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图像史料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运用
2024-09-29翁莹
自高中采用统编教材后,初高中历史教学重回“双通史”编写体例,两者在知识层面上的重合度愈发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部分教师仍对统编教材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对新课标要求领悟不透彻,且教学理念有待更新。在备课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初高中衔接的知识储备,对两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新课标要求知之甚少,对初高中评价体系的学习和研究不足,导致教学边界模糊,无效重复的教学行为仍然存在。
为确保初高中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我们亟需引入“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用以指导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具体而言,我们应明确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同一知识点上应达到的不同水平层次,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与递进性,避免无效重复和遗漏,进而真正提升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然而,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我们往往以解读文献史料要达成的目标作为分层评价的依据,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文献史料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它们往往依赖于作者的文字记录,而文字本身可能受到作者主观意识、时代背景和书写技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的不完整或失真。此外,文献中的描述有时过于抽象或笼统,难以生动具体地展现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场景。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阅读能力和历史知识,因此难以充分理解和利用文献史料。
相较于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我们长期对文献史料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图像史料的边缘化。於以传曾说:长期以来,图像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被视作文字的“陪衬”,历史课本中的图像向来被称作“插图”,一个“插”字道尽了它“寄人篱下”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偶尔使用了课本以外的图像,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增添趣味”和“拓宽视野”,充其量不过是“图像说史”,鲜有将图像视作历史证据的意识,更遑论对图像证史视角的深入思考了。
新课改以来,高中统编教材中图像史料的比重较以往明显增加,考查图像史料的试题也较往年增多,充分说明图像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已明确指出:知道绘画、雕刻、照片等图像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像史料进行研读。图像史料能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场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历史认知途径。图像史料通常不受文字记录者的主观意识、时代背景和书写技能等因素的影响,更能客观地反映历史事实。此外,图像史料还可以提供多维度的历史信息,如视觉形象、空间布局等,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生动的历史学习体验。我们有必要将图像史料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我们应大力发掘图像史料的积极作用,发挥其在促进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文物图像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图像史料类型之一,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作为历史的直接遗留物,文物具有不可复制的原始性和唯一性。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因此,文物图像史料能够直观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社会状况和技术水平,为学生提供生动而真实的历史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理解生命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文物图像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和设置问题,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弹性需求,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制订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
一、文物图像史料有效促进初高中教学衔接
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过程中,文物图像史料的应用能起到重要作用。
(一)文物图像史料的时空性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通过观察文物的出土地点、时间等信息,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发展脉络。这种直观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的视觉画面,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
(二)文物图像史料的生动性能够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为学生呈现更为全面、生动的历史知识
通过3D等形象展示,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利用文物图像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深入体验历史,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使文物图像史料更加生动和直观。这些技术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文物图像史料的故事性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教师可以以文物为切入点,设计主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促进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教师应充分利用文物图像史料,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将初中和高中的历史知识有机衔接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分层递进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历史。
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课堂上的实践
文物图像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精心创设历史情境,巧妙设问,以满足初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和课标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确保教学、学习和评价三者紧密衔接,共同服务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深入研读课标。课标指出:注重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尽可能使教学和评价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展开,使教学评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涵盖知识、技能等认知层面,还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认知层面的培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文物图像史料,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小组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三)完善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教师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成果。此外,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通过反思和交流,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教师还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四)加强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在这几个步骤中,对教师最有挑战性的步骤是如何完善教学评价。现以文物图像史料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三、文物图像史料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中的运用
文物图像史料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宝贵资源,其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为确保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笔者针对文物图像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制定了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评价。
