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读懂寓言故事里的生动与活泼
2024-09-29林伟香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列于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汇集了从春秋战国时代便开始盛行的口口相传的寓言小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寓言,作为一种有所隐含的语言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寓意,它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运用拟人或夸张等手法说明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笔者从篇类解读、读法指导和典型任务三大板块,以亲子共读的方式阐述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读懂寓言故事里的生动与活泼。
【篇类解读】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将自然物拟人化的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某个教训。中国古代寓言历史悠久,从先秦到清末,数量众多,其中有口碑的经典作品不胜枚举。《中国古代寓言》选编了52个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供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本书的寓言内容包括国家治理、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奇闻轶事等,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动物寓言:通过动物的行为或特征,揭示某种生活哲理。如《黔驴技穷》《鹬蚌相争》等。
2.人物寓言: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讲述某种道德品质或社会现象。如《塞翁失马》《郑人买履》等。
3.自然寓言:通过自然现象或事物,传达某种道理或哲理。如《望洋兴叹》《良弓和利箭》等。
4.历史寓言:通过历史故事,传达历史教训和历史哲学。如《扁鹊治病》《上行下效》等。
5.神话寓言:通过神话传说,传递某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如《愚公移山》《鹦鹉救火》等。
再者,通过对目录中故事名称的浏览,我们可以快速从标题中了解该寓言故事的类别,如《纪昌学射》《师文学琴》《邯郸学步》《造父学驾车》等,题目带有“学”字,基本上其故事内容就是与学习有关的。而大部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将动物拟人化,借以说理,其内容生动活泼,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更乐于被学生接受。所以,在“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促进亲子陪伴,亲子共读《中国寓言故事》成为了整本书阅读入门的绝佳选择。
【读法指导】
寓言作为喜闻乐见的特殊文学体裁,如何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呢?
寓意是寓言故事创作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会思考的思维能力一样重要。好的寓言故事的寓意,会随着阅读逐渐明晰。亲子共读《中国古代寓言》,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整体把握:家长可提前浏览全书,根据目录中的题目大致了解寓言的篇类分布,同时,翻阅书中与语文教材中相关的篇目,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为后续的亲子共读做好铺垫。如浏览标题,找到书中与二年级下册教材《揠苗助长》相关的故事,家长由已学课文引入,带孩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中的《揠苗助长》的故事,消除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畏难情绪,为整本书的阅读开个好头。
2.细读精研:家长带领孩子每天一个寓言故事(早读或睡前等特定时段皆可),逐篇细读。接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都可以,通过亲子问答,在一来一往的“你问我答”中,理解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寓意。若遇上历史寓言故事,家长可适当地为孩子讲解与故事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孩子分析寓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如阅读《广纳贤才》这一寓言故事时,家长可适当地为孩子介绍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阅读寓言的同时,也萌发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认识历史名人传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欲望,进而真正地获得文化自信。
3.比较思考:对比不同篇目的寓意,发现其中的共性和个性,思考寓言背后的文化传承。如亲子共读书中同为讲述“学习方式”的篇目,感受人物学习时的言行举止,内心情感变化,启发孩子联系实际生活,比较思考,进而体悟寓言中的学习方法指导的异同之处。再如对比阅读《中国古代寓言》和《拉封丹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篇目,感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写作方式的不同,如《中国古代寓言》中的《鹬蚌相争》和《拉封丹寓言》中的《青蛙和老鼠》,其内容就有相似之处,均是以动物拟人化作为故事主人公,两物相争,最后被第三方获利。如此一来,同样的寓意在不同的书中、不同的寓言故事中呈现,孩子在举一反三的同时既拓宽了阅读面,又激发了更浓郁的整本书阅读兴趣,甚至产生了自己也来讲述、编写类似寓言故事的创作动力。
4.创意应用:尝试将寓言中的哲理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孩子在寓言故事中获得修身养性、思维能力等的提升,可以是家长为孩子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书中相关的寓言故事,在讲述故事中起到规劝的效果。如家长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表弟表妹来家里做客,遇到家中有小蟑螂,情急之下找到扫把,一顿乱敲乱打,结果把花瓶敲碎了,差点还伤到人”,此时,家长可引导孩子回忆《中国古代寓言》中相似的故事,讲述《打蚊伤父》,教育孩子解决问题时要考虑方法与问题是否相适应,面对同一个问题,绝不是用力越猛效果越佳,一旦用力过猛,还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另外,孩子也可以与家长共同演绎,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动物等,加上自己的二次创作,辅以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人、事、物,创编类似寓意的寓言故事。如以《郑人买履》为剧本,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商议如何更好地演绎郑人买履时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家长可作旁白讲述或群众提问,帮助孩子更好地扮演郑人,感受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郑人之可笑。从而在亲子共演中感受、读懂寓言的生动与活泼。
5.文白对读:本书名为《中国古代寓言》,为了便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阅读,书中的寓言故事都是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它们均有其相对应的文言文。如《守株待兔》,其对应的文言文为“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文言文版的《守株待兔》,文字简洁,字数不过数十,但同样也是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文白对读时,可以家长读文言文,让孩子找到相对应的白话文中的词句段,对比着读,感受文言文的短小精悍,读懂白话文的具体生动。
6.积累运用:好多寓言故事都有对话描写、拟人和夸张的修辞表达,家长可与孩子共做读书笔记,圈画书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仿写,互为点评,以读促写。如《南辕北辙》中前往楚国的那个人面对路人发问,一开始他是“大声回答”,再者“满不在乎地说”“毫不醒悟地说”,甚至是“不耐烦地说”,共读时,家长与孩子共同圈画出人物的对话,可以感受故事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再仿写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受人物毫不在意程度的变本加厉。
【典型任务】
在完成《中国古代寓言》的整本书阅读之后,家长和孩子还可以完成以下亲子任务,以加深对书中寓言故事的理解,提高彼此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1.复述一则寓言:亲子互讲,共同点评,看谁讲的故事内容更清楚明白、故事情节更生动活泼,可加上适当的肢体动作、神态表情。
2.共演一则寓言:亲子以书中的一则寓言为剧本,分配旁白和角色扮演,再现寓言故事中的人、事、物,情景模拟,演绎寓言,感悟寓意。
3.分析一则寓言:家长和孩子可以互为对方分析一则寓言故事,可以是分析寓言背后的寓意、道理,也可以是分析故事的写法特点,进行关键词句的摘抄积累。
4.共创一则寓言:家长可以和孩子仿照书中的一则寓言,变换主人公或者增加、更改故事情节,尝试结合生活经验,编写一则新的具有类似寓意的寓言故事,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思考一则寓言:家长可以运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回忆一则寓言故事,分析寓言中的人物、情节和寓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寓言》看似是一个个单独的寓言故事,但实则故事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且均是“小故事,大道理”。亲子共读共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再现古人智慧,读通读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里的生动与活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文园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