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探索

2024-09-29肖海燕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2期

一、课程开发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地理课程改革要求学生通过高中地理学习,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形成关注地方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立足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同时还提出,要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以促进学生为主、对现实世界的主题或问题进行探究的创新方法,通过项目促进学生探究、协作、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常规课程的补充。

传统的地理校本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加关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本身,较少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过程和应用,知识目标和素养目标不能有机结合。项目化学习往往侧重项目任务的完成,学生进行有限范围的学习,导致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偏于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进而制约其高阶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兼具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性特征,是培育创新地理核心素养学习方式的路径。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在岭南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烙上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广东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有世界级非遗粤剧、剪纸、中国针灸和皮影戏,还有数量众多的国家级非遗,可供开发的地理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校本课程“不辞长作岭南人”立足家乡,挖掘这些资源蕴含的地理背景及精神内涵,了解岭南地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完善高中地理教育体系,塑造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设应考虑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标中必修和选修课程内容清单,还要将地理选修课程纳入本校课程体系中,使之成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不辞长作岭南人”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深入挖掘岭南地区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生活、生产等方面的课程资源,确定了知识目标和素养目标,以课程统领四个项目,分阶段开展学习(见图1)。项目与有一定复杂度和要求高阶思维的课标对应,通过建立深刻的概念性理解,确保这份学习经历值得投入时间。教师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以驱动性任务引领、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谈、网络搜索等方式获取信息,搭建学习支架,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借助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

笔者所在学校为落实“作育英才”的办学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开发校本课程体系。坚持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和协同育人的理念,以“和”为核心,开设和乐、和正、和雅、和致、和合、和心六个模块课程。学校为“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实施提供师资、场地、课时和资金保障。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四个项目式学习的驱动性任务设计子任务群,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学习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特点,以项目式学习任务为明线,以岭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暗线进行校本课程设计(见表1)。

旅游业在广东力求转变经济模式的今天,地位日趋重要。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一定的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往往与当地的地貌、人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相关。项目《粤你同游》依据高中地理选修5《旅游地理》的课程标准设计了学习内容,以驱动性任务“为协和旅行社开发一个丹霞山地质旅游主题产品”展开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研、阅读推荐的书籍、网络查阅资料等,获取和整理信息,向游客介绍丹霞山的成因和价值,评价丹霞山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提出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等。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基础,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建筑是人类为自身创造的物质环境,同时又是精神和综合艺术的承载体,是社会文明演进与历史发展的积淀和见证。岭南建筑离不开当地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创造,也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经济条件和人文意识的制约。项目《守望碉楼》依据必修2课标“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和选修6课标“运用资料,说明保护传统文化和特色景观应采取的措施”开展项目式学习,学生阅读有关岭南建筑和园林的书籍,结合年级组织的“开平碉楼群和古村落研学”实地考察,了解岭南建筑的种类和风格,说明自然环境对岭南建筑的影响,以开平碉楼为例了解其诞生的历史、民俗文化和经济背景,并说明保护传统建筑的意义和方式,以深化人地协调观念。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岭南因其南亚热带的位置,水热充足,物产富饶。在珠三角高度工业化、城镇化的今天,岭南乡村振兴应如何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项目《物丰人和》结合必修2课标“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选修9课标“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并进行城乡实地调查,识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特点”“学会撰写野外考察报告并进行汇报交流;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农业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解释人们对农业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依据”,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乡村入手,调查了解乡村农业发展现状,思考其困境,因地制宜地寻找振兴路径,实现对学生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岭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形式各异、内涵丰富。项目《苦尽甘来》结合必修2课标“结合实例,说明工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选取了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耀眼的一颗明珠——凉茶文化,以驱动性任务凉茶店创业引领凉茶文化、中药讲堂、煲制凉茶、凉茶商道等子任务,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中医药文化,认识中草药及产地,树立文化自信。对比传统凉茶工艺和现代饮料生产,以及新型饮料店铺的选址,从综合的角度探索工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以落实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表1中的4个项目任务可根据学校实际授课进度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相关项目的地理选修课。课堂授课以学习、讨论、讲解和展示为主,利用周末和集体研学时间实地考察和调研,在课程结束前进行小组专题汇报展示。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为了完整、详细地阐述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过程和评价,本文以项目《苦尽甘来》为例(如表2)。

本项目采用子任务过程性评价(50%)(见表3)和项目终结性评价(50%)(见表4)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子任务都会及时进行阶段性的过程评价,鼓励学生下一阶段改进,使学生在项目任务结束时,已形成在态度、意识、行动三方面主动自我要求的习惯。评价主体采用自评、组长评、师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和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四、总结与反思

校本课程“不辞长作岭南人”结合校情、立足岭南,深入挖掘岭南乡土地理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课程团队与学校图书馆合作,提前为学生准备与项目相关的阅读书籍,每个子任务环节都会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如在项目《苦尽甘来》中,先后推荐学生借阅《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中国岭南凉茶与文化》《汤茶本草》《凉茶与本草——中国凉茶资源植物》等,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习从课堂向社会的延伸。从课程已经开展的几个项目式学习来看,将来还需要寻找更能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实施策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广州协和学校)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