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重庆方言词汇研究
2024-09-26朱周贤
【摘要】本土化的体认语言学探讨了“现实—认知—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修补与探索人类语言的产生、理解以及运用的认知机制。随着该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其应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将以重庆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运用体认语言学理论分析阐释重庆方言词汇的体认性,探索方言产生与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对一些方言词汇的文字书写是否正确提出了自己的推理依据,旨在为重庆方言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进而促进重庆方言以及巴渝文化的深层次研究。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重庆方言词汇;体认性;认知过程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4-012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4.037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方言的英语翻译及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NDYB15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与深入,来渝学习、工作或旅游的人员每年递增,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巴渝文化,感受山城魅力。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个大背景下,来渝人员将是巴渝文化最直接的体验者与传播者,是本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
重庆方言是隶属于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尽管与北方语言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又独具特色,特别是重庆方言词汇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如“马大哈”“耳朵”“打望”等。重庆方言词汇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重庆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体现重庆人幽默风趣、豪爽大方、热情好客等性格,是重庆独有的文化符号,也是巴渝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
有关重庆方言的研究,大都聚焦其语音、语法和句法研究(明茂修,2017;黄健平,2023),对重庆方言词汇的单独研究却相对匮乏,知网收录也仅仅10余来篇,且大多研究仅仅为方言词汇的梳理与整理(张瀚文、乔立智,2021;王娅林,2023),而较少关注重庆方言词汇产生的认知动机以及理解过程。
有鉴于此,本文将以本土化体认语言(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简称ECL)为研究理论与研究视角,以与地形、天气、饮食、展言子和俗语相关的部分重庆方言词汇为例,探析重庆方言词汇生成与理解的体认性,进一步丰富并深化重庆方言以及巴渝文化的研究。
一、体认语言学的语言观
王寅教授及其团队(2014)在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简称CL)基础上修补的体认语言学(ECL)的核心原则为:“现实(体)—认知(认)—语言”,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语言的音、形、义三个方面都是人们与客观世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产物,语言不仅仅是符号系统,更是人们认知世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体认语言学的“体”并不仅仅指对现实世界的物理互动体验,它更强调的是人类与环境、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体验不仅包括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如触摸、听觉和视觉,还包括对文化、价值观和社交规范的认知和理解。通过这种互动体验,人类不断构建和重构自身与世界的联系,从而形成对世界的认知。“认”则是在这种互动体验基础上进行的认知加工过程。它涉及人类如何将获得的感知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解释,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概念化和理解。这种认知加工不仅包括对事物的识别和分类,还包括对事件、关系和抽象概念的推理和理解,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生成和理解的基础。
体认语言学认为语言符号也遵循着“现实—认知—语言”的进展程序,在很多情况下是有理可据的[3]。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地区,人民生活的环境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不同,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不同,形成地方方言词汇特色也不同。例如,在渔民聚居的地方,人们使用的方言词汇与渔业相关,如“渔网”“鱼汛”“鱼贩子”等;在山区,人们使用的方言词汇与山林相关,如“山林”“伐木”“柴火”等。体认语言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方言词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通过深入了解词汇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
