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话句末语气词探析
2024-09-26黄婧
【摘要】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地区,其方言与川渝方言大致相同,但是大竹话中的语气词相当丰富且特征鲜明。本文对大竹话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四个句末语气词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它们各自出现的语境及所表达的意义。
【关键词】大竹话;句末语气词;研究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4-011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4.035
达州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由达川区、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通川区和万源市7个县市区组成,7个县市区的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异比较小,但是能够通过对话交流而区分开来。达州话是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行于川东北地带。“达州市的四川话以城关话为代表,属西南官话成渝片,达州市的四川话又叫‘平话’‘四平话’或‘四平腔’”[1]。
大竹县位于达州市南部,东临重庆,西靠南充、遂宁,大竹县由于地势的不同,分为山前和山后,山前方言和山后方言在语音和词汇上皆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竹县山前方言。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把语气词定义为“表示语气的虚词叫作语气词”[2]。大竹话中有着丰富的句末语气词,例如:哈、嘛、哇、卅、噻、嗦、斗嘛、哚、哒等,这些语气词使得大竹话的表现力大大增加,也使得大竹话拥有不同于其他川方言的独特魅力。本文将对大竹话中哈、噻、哇、哒这四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句末语气词进行分析,探究它们各自出现的语境及表达的意义。
一、句末语气词“哈”
“哈”字作为一个语气词是非常特殊的,它在北方方言中非常常见,但是在句法分布、语音形式、语气意义和语用功能上却各有各的不同。所以“哈”字还是看成一个方言词比较合适。
在北京话中“哈”字的使用通常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它能出现的场合只能是是非问句的句末,而在反问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祈使句的句末则不能出现它的身影。但是在西南官话中,除了官话方言的分布外,湖北枣阳和利川地区方言、四川方言的“哈”字也有自己特殊的用法,即出现在祈使句中表示舒缓语气。大竹话作为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其中的“哈”字自然具备这一特殊用法。
“根据句子语气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四种类型,这种分类与句子的四种用途有关。”[3]同一个语气词能够根据其所在句子的类型,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大竹话中的“哈”之所以特殊,跟它可以用“哈”这一个词来表示四种不同的语气有关。下面将对“哈”字在四种句类中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分别讨论。
(一)在疑问句中“哈”字所表达的语气
带有疑问语气和表达疑问的句子叫作疑问句。大竹话中的“哈”字用在疑问句句末时,与北京话有相似之处,有说话人在对自己所说的话持肯定态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询问的方式来要求听话人对这一内容给予肯定或者询问听话人是否赞同的语气意义。“哈”字在疑问句中有以下两种情况:
(1)句末语气词“哈”表示说话人询问听话人是否与自己感受相同和表示对听话内容的赞许、认同。例如:
①问:你也觉得小明有点不正常哈?答:嗯呐。 ②问:今天这个天气是有点热哈?答:是的。 ③问:他也该出点力哈?答:就是。
