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尖与脚跟和谐打击的踢踏
2024-09-30陆咏梅单娟
幼小衔接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其中的各个成员(家、园、校)站好生态位,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与资源共享,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健发展。因此,我们积极构建基于幼儿实际发展需求的家园校对话平台,引导家长、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对核心问题进行思考、采取行动,用“助人自助”的形式展开高质量的双向衔接,以切实解决幼小衔接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让幼儿、教师、家长在衔接中共同收获成长与幸福,从而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一、家园校共舞模式及设计
踢踏舞是一种通过脚掌、脚跟和脚尖的配合,从最简单的脚步变换中传达出优美节奏的舞蹈。因此,踢踏舞还有另外一个形象的称呼——趾尖与脚跟的和谐之韵。
我们的一体化幼小衔接借鉴踢踏舞的理念,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家长和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有效配合,完成趾尖与脚跟的和谐共舞,实现家、园、校同频共振。其流程大体如图1所示。
二、“家园校共舞”的实践与探索
(一)共识:以“临床诊断”为出发点聚焦问题
自2021年11月份以来,我园根据教育局印发的《滨海县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方案》与东坎街道中心小学形成结对后,双方一直在双向衔接的研究之路上进发。
基于“家园校共舞”的操作流程,我们以“我看幼小衔接”为主题,针对大班家长和一年级家长开展了“临床诊断”式问卷和访谈,随后针对这些临床现象展开进一步的剖析,以期发现或解释一些问题,为双向衔接活动提供依据(见表1)。
调查发现,家长与教师十分担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习方式与小学分科教学之间是否能顺利衔接。通过链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我们聚焦问题,寻找差异,展开联合教研,将“差异点”变为“衔接点”。
(二)共舞:以“联合教研”为平衡点形成目标
1.幼小协同,双向学习中探讨衔接平衡点
一方面,幼儿园与小学应共同研读课标,找到学习内容的衔接。大班教师和一年级教师共同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现小学一年级数学的部分内容,如20以内数的组成、序数、加减法、形体、空间方位等,在幼儿园阶段均已涉及,能实现内容的无缝衔接。针对语文的“拼音、识字、书写、阅读能力”四部分内容,幼儿园则应重点做好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如图文表达、听说读的练习等。
另一方面,小学与幼儿园教师要走进现场,发现学习方式的衔接。小学教师应走进幼儿园,观摩幼儿户外自主游戏,观察幼儿是如何在区域中操作数学游戏材料、积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的,了解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从而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多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减缓衔接坡度。幼儿园教师也应走进一年级语文课堂,感受小学课堂要求严格、语言节奏快、注重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特点。
总而言之,只有幼儿园紧一紧、小学放一放,才能在课堂节奏、规则要求、师幼互动等方面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
2.家园同步,四维互动中共寻衔接路径
我们在教研中发现,转变家长理念也是提高幼小衔接活动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家园应同步共寻衔接路径。
(1)辨析式专题研讨——明晰幼小衔接方向
为了帮助家长找到幼小衔接的方向,幼儿园组织家长代表开展“幼小衔接专题讨论会”,解读《指导意见》,明晰幼小衔接方向——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身心准备、生活准备、学习准备、社会适应”四方面的发展。
(2)体验式家长课堂——了解幼小衔接内容
一方面,组织大班家长代表走进小学,聆听语文老师授课,感受“零起点阅读”,明确在“学习”方面的衔接内容与要求。
另一方面,让小学老师来园执教“小学第一课”,向家长开放观摩,便于他们在家庭中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
(3)诊断式答疑解惑——化解幼小衔接焦虑情绪
观看王普华、杨咏梅等幼教专家的专题讲座,邀请小学教导主任与家长现场互动,针对“不上幼小衔接班,是不是就跟不上一年级的进度”等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共进:以“实践重构”为出发点提升能力
1.体验式感知,促环境适应
幼儿开放日:在联合教研的基础上,改变原来由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模式,每个幼儿由家长带领,来到相应学区的小学,认识、熟悉各场馆、教室、设施等,边看边比较,感受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为适应小学环境做好准备。
记者招待会:幼儿心中存在很多关于小学的疑问亟须解答,因此在参观后,小学可以选派优秀小学生代表向大家介绍小学的学习生活,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为即将入学的孩子们答疑解惑。
我是学习小达人:小学生们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介绍学习小妙招,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背诵、快速加减运算、书法等,帮助幼儿及早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对上小学的期待与热情。
