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游戏教学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2024-09-30黄铎肖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幼儿正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教育中发展幼儿的自理能力,促使幼儿学会独立处理问题,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成长动机,激活幼儿的探索兴趣,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存在形式单一、不注重幼儿身心成长规律等问题,教育效果不理想。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将游戏作为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让幼儿在充满乐趣的环境中收获成长,更好地发展自理能力。
一、观察幼儿需要,构建游戏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遵循幼儿的身心成长规律,让幼儿获得循序渐进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对幼儿的分析,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适宜性的游戏。教师要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落实科学的育人理念。
例如,在小班和中班的生活教育中,幼儿已经掌握了穿脱衣服、鞋袜的基本方法,获得了一定的自理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生活经验的欠缺,幼儿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穿脱衣服以及整理自己的物品,这给幼儿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基于此,教师将本次游戏的目标设置为:借助游戏的方式,增强幼儿对生活的敏感性,让幼儿学会根据天气的冷热穿衣,对衣物之间的差异有初步的认识。精准化的目标能够让教师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更加科学的引导,从而帮助幼儿掌握更加有效的自理方法。可见,教师要形成清晰的目标意识,用科学的目标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活动,保证游戏的实施效果。
在构建游戏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制定分层化的目标。不同幼儿的成长状况存在差异性,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差异和实际需求,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目标。
二、借助游戏活动,促进能力成长
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为幼儿创造开放的环境,释放幼儿自身的成长潜能,让教育顺应幼儿的身心规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幼儿的游戏体验。
1.创设游戏情境
有趣的情境能够让幼儿更快地进入游戏状态,对游戏产生探索的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设计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为幼儿的游戏体验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展开主题为“分类我能行”的游戏活动,目的是让幼儿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的能力,学会按照类别来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根据这个目标,教师设置了一个情境:
森林里面的小兔子想要开一个杂货铺,它拿来了很多货物,包括薯片、苹果、蘑菇、书本等,小兔子将这些东西随意地摆放在杂货铺里。杂货铺顺利开张了,来了几位顾客,但之后却没有顾客来了。小兔子很不明白,大家可以帮助小兔子解决问题吗?
教师用多媒体向幼儿展示图片,让幼儿了解杂货铺现在的情况。通过分析,幼儿很快发现了杂货铺运营不顺利的原因,那就是里面太杂乱了,商品没有好好地摆放,顾客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因此在来过一次之后都不愿意再来了。接下来,教师再引出这次游戏的内容:扮演小兔子,把杂货铺整理好。如此,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很快地调动起幼儿的兴趣,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让幼儿更有动力去持续参与游戏,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2.重视交流讨论
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尊重幼儿独立性的基础之上,让幼儿真正理解自理的意义以及方法,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幼儿之间的交流讨论,强化幼儿的行为自主性,让幼儿可以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促进幼儿潜能的释放。
依然是“分类我能行”游戏中,在幼儿发现了小兔子商店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展开交流讨论,让幼儿说一说小兔子应该如何解决问题,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解决问题。幼儿通过对自己逛超市、商场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发现商品的排列、整理很重要。借助交流讨论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引发思维碰撞,让幼儿对如何整理物品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有的幼儿认为可以将吃的物品都摆放在一起,但紧接着发现,虽然都是吃的,零食和水果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产生了更多的整理思路。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会给幼儿充足的分享空间,让幼儿能够更好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也会适当指导幼儿去释放自己的想法,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增强幼儿的自理意识。
3.强化过程体验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保证幼儿的参与程度,让幼儿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幼儿的游戏过程进行观察,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通过增加游戏材料、和幼儿进行沟通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和改善幼儿的体验。
在“分类我能行”游戏中,当幼儿产生了各种分类想法之后,教师提供了多种游戏材料,让幼儿去扮演小兔子、小老虎、小狮子等动物。教师还在积木上粘贴了贴纸,上面绘制了各种商品的图案,幼儿可以将这些积木作为商品,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看看不同的分类整理方式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如有的幼儿一开始将绘本摆放在5j31lLhlE7dasVUkhKZOgykvssKVOgiEL6vWpvw8kOw=了商店的进门处,很快有人提出商店的门口不适合放这个,于是大家就陈列位置和物品种类、用途及整理方式展开了思考和讨论,学会了使用更加恰当的方式去整理物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进货人”角色,时不时为小店主们提供一些新到的商品,让他们去整理,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比起口头上教导幼儿如何去整理、分类物品,在游戏中亲身体验能够让幼儿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4.关注认知内化
幼儿的理解能力比较差,在游戏中,教师要适当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可以将获得的知识、方法、道理内化。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使用灌输式手段,而是要让幼儿自己去感悟和理解,强化幼儿的自主性。
“分类我能行”游戏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幼儿学会对自己的生活物品进行整理。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掌握对商品进行简单分类、整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如果现在将这个杂货铺换成我们的屋子,大家觉得可以怎样来整理我们的物品?我们的屋子里面都会有哪些东西?在摆放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此,可以促使幼儿实现认知的迁移,将自己从游戏中收获的经验应用到生活中去。通过对自己的游戏经验以及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幼儿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根据需求来实现对物品的分类以及整理。之后,教师鼓励幼儿在家中和家长一起进行分类、整理物品的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到归纳整理的乐趣,实现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三、开发信息资源,提升游戏效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幼儿园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幼儿获得更加丰富、有趣的游戏体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升。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要注重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度,避免过多占据幼儿的精力,导致幼儿注意力不集中。
例如,在培养幼儿根据天气变化穿衣服的能力时,首先,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衣服是我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物品,冬天可以帮助我们保暖,夏天可以帮我们抵御阳光的侵害,那么,怎样穿衣服才是正确的?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纠错的游戏,看看谁可以拿高分!接下来,教师应用多媒体向幼儿展示各种各样的场景,包括在下雪的天气,一个幼儿上面穿着羽绒服,下面穿着短裤;在下雨的时候,一个人明明带着伞却没有打开;等等。在依次展示这些场景的过程中,教师让幼儿用举手等方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错误,并且想一想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如此,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引起幼儿对一些生活现象的思考,让幼儿在游戏当中认识到什么天气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从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升。之后,教师继续向幼儿展示一些正确的场景,进一步加深幼儿的印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实施家园合作,完善成长空间
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积极和家长合作,提高家长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视程度。在实施家园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影响力,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思想,提升家园合作的质量。教师要重视对家长的引导,让家长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参与幼儿的成长。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思想,不能很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有的家长对幼儿提出过高的自理要求,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时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
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开展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如一起玩叠被子游戏,看看谁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叠好被子,并且将被子放在适合的位置上。也可以一起进行整理衣柜的游戏,家长和幼儿分别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整理衣服,邀请一个评委来打分,等等。借助这些小游戏,能够让幼儿逐渐感受到独立自主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