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钘、尹文气功健身思想探析
2024-09-29付永通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异彩纷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气功也在此时孕育发展。在气功发展的过程中,道家起了重要作用。对于道家,人们容易想到的是老子和庄子,其实除老子、庄子外,宋钘、尹文也是春秋战国时道家的重要人物,且对中国早期气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显著贡献。
据史料记载,宋钘、尹文是战国中期人,晚于老子,早于庄子。尹文曾是宋钘的学生,他们常在一起探讨哲学、政治、军事、养生等方面的问题,观点颇为一致,可谓亦师亦友,志同道合。他们的思想融合了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等观点,但又不同于诸家,自成特色,被后世称为“宋尹学派”,也有时称为“宋尹学说”。《庄子·天下篇》也是把宋钘、尹文放在一起,作为同一学派评价的。史料记载,宋钘著有《宋子》,尹文著有《尹文子》,但都早已失传。据郭沫若先生考证,《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篇和《白心》《内业》四篇是宋钘、尹文的遗著,从中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宋尹学派”的思想观点,其中就包括宋钘、尹文对气功健身的诸多论述。
一、静则得之,躁则失之
宋钘、尹文继承了老子“致虚极,守笃静”的思想,认为气功健身必须以“静”为重,只有做到了“静”,才能在体内积聚真气,并周身运行,才能得到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如果心不能“静”,练功时三心二意,心不在焉,甚至心浮气躁,那么就会劳而无功,一无所获,起不到健身的作用。所以宋钘、尹文说:“静则得之,躁则失之”。
“静则得之,躁则失之”。“静”是练功的先决条件,所以学练健身气功必须“入静”。怎样才能“入静”?宋钘、尹文说:“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又说:“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回答了练功入静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其一,“爱欲静之,遇乱正之”。也就是说,要想内心笃静,就必须排除各种干扰,使内心纯正。如果内心不纯不正,杂念丛生,心就不能静,就无法练好健身气功。怎样才能“遇乱正之”,使心纯正?宋钘、尹文认为要“无以物乱官,勿以官乱心”。也就是说,不要让外界事物扰乱自己的耳目视听之官和内心的平和安静,对练功时的外界刺激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始终精神专注,岿然不动。
其次,要想内心笃静,练功时还要做到“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勿引勿推”,是指练功时既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也不能推推托托,松松垮垮,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要不急不躁,从容淡定,既不刻意,也不松懈。“福将自归”,意思是说,只有“勿引勿推”,顺其自然,功夫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日益长进,功效才会逐渐显现。宋钘、尹文说:“所以失之,以躁为害。”习练健身气功之所以效果不佳,不能如愿以偿,常见的原因就是太急躁。越是急躁,越是急于求成,内心越不安静,气血越是紊乱,效果就越不好。所以,内心平静,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习练健身气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古人练功的经验之谈。
其三,练功时要掌握“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的基本技巧。习练健身气功重在调心、调息。前述“其一”“其二”讲的都是调心。调心,就是要使内心清静,这是练功的前提和基准。调息,就是要调整呼吸的快慢、强弱、粗细、深浅,使其符合练功的要求。怎样调整呼吸?宋钘、尹文提出了“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的习练方法。意思是说,一呼一吸,一进一出,都力求细而又细,小而又小,若有若无,忽隐忽现,好像自己都意识不到呼吸的存在。也就是要达到“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无大无小、无内无外的状态。宋钘、尹文提出的这种呼吸方法,实际是对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老子认为,练功时的呼吸要自然柔和,出入绵绵,就像初生婴儿的呼吸那样柔弱。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后来又有养生学家提出了“胎息法”。认为应该像母腹中的胎儿那样“吐唯细细,纳唯绵绵”的呼吸。这里可以看出,宋钘、尹文的调息法与老子的调息法一脉相承,后来的气功养生家也大都沿袭这一调息的基本方法。
调息与调心是密切联系着的两个方面。调心,使内心清静,是调息的前提;调息,使呼吸深、匀、细、长,出入绵绵,若隐若现,又是使心更加清静的有效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也是宋钘、尹文在讲了调心后,再讲调息的原因。
二、虚一而静,然后能定
“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练功必须要心神安静。心神安静不仅在于练功的时候,更在于平时的养成,才能尽快进入练功状态。平时修身养性应注意什么?宋钘、尹文提出了“虚”“一”“静”的修习途径。
首先是“虚”。宋钘、尹文说:“虚者,无藏也。”“无藏也”,就是心无所藏,就是内心清净。而要内心清净、“无藏”,就要清心寡欲。因为“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只有欲望少了,内心才能得到轻松愉快、平淡安静;如果欲望太多,整日争名夺利,孜孜以求,那么必然会劳心伤神,内心无法“虚”静。这正如宋钘、尹文说的“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意思是说,心一旦被欲望所左右,外面的世界就看不到、听不见了,也就不得清净了。所以,宋钘、尹文才说:“去欲则寡,寡则静”。
