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泉城名士多 海右人才涌
2024-09-27邢婷
山东省济南市从先期依赖拼政策、拼资金的短期人才效应,到其后践行错位发展理念,摸索出一套招才引智工作体系,引、育、留、用形成人才生态闭环。这座城市正通过种种努力,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城市应当怎样打造特色人才生态,从而推动、实现人才与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
6月18日,2024届济南市大学生毕业典礼如期举行。这是济南市连续4年以城市的名义为大学生举办隆重的毕业庆典,并连续4年为毕业生送上沉甸甸的“大礼包”,青年关注的就业、创业、住房等优惠政策一应俱全。
聊城市变化,叙爱才诚意——第三次站在同一舞台上,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刘强满怀真情实意,向全市近23万名大学毕业生发出诚挚邀约:“同学们无论是留在济南、还是去外地发展,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鼓励、期待大家。”
这座以泉水闻名的北方省会城市,如今正以“海右人才”的城市IP强势崛起。截至目前,济南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1万人,2023年新增青年人才超过16万人,居全省首位。济南用哪些人才密码,构建了引、育、留、用的人才生态圈?
设法定节日:以城市之名向人才致敬
3年前,怀揣杂交小麦项目的付道林,放弃了美国爱达荷大学的教职回国,急切期盼项目能够落地。济南推出的“一事一议”人才认定政策,让他选择将事业扎根于此。
3年间,随着上亿元股权资金先后注入,付道林带领团队实现核心技术攻关,研究成果即将投入量产。“我现在越做越有信心。”付道林说。如今他享受济南市B类人才待遇。
这座城市素有尊贤重士、惜才爱才的传统。早在1200多年前,诗圣杜甫写下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如今,济南市正大力实施人才强省会战略,以“海右”冠名城市人才品牌,写好重才爱才新时代新篇章。
历时3年,从酝酿到逐步成形,一项“天下泉城、人来无忧”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成为济南市引才工程的显著标识。让人才创业无忧、发展无忧、生活无忧、内心无忧,匹配丰富的内涵,不断提升这一服务体系的精准度和人性化。
2022年首次推出的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对标国内先进地区,每年进行动态优化,如今已升级至2024年版,进一步丰富技能人才政策,优化医疗卫生人才支持政策,加大对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中共济南市委组织部人才处相关负责人看来,“人才政策只有升级版,没有最终版。我们始终坚持‘最优加一点’理念,按照‘更有含金量、更接地气、更好落实’的原则,不断优化提升,以加强济南人才政策的创新性、适用性和竞争力”。
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的同时,针对人才评价机制,济南市力行改革举措,除旧布新,着力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条框被打破,壁垒在拆除,崭新的人才库变得更为丰盈——他们中有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和体育等“软实力”人才;也不乏网络主播、快递小哥、网络作家等新兴职业群体;还有网络安全、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据中共济南市委组织部人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科学灵活地采用专家举荐、企业自评、行业推荐、一事一议等多种方式,目前,济南市已认定400余名高层次人才,“我们希望每类人才都能在这里人尽其才,有成长的无限可能性”。
腿部患有残疾的90后漫画师丁姣便是其中一员,其因创作“泉城抗疫天团”卡通形象、为参加东京残奥会的中国健儿绘制专属漫画形象等频频“出圈”,近两年又参与济南机场、济南招商等多个重要IP的设计工作。如今,丁姣享受济南市D类人才待遇。
伴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设立“人才日”众望所归。2023年6月,济南市举办首届“海右人才节”,206场活动、省内外85所高校广泛参与,“办一次节、聚一批才、兴一座城”的效果初现。
今年2月23日,济南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决定自今年起,将每年6月12日设为“海右人才日”,并在6月12日-7月12日期间举办“海右人才节”。
在济南,让人才的节日成为城市的节日,以一座城市的名义礼敬人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蔚然成风。
“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品质、内心有归属”
如何给出适合城市定位的最优引才方案?济南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探索。
在人才工作发展早期,济南市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集中出台各类政策,投入大量资金,面向全国延揽人才,短期成效较为明显。
从2022年起,济南市进入“优环境、重服务”的第二阶段,通过构筑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不仅关注引进人才,更重视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让人才“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品质、内心有归属”。
今年伊始,随着“我在济南刚刚好”城市引才宣言的提出,济南人才工作步入“拼体系、拼格局”的新发展阶段,其背后错位发展的人才理念,凸显了这座城市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放眼长远的考量。
“论区位、人口、产业结构等,济南同一线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但我们有自身特色,比如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在激光、玻尿酸、空天信息、现代种业等细分领域特色突出,这里人文气息浓厚、工作节奏适中、生活品质较高,基于此,我们秉持与一线城市错位发展的人才理念,从人才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出发,一切都是‘刚刚好’的状态。”济南市委人才办负责同志解读道。
作为一家环保公司的创始人,程钰从诸多细节中感受到这种“刚刚好”的味道。在各类人才工作会议现场,人才嘉宾总是被安排在绝对的“C位”;人才节文艺汇演现场,1500余名人才嘉宾成为绝对的主角,人才是观众,也是表演者与创作者。在济南4年,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程钰的公司享受到相应科技金融政策和人才奖励资金,同时承担了工信部重大科研项目。
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的程钰,见证了这座城市几年来的人才工作轨迹。“‘刚刚好’并非花里胡哨的承诺,更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陪伴,陪着你越来越好。”程钰深有感触地说。
事实上,济南市一直“求贤若渴”。近年来,济南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从“来到济南”到“留到济南”再到“成到济南”,对于在济南发展、创业、奋斗的人才,济南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这正是“刚刚好”引才宣言的另一层深意。此外,济南还创作了引才主题曲、宣传片等,全力打造城市人才工作标识。