二、重庆方言词汇的体认性
重庆方言作为北方语言的地方变体,与特殊的地域、文化、社会阶层等因素相关,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体验,如人口迁徙、地理隔离、文化交流等等。通过重庆方言“体认”解析,基本可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风俗习惯等。
(一)有关地形的体认
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坡地面积大,故有“山城”之称。有山就有坡、有坡就有坎,因此山多、坡多、坎坎多,开窗见山、出门爬坡上坎是重庆人民生活的常态,因此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体验中产生了有不少与“山”地形相关的词汇,例如“山卡卡”。“卡”有阻塞之意,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山城人民出行受限,信息闭塞,思想落后的体验,因此不难理解以下例句:
“我们村子在山卡卡里的,手机信号都不好。” (地理位置偏僻)
“山卡卡的男娃娃很难找媳妇。”(物质条件不好)
山高路不平给重庆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重庆人民对稍微平展的地方表达了由衷的喜爱,因为平地是种庄稼或聚集的极佳场所,如比较流行的“广场舞”在重庆称为“坝坝舞”。“坝”和“坪”均为平地之意,在重庆随处可以听到以它们命名的地方,如沙坪坝、李子坝、菜园坝、大石坝;陈家坪、杨家坪、黄桷坪、大坪和南坪等。
“打望”是比较流行的重庆方言词汇,看似与山无关,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一个词。“望”,翘首远眺之意。由于重庆特殊的地形,很难看得宽,望得远,如果要打探消息或盼着某人来,当地人一般会找地势高处眺望远方,因此“打望”就是“看”的意思,这词慢慢演变为看帅哥或美女。例如:
解放碑是打望的好地方。(看帅哥/美女)
重庆地域辽阔,江河纵横,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和綦江。因此方言中与“水”相关的词较多,如常见的地名:陈家湾、谢家湾、土湾、李家沱、唐家沱、牛角沱等,但重庆人民对水的认识却少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浪漫认知,更多的是消极的认知。究其原因,因为江多,水源充足,人民生产生活基本不缺水,反而更害怕的是水满自溢,如涨水,因此与“水”相关的词汇多为负面的意思。如“水垮垮”,“垮”有倒塌、崩溃瓦解之意。水多导致泥土松动,塌方或山体滑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此词形容人办事不牢靠,如例句:
他这个人做事水垮垮的。(不牢靠)
再如 “水场合”,不实在,假的,欺哄糊弄人的场合,例如:
大家都跑去看热闹,结果是水场合。(假场合)
与水相关的词还有“水稀稀”“打水漂”“洗白”等,从体认语言学角度去分析这些方言词汇,不难理解这些词汇的消极色彩:“水稀稀”指不实在,不闹靠;“打水漂”指某事没有实际成效,投入的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洗白”有完蛋、死了之意。
(二)有关气候的体认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春秋两季短,而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多雾。炎热潮湿的气候使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急躁,因此与气候相关的方言词汇就容易理解了,如“毛焦火辣”“毛焦火燥”,天气热得毛都快烧焦了,形容人心情极度烦躁,心神不安。例如:
今天天气真热,打牌又输了,心头硬是毛焦火辣/毛焦火燥的,不爽得很。
“火炮儿脾气”,形容一个人脾气火爆,遇事容易发怒、急躁,甚至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雷霆,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重庆夏天天干物燥,人民的心情就像天气一样,容易冲动,一点就着。例如:
她妈妈是个火炮儿脾气,一不顺心就爱发火,家里人都不敢惹她。
重庆人脾气急,易冲动还表现在另一个词“拉爆”,指朋友、情侣、夫妻之间感情破裂。如果相恋的人发生分歧,经过双方的努力都不可愈合的就会分手,这种情况在重庆就称之为“拉爆”。还有一种就是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合伙做事,因理念不同出现重大分歧也是不可愈合的情况就会决裂,这也称之为“拉爆”。几言不合,便各奔东西,关系“拉爆”。
如果从体认语言学角度分析和重庆人性格相关的词汇,可以更易理解重庆人为何耿直、急躁,重庆地处多山地带,夏季天气炎热,人们碰面都匆匆忙忙,很少驻足长谈,基本都是有事说事,直来直往,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绕弯子,因此较其他地区表达更为爽快、直接与坦诚。
(三)有关饮食的体认
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的序里提道:“文字脱离了语言,脱离了生产,哪里还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呢?”[2]罗常培先生强调了语言、文字的物质性,这与体认语言学强调的马列主义唯物观在语言学研究的基础性是一致的。王寅认为“现实”为“认知”和“语言”的基础;语言是“体”和“认”的结果。[5]从体认语言学角度去分析重庆方言,不难推测以下几个与饮食相关的重庆方言词的正确写法。