例①的意思是说话人觉得小明不太正常,询问听话人是否有相同感受。例②的意思是说话人对自己认为的今天天气有点热这一内容向听话人进行询问。例③是说话人觉得“他”应该对这件事贡献力气,询问cZ470Mr0PfJ25NKmfhqm0D+k9XFp3uBwdtCIdZEngrk=听话人是否持有相同意见。
(2)在大竹话中,“哈”还可以用于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话虽然有所肯定但又不能完全肯定,所以需要对此内容进行确认的情况。例如:
①问:你今天有事要办哈?答:是的,我今天有事要办。②问:我们今天有课间操哈?答:是的,有。
(3)还可以用来重复对方说过的话,以求取进一步确认。例如:
①问:你去不去吃饭?答:要去。问:要去哈?答:嗯呐。
②问:你还要不要我帮你带那个东西?答:要。问:要哈?答:嗯。
大竹话中“哈”字的用法(2)是很有代表性的是非问句,在这种用法中,例句的句法结构与陈述句几乎相同,即句中没有采用疑问结构或疑问词。因此,这类句子所表达的疑问意味主要来自句尾的疑问词“哈”。但是,“哈”本身并不强烈表示疑问态度。使用“哈”进行提问时,提问者往往心中已有确定答案,所以使用“哈”的目的并非对句子内容进行真正的质疑,而是希望通过确认来确保事情的确切性,以使之与自己的预期相匹配。因此,回答这种问句一般都是采取肯定性的回答。用法(3)的句子更是通过重复对方说过的话来进行进一步确认,因此与用法(2)具有相似之处,属于是非问句,并且要用表示肯定性的句子来回答。而在大竹话中的“哈”字用法(1)下的例句虽然确实存在于大竹人的实际对话中,但是这些句子都只能是是非问句,而不能是特指问句。因为用法(1)下三个例句中的“点”指代的是没有被确定的人或事物,并非专门指某人或某物,这里的“哈”只是针对“你也觉得小明有点不正常”“今天天气是有点热”和“他也应该出点力”这三处整体提问,而不是针对“点”提问,说话人并不是想问出这里的“点”具体有多少。经此分析,用法(1)就具有用法(2)(3)的特征。
从上面对“哈”字在疑问句中可以出现的情况分析得出,疑问句中的“哈”字能出现的场合只有是非问句的句末,因为它已经对句子的内容有所认定才加以询问,因此,它不适用于特指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或反复疑问句的末尾,以下这些句子不会在大竹话中出现:
①*你去哪里玩哈?
②*今天的菜还买不买哈?
例①在大竹话中是没有这种用法的,因为去掉“哈”后,“你去哪里玩”成立,并且是特指问句,而句末语气词“哈”出现在其末尾后反而不能发挥其原本作为特指问句的作用了。例②在大竹话中既非疑问句,更非选择疑问句,而应该是感叹句,即“今天的菜还买不买”里面包含了一种埋怨的感情,表现了说话人话中暗含“快点买好今天的菜,不然就别买了”的意思。
(二)在陈述句中“哈”字所表达的语气
在大竹话中,陈述句中的“哈”字表肯定,有强调和提醒的意味,表示一种嘱咐对方的语气。例如:
①是你自己不去的哈。
②我没有针对你哈。
③我先提前办个招呼哈。
例①的意思是说“是你自己不去的,而不是我不让你去”。例③的意思是说“我提前把该交代的事都交代了,到时候要是对你有什么不利,不要来找我”。上述例子中,例①和例②的“哈”用以明确和加强表达,主要用于强调发言者自己的看法和立场。相反,例③的“哈”却是用于向他人传达和通知新发生的情况。这个句子中的“哈”的作用就是让句中的上级对下级或是长辈对晚辈的那种指示的语气得到减轻,从而语气变得更加委婉,听话人也更容易接受。
(三)在祈使句中“哈”字所表达的语气
用来表示命令、请求、劝告等意思的句子叫作祈使句。在大竹话中,“哈”可以表祈使,含有较强的肯定意味,用于说话人让听话人同意自己的请求,并且按照说话人所说的意思来做。例如:
①把你的电脑借我用一哈儿就还给你哈。
②你先在这里等我,不要到处乱跑哈。
这两个例句里的“哈”与北京话里的“好吗?”相类似,比如例①表达了一种请求和希望对方借给自己电脑的语气,可以说成“把你的电脑借我用一下就还给你,好吗?”例②表达了一种提醒和劝说的语气,削弱了强硬的命令语气,而是以平易近人的语气劝说对方等待自己,可以说成“你先在这里等我,不要到处乱跑,好吗?”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大竹话中,“哈”字可以出现在祈使句中,但它只能出现在表示请求、劝阻等语气比较委婉的祈使句里,而不能出现在表示命令、禁止和指令等强硬类语气的祈使句里。并且相比之下,大竹话中带“哈”的祈使句通常要比普通话中的祈使句语气更加委婉、和缓,更能起到促使听话人听从自己建议或要求的请求作用。
(四)在感叹句中“哈”字所表达的语气
通过上面对“哈”字分别出现在疑问句、陈述句和祈使句中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哈”字在大竹话中表达感叹的情感是相对较弱的,但这并不是说“哈”字就不能出现在感叹句中了,例如:
①你快点把饭吃了哈!