与“我在济南刚刚好”的城市引才宣言同步,这座城市形成了“一节一赛,一会一礼,一刊一行”的招才引智工作体系,搭建起招才引智的广阔平台,营造礼遇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构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常态化人才招引体系。
用“大格局”与“真感情”凝聚引才合力
今年“海右人才节”期间,一场聚焦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平行论坛令人耳目一新。论坛由历城区工信局局长主持,小到会议流程,大到外籍院士、领军企业负责人等参会嘉宾和听众的邀请,都由历城区工信局独立承办。
“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历城区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师吉云坦言,“以前大家会觉得人才工作就是组织部门的事,主动性不强,也不知道怎么干,我们不得不事无巨细地忙碌,‘既规划,又施工’。经过几年努力,现在全区重视人才工作的生态已然形成,各方主动参与做好人才工作的积极性明显提升。”这令师吉云倍感欣慰。
这成为济南市创新工作机制、凝聚引才合力的生动缩影。
从2021年起,济南市正式建立并不断健全人才办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充分发挥市委人才办牵头抓总作用,动员全市各行业领域、各区县(功能区)齐抓共管人才工作,形成举全市之力抓人才的工作格局。
在“海右人才”IP之下,根据产业定位和发展路径,各区县(功能区)探索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人才引育模式,形成强有力的工作矩阵。
作为山东省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区,历城区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区优势,加快打造“济南超算数字经济生态创新圈”“山东大学洪楼创新圈”“工业北路特色创新示范带”三大创新圈,近3年来,每年新增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重点产业人才6000余人。
在人才总量占全市20%的历下区,每年新增青年人才数量超3万人。“通过开展‘山泉湖河城’五大人才集聚行动,我们重点聚焦产业发展引人才、体制革新聚人才、高位平台用人才、优质生态留人才。”历下区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罗婷说。
据了解,按照工作规划,济南将进一步加大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引进,通过海右人才基金的注入,重点营造创投型城市氛围,并持续完善金融支持人才体系,进一步破题人才经济。
探寻这座城市近几年人才工作密码,济南究竟做对了什么?对此,中共济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阳的答案是“大格局”与“真感情”。
“为了人才这件事,可以说济南全城在行动,把人才工作‘子系统’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棋盘’里统筹布局,站在系统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高度,把人才品牌上升为城市IP。”陈阳称。
在陈阳看来,“真感情”意味着通过情感共鸣实现与人才共赢,“从吃、住、行、游、娱等‘关键小事’,到婚恋、就业等‘人生大事’,时时处处为人才考虑、想人才所想,真正让人才在济南全方位无忧、全周期无忧,以饱含真情的服务,激发人才‘我在济南刚刚好’的情感认同”。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07月16日07 版)
Jinan has transitioned from relying on short-term talent dividends through policy incentives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s, to embracing a strategy of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It has crafted a comprehensive system for attracting, nurturing, retaining, and utilizing talent, so as to create a closed-loop ecosystem for talent. The city is making concerted efforts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How can a city cultivate a distinctive talent ecosystem that fosters and actualizes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alents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for the class of 2024 in Jinan was conducted on June 18th. Marking the fourth consecutive year, the city has hosted a grand celebration in honor of its college graduates, bestowing upon them a substantial “gift package” that encompasses a range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that resonate with the youth, including employment, entrepreneurship, and housing benefits.
Reflecting on the city’s transformation and expressing the sincerity in cherishing talent—For the third time on the same platform, Liu Qiang, Secretary of the CPC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extended a heartfelt invitation to nearly 230,000 university graduates across the city: “Whether you choose to stay in Jinan or pursue opportunities elsewhere, our unwavering support, encouragement, and anticipation for your success will continue.”
Jinan, a provincial capital in northern China that is renowned for its springs, is emerging with vigor under the identity of “Haiyou Talents.” Jinan’s pool of human resources has surpassed 2.81 million, with over 160,000 new young talents added in 2023, leading the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