重庆方言词汇“(pa)耳朵”,在重庆方言中指惧内,在妻子面前言听计从的男人。在百度的写法为“耙耳朵”。“耙”字有些不妥,“耙”有碎土、平地或聚拢之意,不符合人民的生活体验。火与巴合成的“”字为正确书写,此字在新华词典第4版747页的解释为:方言,食物烂糊或软弱之意。在重庆方言中,“”常指实物熟了或者煮的过于软了。如饭了(过于煮软了)!菜了(熟了)。“吃饭”就是指吃软饭的人。因此“耳朵”原本意义应该是煮熟了的耳朵,或凉拌或煎炒,容易操作,后引申为听老婆话的男人。同理,百度上的“耙活”一词应该为“和”。曾晓渝在《重庆方言词解》中收录为“和”。[11]“和”比“耙活”更符合巴渝人民的生活体验,更具有说服力。“和”有暖和之意,“和”把食物烤(煮)软,又软又暖和。后引申为两层含义:一是柔软、软弱,如这个铺盖盖起来很“和”(暖和);二是不付出代价而获得,比如“捡和”,指得到别人刚刚完成的劳动成果。例如:
这个人喜欢到处捡和。(捡便宜)
另一个与饮食有关的词“巴倒烫”在网络上也有两种写法,另一种写法是“巴到烫”。如果从体认语言学视角仔细去推敲,第二种写法更准确,更符合人们的生活体验。“倒”有颠倒、倾倒、反而等意思,而“到”有达到或用于动词后,表示结果,如见到,说到,做到。“巴”有贴近、粘贴的意思,“巴到”表结果,表碰到,因此“巴到烫”原义指身体被高温高热的东西黏着烫,后引申为被人顺势谈条件或起价等意。同理,重庆方言中的“巴倒”和“巴倒起了”推理写法为“巴到”和“巴到起了”更恰当。例如:
巴到河边走。(沿着河边走)。
你这个人,嗯是巴到起了。(甩不掉某人)
三、重庆展言子的体认性
重庆展言子,是一种有趣又富有重庆地方特色的语言形式,与普通话的歇后语有些相似,说话人只需说出前半句,听话人便心领神会,明白说话人隐藏的含义,如“板凳上打麻将——哈不转”;“扁担挑缸钵——两头都滑落”。这种表达方式既富有幽默感,又能够在简短的语句中传达出丰富的意义,常常让人会心一笑。展言子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态度的体现,是重庆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与周围的人、物、事互动体验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面三个展言子为例:
(1)乌龟的脑壳——能伸能缩
这一展言子源于人们对动物的细致观察,字面意义上指乌龟的头伸缩自如,往来灵活。但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在面对不同情况或环境时,也应该灵活适应、变通处理,不僵化固执,能够随机应变。人们把对动物的观察隐喻到人的处世态度,故而产生了此展言子。如,“一次不如意算啥子嘛,要像乌龟的脑壳啥!”虽然说话者没明说,但实际上是鼓励说话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伸展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应对;而在遇到无法克服的阻碍时,也要懂得适时地收缩,保护自己,寻找更好的机会。这种能伸能缩的态度是做事的一种智慧。
(2)家婆带外孙儿——空搞灯儿
这一展言子源于人们对生活的体验而产生,在重庆多为外婆帮忙照顾外孙,但在传统观念里,外孙始终是外姓,长大后没有照顾老人的义务,所有带了也是空欢喜一场。这一生活体验经过人们的认知加工后面泛指没有结果或好处的事情。如,“哎,这一切努力都像家婆带外孙儿——空搞灯儿哟!”指努力了一番,终究为一场空。
(3)丰都城里拉二胡——鬼扯
这是一句富有重庆地方特色的展言子。在重庆方言中,“鬼扯”通常用来形容说话或做事没有根据、不合逻辑或荒诞不经。不赞同他人的说法,但又不是幽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丰都城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地方,据说是地府的一部分,用来管理阴间的事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鬼神、阴间相联系,因此在这里听到二胡声多为鬼在拉二胡。人们把这一感性的认识进行认知加工,变成了某人说话或行为不合常理,没有依据,荒诞不经,就像在丰都城里拉二胡的不是人而是鬼一样,不可信。比如对那些天天游手好闲,打胡乱说的人可以说:“你娃一天到晚找不到正事做,斗晓得丰都城里拉二胡。”这种表达方式既幽默诙谐,又生动形象,能够很好地传达出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
四、重庆俗语的体认性
重庆方言中的俗语相当于口头禅,具有较强的体认性,反映了当地人对生活、自然、人情和社会的独特认知和理解,蕴含着重庆人民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感悟,承载着重庆人的智慧、情感和生活哲学,传递着重庆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重庆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1)个人稀饭都没吹冷,还去吹别人的汤圆
这一俗语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连自己的事情都还没处理好,却忙着去管别人的事情。就像你自己的稀饭还没吹冷(还没吃完或者还没凉下来),却忙着去吹别人的汤圆(关心或干涉别人的事情)。用来提醒人们要先处理好自己的事务,再考虑去帮助别人。在日常生活中,将这句话作为一种处事原则来运用,当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首先要确保自己有能力和时间去帮助,而不是盲目地插手。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要过度干涉他人的生活和决策。
(2)小时偷油,长大偷牛
此俗语类似于普通话的“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是一句富有警示意义的俗语,是人们教育经验的总结。它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如果小时候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长大后就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此外,这句俗语也提醒人们,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其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为孩子营造健康、和谐izrmGC6OfNRvK9o8D5eddCOuLBlT3z8Ko6ywd7tbTSw=、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茁壮成长。