②都两点了,这个会还开不开哈!
例①、例②这两种句子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单独来使用。例①通常出现于听话人本来应该自觉把饭吃了,但是因为其自身原因一直拖拉,没有及时把饭吃完,说话人心里的着急情绪越来越重,于是对听话人发出此种带有催促的感叹句。而例②就更好解释了,会议本来应该召开在两点钟之前,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会议没有在原定时间召开,参加会议的人就只能一直等待,做不了其他事。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有人抱怨会议为何未能准时开始,此话便会因等待会议开始的人无法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而说出,并且会议耽误的时间越久,说话人就会有越重的抱怨情绪,甚至会演变成更严重的愤怒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哈”字就是用于感叹句中的。
二、句末语气词“噻”
(一)在陈述句中“噻”字所表达的语气
在大竹话中,“噻”字用在陈述句末尾,强调所陈述事件是显而易见的。例如:
①我没有乱说噻。
②他不得来了噻。
③你是他妈妈噻。
带语气词“噻”的句子,强调所述事件是显而易见的,这通常是针对一定的言语背景发出的。例①对“我没有乱说”加以强调,言外之意是“你可以相信我的话了”。例②强调“他不得来了”这一事件,暗含着“你不必再等待他”的意思。例③强调的是“你是他妈妈”这件不存在疑问的事,隐含着“你应该了解他”或“他的事你自然应该关心”之类的意思。
通过观察“嘛”在陈述句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嘛”和“噻”是具有相似性的,但二者在大竹话中却不能相互替换使用这一结论。例如:
①没得事,有困难我们就一起面对和解决嘛。
②*没得事,有困难我们就一起面对和解决噻。
对比例①和例②,从句子所表达的语气角度来看,“噻”字就使得本来是陈述句的句子变得带有轻微的感叹语气。再如用“嘛”字代替“噻”字的情况:
①我没有乱说噻。
②*我没有乱说嘛。
同上,在大竹话中,如果用“嘛”字代替“噻”字的位置,同样出现了用以代替的那个字使得句子具有了轻微感叹语气。
综上,“嘛”字和“噻”字在大竹话中相互替代是不存在的,二者各司其职,不能互相换用。
(二)在祈使句中“噻”字所表达的语气
“噻”字用在祈使句末尾,表示一种敦促、期待和要求的语气。例如:
①天都要亮了,快起床噻。
②小李,把教室打扫干净点噻。
③借给我看几天噻。
例①表敦促,例②表期待,例③表要求。
(三)在疑问句中“噻”字所表达的语气
“噻”字表示疑问用在疑问句末尾,带有一种深入探究的语气。例如:
①是啷个搞的噻?
②那又为啥子事噻?
③你到底同不同意噻?
例①、例②分别用“啷个”(相当于“怎么”)、“啥子”(相当于什么)来表疑问,例③用“同不同意”表正反问。加上句末语气词“噻”增强了深入探究的语气,表示说话人想要知道事情原委的迫切心情,并希望听话人做出确定的回答。
三、句末语气词“哇”
语气词“哇”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比较靠后,“孙锡信先生在《近代汉语语气词》中认为‘哇’是清代后期19世纪后半叶才开始运用的。然而‘哇’在《聊斋俚曲》中已经出现,此书写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说明‘哇’的出现年代在此之前”[4]。句末语气词“哇”在普通话中被认为是“啊”在合口呼韵母后面的音变形式,但是在大竹话中“哇”还可以出现在撮口呼、开口呼和齐齿呼韵母后面。[5]
(一)在疑问句中“哇”字所表达的语气
“哇”可以用在疑问句句末,表示一种不肯定的、揣测的语气,说话者提问之前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为了进一步印证自己的答案而向听话者发出询问。“哇”多用在反问句中,而且表示的疑问程度较低,与其他疑问句相比,语气较为和缓,主要表示询问某人,向某人征求意见。例如:
①你在喊我哇?(你在叫我吧?)