▲知道与理解层次:通过对文物图像史料的观察,初步了解其基本形态、用途和所处时代等。这一层次重在培养学生关联具体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对文物的直观感受,为后续的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解释与论证层次:能进一步了解该文物详细信息,尝试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这一层次要求学生将所了解的信息与已有的历史知识相结合,并结合文献史料进行论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分析与评价层次: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文物图像进行深入地分析,并评1+gPSq7RLSXGDog9bhulpg22dQnr94541VMrItuiAYY=价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这一层次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并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物的历史意义。
▲综合与应用层次:将文物图像与其他史料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应用。这一层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不同评价层次之间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使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历史思维和探究能力。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教学评价,教师可比较全面、系统地评估学生对文物图像史料的掌握情况,促进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同时,评价层次也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路径和评价依据,使中学历史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以“利簋”文物图像史料为例制订教学实践中的层次化教学评价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中,展示了利簋及其铭文的珍贵图片。利簋,作为商周时期的代表性青铜礼器,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还是一部历史长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商周时期的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利簋上精美的饕餮纹、夔纹和云雷纹等装饰,不仅体现了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更反映了商周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和思想意识。这些纹饰不仅仅是审美上的追求,还可窥见商周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点,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利簋腹底的铭文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笔者以利簋文物图像史料为例,依据不同水平层次来制订教学评价内容。
(一)知道与了解层次(初中阶段)
1.直观感受与初步认知
(1)3D图像展示: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展示利簋的3D图像,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其外观特征。
(2)基本形制介绍:介绍利簋作为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代表,其制作的时代背景、基本尺寸以及腹底铭文的存在。
2.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利簋,知道它是青铜时代的杰作,并了解其基本制作时代。
(二)解释与论证层次(初中过渡高中阶段)
1.深入探究利簋的形制与纹饰
(1)形制与造型分析:引导学生结合西周礼制,从利簋的深腹、双耳、圈足等部分出发,解释其如何从实用器皿演变为礼器并代表主人的身份等级。
(2)纹饰与文化内涵解读:结合先秦思想文化,分析利簋上的饕餮纹、夔纹和云雷纹等装饰,探讨其所体现的神话观、宇宙观及思想文化的演变发展。
2.铭文解读与历史印证
(1)铭文内容解读:引导学生解读利簋腹底的铭文,了解其所记载的“牧野之战”等史实,并探讨其在当时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2)双重印证法应用:通过展示利簋铭文与传世文献《尚书·牧誓》的相互印证,使学生理解双重印证法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了解双重印证法。
3.教学目标
培养历史解释素养,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利簋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论证。
(三)分析与评价层次(高二阶段)
1.历史争议与实证探究
(1)历史争议引入:介绍关于武王伐纣与商朝灭亡时间的长期争议,使学生了解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2)实证探究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意义和目的,探究利簋铭文如何成为关键证据,为确定武王伐纣时间提供实证。
2.历史贡献与影响评估
(1)地位评估:评价利簋在商周青铜器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历史研究的贡献和影响。
(2)影响探讨:探讨利簋铭文对夏、商、周三代年代断定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意义。
3.教学目标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评价历史证据的可靠性,并理解历史研究中的实证方法。
(四)综合与应用层次(高三阶段)
1.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1)历史文化融合:引导学生将利簋置于更广泛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结合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进行综合性的历史研究。
(2)文字演变探究:通过对比分析利簋铭文与其他时期的文字,探讨中国文字从商代甲骨文、金文到西周早期金文的演变过程。
2.研究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1)激发研究兴趣:鼓励学生关注历史未解之谜,尝试运用历史学的方法探究利簋等历史文物的未解之谜。
(2)培养研究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培养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跨学科合作的能力。
3.教学目标
培养跨学科综合研究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方法深入探究历史文物的内涵和价值。
在知道与了解层次,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初步认知利簋,为后续深入探究奠定基础。在解释与论证层次,学生能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利簋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在分析与评价层次,学生评价利簋的历史贡献和影响,提升其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在综合与应用层次,学生将利簋置于更广泛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综合研究,培养其跨学科综合研究能力。通过四个水平层次的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实现了从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过渡,完成了和中、高考素养能力的对接。
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过程中,文物图像史料以其独有的历史价值,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桥梁。这些珍贵的文物图像史料,不仅为学生打开了感知历史的窗口,更激发了他们对历史世界的探索兴趣。在初中阶段,文物图像史料以其具象化、直观化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了清晰的历史时空体系。学生通过观察和解读这些图像,初步建立了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认知,形成了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认识。这一阶段的文物图像史料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能为他们后续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深入分析文物图像所反映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不仅锻炼了分析、评价和综合能力,还形成了批判性思维。他们开始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洞察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学、评的一致性和初高中衔接的顺畅性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制订统一且具体的评价标准,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能力发展具有递进性。这些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重视他们在分析、评价和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发展。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文物图像史料的教育价值,将其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历史学习资源,更好地发挥文物图像史料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研究院)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