(3)牛大压不死虱子,山高挡不住太阳
这句重庆俗语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不仅富有智慧,而且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教育意义。“牛大压不死虱子”这一部分,以一种形象的方式来说明,即使一个事物在体积、力量或者地位上显得非常强大,它也不能完全压制或消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物。在生活中,无论处于何种地位,都不应忽视或欺凌弱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山高挡不住太阳”这一部分,则强调了自然界的规律和力量。无论山有多么高大,都无法阻挡太阳的光芒。这句话也寓意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它们,就像太阳总会照亮大地一样。这句话表达了即使力量强大也无法完全摧毁微小的存在,即使面对巨大的障碍也能找到光明的信念,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的态度,不被挫折所压倒,而是寻找突破的机会和希望。这种乐观的心态和坚韧的品质反映了重庆人民的生活哲学和处世态度。
五、结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方特有的历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如同地方的一张名片,是人们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重要标志。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人民的性格与民族、地域分不开的,而地方方言则是研究当地地理人文的活化石。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方言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从体认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部分重庆方言词汇的体认性,揭示了方言形成与人们丰富的生活体验及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研究不仅增强了方言理解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更进一步拓展了重庆方言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人们对这一地域性语言现象的理解。
重庆方言作为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每一个词汇、每一种表达方式都凝结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体认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使人们能够透过这些方言词汇,窥见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然而,本文的研究仅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重庆方言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远不止于此。更多的方言词汇、更广泛的文化现象,都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研究。期待更多的学者能够以更加多元、更加深入的视角去解读重庆方言,去揭示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感受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推动这一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健平,郑胜男.重庆方言“遇得到(X)”构式的共时历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5):104-112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
[3]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01):37-42.
[4]王寅.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J].中国外语,2006,(5):22-27.
[5]王寅.体认语言学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02):7-17.
[6]王寅.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J].外国语文,2014,(06):61-67.
[7]沈荭.重庆方言与城市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8]杨月蓉.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146-150.
[9]杨月蓉主编.重庆方言俚俗语集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0]杨月蓉.重庆方言俚俗语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11]曾晓渝主编.重庆方言词解[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朱周贤,女,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