②你就是小王哇?(你就是小王吧?)
③我们吃点儿这个哇?(我们吃点儿这个吧?)
例①表示说话人这个时候对别人在叫自己已经有所感觉,但还不是很确定,所以用“哇”来表示这种猜测的语气。例②说话人其实已经认为听话人就是小王,为了进一步确认对方到底是不是,所以用“哇”来进行一种试探性的询问。例③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就是想吃双方都知道的某种东西,为征求听话人意见,所以用疑问语气问听话者想不想吃这种东西。
(二)在祈使句中“哇”字所表达的语气
“哇”可以用在祈使句句末,表示提醒、商榷、请求、劝告的语气,也有表示命令的用法。有时语气比较和缓,让听话者有选择的余地,有时语气会比较强硬,带有不高兴、不耐烦、催促的意味。[6]例如:
①我让我家娃儿给你表演个节目哇?(我让我家孩子给你表演个节目吧?)
②他在睡瞌睡,你不要去打扰他哇!(他在睡觉,你不要去打扰他!)
③我们马上要迟到了,搞快点走哇!(我们马上要迟到了,快点出发吧!)
例①是说话人提出让自己家的孩子为听话人表演一个节目,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请求。例②是说话人基于一种客观既定事实对听话人提出劝告,语气常常带有一丝命令的意味。例③表达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命令,说话人嫌听话人动作太过慢吞吞,耽误了正事,因而对听话人进行催促。
(三)在陈述句中“哇”字所表达的语气
“哇”可以用在陈述句句末,主要功能是建议某人做某事,说话者以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例如:
①你先走哇。(你先走吧。)
②等结果都下来了再说哇。(等结果全都出来了再说吧。)
③你有啥子就说哇。(你有什么就说吧。)
四、句末语气词“哒”
“哒”字作为一个句末语气词在大竹话中也较为常见,但是“哒”字通常还是被当作一个动态助词来看待。要区分“哒”在句子中到底是作为语气词还是动态助词,可以通过以下例子进行辨析。
①小明遭人骂哒(小明被人骂了)。
②喊他来一下哒。
例①中的“哒”,需要我们把它看作动态助词。黄廖版《现代汉语》提出:“动态指的是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情况,是处在哪一点或哪一段上。动态,不是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它可以表示事件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动态。”例①中的“哒”附于动词“骂”之后,它充当的是动态助词的角色,代表着已然完成了“骂”这个动作。
“哒”在例②中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句末语气词。我们能注意到,“喊他来一下哒”里面的“哒”代表整个句子的陈述语气,而不仅仅是动词“来”的变化。
(一)在陈述句中“哒”字所表达的语气
①我终于收完东西哒。
②我已经把饭弄好哒。
③我妈妈今天把我骂安逸哒。
在大竹话中,出现在陈述句中的“哒”主要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种动作或者情况已经完成了进行告知,通常不会包含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常见于普通的人际交流之中。例①表示“我终于把东西收完了”,“哒”就表示“收东西”这个状态已经完成了。这句话常出自将要出远门的人口中。例②表示“我做好饭了”,跟例①相同,“哒”向我们传达的是说话人已经完成了“弄”这个动作。例③所蕴含的则是“我今天犯错了,被我妈妈骂安逸了”,这里的“哒”就表示“我被妈妈骂”这件事已经结束了。
(二)在祈使句中“哒”字所表达的语气
①让他自己去哒。
②莫看电视了,赶快做作业哒。
③上课时间到了哒,不准再东张西望哒。
例①中的“哒”表示一种请求语气,请求让他自己去某个地方,其他人不要干涉。例②中的“哒”表示的是建议的语气,说话人建议听话人现在不要看电视,而是应该快点做作业。在例③中,两个“哒”都作语气词使用,第一个“哒”置于陈述句中,表示已经到了上课时间;而第二个“哒”则是放在祈使句中,用以表示说话人命令听话人,旨在要求听话人不要再东张西望。
(三)在疑问句中“哒”字所表达的语气
①哪个在那里大声说话哒?