2.仪式感活动,促角色认同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随着幼儿对小学认知的不断提升,其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小学生,并为之自豪;知道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等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仪式感活动,促进幼儿的角色认同。
创意毕业照:我们从毕业照入手,以项目化活动的形式开展“创意毕业照”,由幼儿自主设计、自主创新,将自己和老师、同伴们的快乐时光用相机记录下来。
入学倒计时主题墙: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入学倒计时主题墙”,让幼儿每天撕掉对应的日期。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体会到入学日期逐渐临近的紧张期待感,憧憬自己的小学生活。
3.自主式游戏,促习惯养成
良好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道德、学习水平,也会影响其后续发展。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激励评价方法,在幼儿入学前帮助他们逐步培养良好习惯。
串门游戏练胆识:在常规的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只能在本班区域活动,交往范围也局限在班级内部,这无疑成了限制幼儿发展的一堵看不见的“墙”。而“串门游戏”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幼儿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和材料互动中,获得了更宽阔的游戏空间,与更丰富的操作材料以及更广泛的人群互动(见图2)。幼儿从“区区互串”到“班班互串”,再到“全园互串”,不断扩大交往范围,重构人际关系网络,在主动交往中不断丰富不同角色身份的生活经验,提升了交往能力与交往品质。
自主管理强能力:基于幼儿一日生活,教师创建了不同的劳动小岗位,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小岗位主要分为三大类:“动手动脚”型,如地面清洁管理员、桌椅整齐管理员、节能通风管理员等;“动脑动心”型,如图书管理员、区域管理员等;“综合引领”型,如值日小班长、生活“小百科”、对外交流“小喇叭”等。围绕这些岗位的竞聘、激励、轮换等制度则有效激发了幼儿的自我管理主动性,将自主管理权交还给了幼儿,同时促进了其管理能力的提升。
4.主题式课程,促核心素养
将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作为幼小衔接准备期的课程载体,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实施入学适应教育。从“四个准备”走向“四个衔接”,强化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为每个幼儿搭建适宜成长的阶梯,让幼小衔接实现纵深化发展(见图3)。
我们的口号是“形式活一点,项目细一点,步子小一点,反复多一点”。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发幼小衔接课程系列,编写《幼小衔接主题课程案例》,旨在通过主题式课程,为幼儿搭建一个学习的“脚手架”,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家园校共舞”的成效与思考
(一)成效
1.自主+个性——促幼儿能力提升
家园校共舞,深化、延伸了幼小衔接教育,使幼儿在循序渐进的系列化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本领,让幼儿在体验式感知、仪式感活动、自主式游戏、主题式课程中做到了生活独立有秩序、乐于交往懂礼仪、参与活动守规则、自信学习有兴趣,为入学做好了准备。
2.学习+指导——促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在系统学习与教研实践中,形成了对幼小衔接的科学认识。通过指导家长共学文件精神、共解问题困惑,实现了家园互通。从“听听兴奋、想想心累、应付了事”到“听听激动、想想心动、回去行动”,教师逐步缩小观念和行为之间的落差,实现了幼小衔接“质”的提升与转变。
3.理论+方法——促家长行为调整
家园校共舞模式从生活准备、学习准备、身心准备和社会准备等方面,多梯度引导家长深入体验和感悟,促进家长教育智慧的生成。这让家长既习得了教育策略,也找到了实施路径,从而能够总结判断孩子是否具备入学基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角色意识、教育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教育水平、科学育儿和教养水平也得以提升。
(二)思考
面对幼小衔接时期的幼儿,我们不能焦急,只能耐着性子静等花开。家园校协同下的幼小衔接,要以情感培养为主线,围绕“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培育情感”三大要素,实施科学有效的策略,解决幼小衔接断层。而如何使幼小衔接研究和实践走向系统、走向深入、走向长效,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景芝玉,杨毅.联合教研为幼小衔接保驾护航[J].教育家,2022(5):42.
[2]常宏,李一帆,孙璐,等.“双减”背景下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学前教育,2022(5):4-7.
[3]陆静,贺蓉.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实践[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2(8):151-155.
[4]陈冠亚.幼小衔接背景下主题联合教研路径初探[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2(9):52-53.
[5]赵爱华,刘新宏.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与小学有效合作的三大策略[J].山东教育,2022(6):1-2.
[6]朱成东.联合教研的内涵及实施路径[J].教育文汇,202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