条件。面对东北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不利的局面,一是要增加优质平台数量,主要根据“新质”产业的布局结构、需求结构,由政府集中优势资源创建或对既有园区进行升级改造,达到一定质量规格和量级标准。二是要强化优质平台功能,重点围绕“新质”产业的属性特征及业务范畴,生成科技研发、人员培训、生产实践、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不断提高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的融合程度。

(三)建构多维协同创新体系,增强服务“新质”产业发展聚合力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体系。东北地区要利用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契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跨省域的社会要素流动,从更大范围建立高职教育衔接“新质”产业发展的网织体系,促进高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创立东北高职教育发展联盟等组织,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共享信息数据、项目资源、建设经验,统筹推进高职教育精准对接服务。根据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持续优化高职院校空间布局结构,根据东北城市群发展的“点—轴结构”特征以及“新质”产业的布局特点,推动学校、专业以及实训基地的合理分布,实现一定空间内的教产城关系协调发展。

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产业结构与生产技术的加速变革,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东北高职教育要适于“新质”产业发展对于技术工人提出的具有创新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跨领域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要求,树立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开放协同的发展理念[14],打破封闭、固化的教育模式,坚持理论教学与集中实训交互融合,建立动态分段轮转的育人机制,以及校企人才共育、人才共管、定期商榷等合作机制,打造理论教学、实操训练、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的灵活开放育人格局。二是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培训模块”的建设思路,以及岗位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需求,不断融入新工艺、新技能、新任务,开发行动导向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建立跨专业和跨技术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适应复杂、多变职业环境的能力。三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在线教育平台、大数据资源库,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便于学生接触和掌握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

(四)打造高水平开放格局,增强服务“新质”产业发展伸张力

打开东北高职教育区域联动发展新局面。东北高职教育要立足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利用政策、平台优势积极融入跨区域合作体系,建立联动发展机制,获取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是推动高职办学要素之间的对接与融通,向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掌握深度产教融合的理念、方法及制度,共建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平台。二是推动高职办学要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的对接融通,同发达地区的“新质”产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对接企业生产标准、技术及设备,改革专业模式、培养标准、教学方式及课程内容,不断提高办学要素水平,进而推动东北传统企业的转型发展。

构建东北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东北高职教育国际化具有显著的地缘性特征,要根据主要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从引入和输出两个方面助力“新质”产业发展。一是积极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主要面向俄罗斯的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精密仪器等,日本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韩国的机电、船舶、光学医疗等领域广泛开展人才、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东北新质生产力。二是伴随东北企业“走出去”,以知识传播、技能示范和经验传授等形式,援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输出高职办学及人才培养的模式、规格及标准,形成服务华资企业海外发展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供给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2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5]李晓华.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EB/OL].(2023-12-12)[2024-04-13].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3/1212/c40531-40136757.html.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

[7]陆娅楠,丁怡婷,韩鑫.奋力书写东北振兴的时代新篇[N].人民日报,2018-09-30(1).

[8]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EB/OL].(2024-02-06)[2024-04-13].http://sx.people.com.cn/n2/2024/0206/c189130-40740124.html.

[9]2023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EB/OL].(2024-01-18)[2024-04-13].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1/t20240118_1946691.html.

[10]刘国瑞.东北高等教育的现实困境:演进、致因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21(9):5-16.

[11]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EB/OL].(2017-03-08)[2024-04-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lh/2017-03/08/c_129503714.htm.

[1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EB/OL].(2019-12-13)[2024-04-13]. 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91970.html.

[13]李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EB/OL].(2024-03-06)[2024-04-13].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24/n1/2024/0306/c458561-40189768.html.

[14]汤霓,曾天山,唐以志.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如何赋能[N].中国青年报,2024-04-01(7).

Validities, Obstru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nabled b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Li Zhaoqing, Wen Wanchu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by enabling knowledge, technology and talents. Marx’s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provides two dimensions of adaptability and supp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ree levels of education scale, education funds and education outcomes, combined with the control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leve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e can see that the development validity of northeast vocational education enabl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insufficient by comparing the developed regions of Jiangsu, Zhejian21377a6db881f1db25f29ae6acb494cd1d9fe3491bd148f63537b3554985c27dg and Shanghai. Regarding adapt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faces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systematic decline, mechanical barriers and spatial barrie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overall leadership role of the government, expand the scale of high-quality school elements, construct a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and create a high-level opening pattern, to strengthen the guarantee, support, cohes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s.

Key words the northeast region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new quality” industry;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uthor Li Zhaoq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enyang Polytechnic College (Shenyang 110045); Wen Wanchun, PhD candidate of Liaoning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李照清(1981- ),女,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沈阳,110033);闻万春(1989- ),男,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

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学项目“整合资源构建‘123’模式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研究”(L22BED019),主持人:李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