②你爸爸说要带你去公园耍,你去不去哒?
③学校上个月就让我们准备好资料,你准备哒?
例①是特指问句,说话人询问是谁在那里大声说话,目的在于期望获得明确的回答,解决心中的疑问。例②是反复问句,表示说话人询问听话人有没有跟爸爸一起去公园玩耍。例③是是非问句,意在询问听话人是不是准备了学校所要求的资料。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在疑问句中,“哒”字的出现环境只能是特指问句、反复问句和是非问句,它不能存在于选择问句中。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观察到,在疑问句中,“哒”字所询问的通常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如果要询问正在进行的事情,比如“这么快就回来了哒”,那么这句话中的“哒”表达的疑问语气相对较弱。而选择问句大都表示对将来情况的询问,即使是对过去情况进行询问,如“你昨天是去爷爷家了还是去游乐场了”,“哒”字也不能用在句末,因为不符合大竹人说话的语言习惯。
(四)在感叹句中“哒”字所表达的语气
①你是不是有毛病哒!
②我说了我没得空哒!我不想去那里哒!
③好哒!
例①中的“哒”表明了说话人的一种愤怒情绪,对听话人极度不满,甚至可以表达一种谩骂的感叹语气。例②中的两个“哒”都是句末语气词,表示一种不开心,甚至有点不耐烦,不想再跟对方继续交谈下去的语气。例③现在在普通话中也可以见到,在网络中则更是常见,甚至在一些互联网聊天软件中人们还会使用“好哒”的表情包,用来表示自己的欢快、喜悦和赞同之情。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从四大句类的角度出发,对大竹话中“哒”字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进行了分析。综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哒”字无论是出现在哪种句类中,它都只能用于描述事件、动作和状态在过去已经完成,而不能用于表达现在或将来的情况。
五、结语
本文从句类的角度出发,分别探析大竹话中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语气词“哈”“噻”“哇”“哒”在不同句类中所表示的不同语气意义,从而对它们在大竹话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其中“哈”字和“哒”字在四种句类中都可以出现,“噻”字和“哇”字分别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中。大竹话中这几个语气词与普通话相比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对这些语气词进行分析有助于分辨它们出现的语境及表达的意义,这不仅能促进人们对大竹话的重视和保护,还能帮助大竹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从本文研究的大竹话,再放眼于整个中国的汉语方言,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方言种类繁多,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汉语方言研究是语言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汉代语言学家扬雄所著的最早的方言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再到21世纪我国众多语言工作者对全国各地的方言考察研究,方言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学术界从以往的只注重方言语音研究,到语音、词汇和语法并重;从只是对方言进行简单记录与描述,再到深入探究并对其进行纵横对比,还进一步推动了语言保护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能看到方言研究的光明前景。方言是反映一个地方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语言学界对方言都重视有加,也产生了很多成果。我们相信,在未来的语言研究中方言将会占有一个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王红羽.四川达州方言的“哈”字浅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21(04):103-106.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军香.宁武方言中的语气词“哩”“来”“哇”[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3):23-27.
[5]杜克华,陈振宇,陈振宁.成都话“哇字句”语用功能的形成[J].语言研究集刊,2016,(02):252-265+322-323.
[6]霍伟丽.呼和浩特方言语气词“哇”的考察[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0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