除“清心寡欲”,宋钘、尹文还提出使心“虚”静、“无藏”的另一重要途径,这就是“物至则应,过而舍矣。”也就是说,事物到来时就坦然应对它,过去了就舍弃它,就不在为它劳心费神了。也就是说人要活在当下,既不为过去的事情劳神,也不为将来的事情担忧,只关注眼前的、当下的事情。这样,人才能轻装上阵、轻松愉快,才能内心保持清静,才能得到“虚”静、“无藏”的境地。
其次是“一”。宋钘、尹文说:“专于意,一于心”。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而不要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宋钘、尹文又说:“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意思是说,能坚守专一,就能舍弃繁杂事务的干扰,做到见利而不被诱惑,见害而不畏惧,宽容舒畅、仁慈安详、自得其乐,就像云气一样能在广阔的天空自由飘荡。宋钘、尹文进一步认为“执一不失,能君万物”。是说只要始终都专心一意,一以贯之,就能把控万物,做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可以看出,宋钘、尹文关于“一”的思想是对老子相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老子说:“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这句话常被理解为身体与精神要合一,也就是要形神统一,精神专注。如果形神不统一,常常心神外驰,魂不守舍,那么就会危害身心健康。而宋钘、尹文则将其提升为“执一不失,能君万物”的高度,认为做到了“专一”,不仅能使内心安静,还可使人从容地应对万事万物,把“专一”上升为修身养性、提高人生定力的重要途径。
其三是“静”。静,就是指内心清静。宋钘、尹文认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意思是说,心在人体中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则是各有专职的“官”。心在正道,九窍就不会偏离。也就是宋钘、尹文讲的“心无他图”“耳目不淫”,充分强调了“心”对身体、行为等的统摄作用,强调了心正,才能身正,心静,才能身静。由于心正,才能身正,心静,才能身静,所以修身养性说到底就是对“心”得修养。宋钘、尹文论述“心”的修养的言论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关于怎样“正心”和怎样“静心”的。“正心”就是使心“干净”、纯正、端正,“静心”就是使心平静、安静,甚至笃静。“正心”和“静心”是密切联系的。宋钘、尹文说:“能正能静,然后能定。”怎样“正心”“静心”?前面讲到的“虚”“一”等都是“正心”,尤其是“静心”的途径,包括“清心寡欲”“专心一意”等具体要求。荀子曾将宋钘、尹文的思想总结为“虚一而静”,揭示了“虚”“一”“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虚”,才能“一”;“一”,才能“静”;“虚”和“一”都是为了“静”,所以叫“虚一而静”。
在如何才能“静”上,宋钘、尹文提出了另一重要观点,这就是宽容大度、能忍能让。宋钘、尹文说:“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意思是说,明白被人侮辱而不以为耻辱,就能使人们不争斗。人们都把被侮辱当作为耻辱,所以才会争斗;如果懂得了被侮辱也算不上是一种耻辱,就不会争斗了,人们之间就可以和谐相处了。“士可杀,不可辱”,做到“见侮之不辱”十分不易。如果一个人做到“见侮之不辱”,对别人的侮辱不觉得是耻辱,那就没有什么不能宽容、忍让得了,内心也就会非常地安静。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练气功也是这样。宋钘、尹文认为,只有加强平时的修养,养成了宽容忍让、清心寡欲、气定神闲等心理品质,练功时才能更易做到精神专一、内心宁静。而“虚”“一”“静”就是平时修养身心的主要途径。
三、精存自生,其外安荣
对于气功健身养生的机理,宋钘、尹文作了颇为深入的论述。宋钘、尹文认为:“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肢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揭示了气功健身的机理在于:
其一,“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唐代房玄龄在《注》中的解释是:“精存于中则自然长生,至于外形静而荣茂也。”也就是说,通过气功锻炼,使体内精气充沛,外表就显得容光焕发。这与《类经》讲的“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是相通的。可见,两千多年前,宋钘、尹文就已经认识到习练气功可使人精气充足、身强体健。
其二,“内藏以为泉源”。房玄龄对此解释说:“内藏于精,则无穷竭,若水之源。”意思是说,只要坚持习练气功,精气就能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就能保障人的健康。说明习练健身气功要持之以恒,要不断地培养精气,保持体内精气充足。
其三,“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浩然和平”,是指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怎样才能“浩然和平”?宋钘、尹文说:“勿烦勿乱,和乃自成”。内心不烦不乱,平和的心态就会自然生成。“以为气渊”,是讲练功要以丹田为“气渊”(也称“气海”)。丹田真气充足,便可输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使人身强体壮,生机勃勃。
其四,“渊之不涸,四肢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意思是说丹田真气充足,就犹如形成了一个渊泉,真气源源不断周身流转,可使人“四肢乃固”“九窍遂通”,身体健硕。这里讲的“四肢乃固”“九窍遂通”,都是身体的外部。其实,气功的健身效果不仅在身体的外部,更在于身体的内部。所以宋钘、尹文就说:“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胸中无败。”房玄龄对此解释说:“谓腠理丞达,屯聚泄散,故胸中无败。”意思是说,气功锻炼使人真气充足,腠理紧致,防御风湿寒暑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适当宣泄,排除內邪,就能使五脏六腑功能旺盛、“胸中无败”,从而使人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习练气功对身体内部、外部都有很好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