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网络热词“上巴” 谈“X巴” 的语义泛化

2024-09-26张宝兰

今古文创 2024年34期

【摘要】“下巴”一词一直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但随着网络热词“上巴”“心巴”等词的出现,“X巴”开始出现语义泛化,“X巴”的语义泛化经历了语义类推、语义隐喻、语义抽象三个阶段,还未经历语义含混的阶段,隐喻和转喻的语言机制参与其中,这些使得“X巴”在构词方面出现了更多的新选择,数量更多的名词甚至是形容词可以进入到“X巴”中,并且增加了新的语用功能,在语义泛化之后,“X巴”的构词能力增强,可以构成更多的新词,表达新的词汇意义;口语性增强,使得语言更加活泼生动;感情色彩更加丰富,可以适用于幽默的语境中。总之,语义泛化给“X巴”更强的生命力,也给语言的使用带来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X巴”;语义泛化;网络热词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4-012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4.036

在日常生活中,“下巴”一词一直作为基本词汇被广泛使用,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解释为“下颌的统称”[3]1412,也就是嘴巴的下方。在“下巴”一词广泛使用的基础上,随着一段采访视频的传播,网络上出现了“上巴”“心巴”等流行词汇,这些词汇是在“下巴”意义的基础上,以“X巴”作为词模形成的词,其形成过程中的语言机制较为复杂,经历了语义泛化的过程。

一、“X巴”的语义泛化过程

(一)“X巴”及“下巴”的原义

《说文》:“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4]985由此可知“巴”的本义为“蛇”。在《汉语大字典》中,“巴”的其中一个意义是“面颊”[4]985,举例为《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别叫他诌掉了下巴胳子罢!”又第六十七回:“那兴儿真个自己左右开弓,打了自己十几个嘴巴。”,构词为下巴和嘴巴,这两个词也是在现代汉语中“X巴”可以构成的词。

由“X巴”作为构词部分构成的“下巴”一词,原意为“下颌的统称”,是从古至今都被社会所承认并广泛使用的基本词汇,但是自从2022年初在抖音平台流行的一段采访开始,“上巴”一词就被群众接受并广泛在网络生活中使用,用来表示嘴巴的上方,即人中的部位。《汉语方言大词典》中也有“上巴”一词,属于西南官话的方言词,释义为:“上颌”[6]321,和流行词“上巴”的意义一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言词汇对流行语词汇的影响。西南官话和湘语中有“牙巴”一词,表示“牙齿”“下巴”“牙床”等意义[6]674,和流行词“牙巴”只表示“牙齿”的意义不一致。

“上巴”一词,在某电视台的新闻采访中首次出现。此后随着此段采访视频的传播,又出现了“后巴”“笑巴”“心巴”等用“X巴”作为构词部分构成的词汇,表示人体的各个部位,通过相关视频和评论的统计,此类词汇目前共有25个,并且还在不断地动态构词中,这些词汇在网络平台上迅速流行并被广泛使用,至今仍活跃于网络语言中,具体用例经过统计共有86条,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具体语料如下:上巴、左巴、右巴、中巴、后巴、东巴、西巴、里巴、心巴、笑巴、脑巴、脸巴、肩巴、头巴、膝巴、肚巴、眼巴、鼻巴、脚巴、额巴、牙巴、耳巴、腿巴、脊巴、喉巴。使用频率较高的代表性词汇如下:

(1)他一拳就打到了我的……嗯……下……嗯……上巴。

(2)笑得我,呃……这个……中巴裂开了。

(3)每次看这个视频都会惊到我的……呃……眼巴。

由此可知,在现代汉语中,“X巴”中的“巴”已经处于逐渐虚化为类词缀的过程中,语义上呈现出明显的虚化,由一开始特指面颊,如“下巴”“嘴巴”,到后来可以泛指身体的某一部位,如“心巴”“肩巴”,再到没有实际词汇意义的词缀,如“笑巴”,“X巴”正在由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根向虚化的词缀转化,但是意义还没有完全虚化。

(二)“X巴”语义泛化的阶段

张谊生(2000)指出:“泛化就是指实词语义的抽象化、一般化和扩大化,它是以实词的部分具体义素的脱离和词义的适用范围扩大为前提的。”[10]刘大为(1997)指出,语义泛化指的是在隐喻、类推等的作用下,词语的基本义保持着相对稳定,但是新的语义语用空间不断扩展,纳入了更多的义项,指称对象和范围有着动态的发展变化特征。语义泛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语义隐喻、语义抽象和语义含混。据 Geeraerts,“X巴”的变化过程前面还可以加一个语义类推,“X巴”从“下巴”到“上巴”“后巴”等词是属于语义类推阶段,再到“笑巴”“心巴”等词是属于语义隐喻阶段,最后再到充斥在各个领域,抽象为一种“X巴”的带有新的语义的词汇模式,属于语义抽象阶段,“流行语的流行进入最高潮阶段时就会出现语义含混的特征,这时它似乎总是处在人们言语中枢的兴奋中心上 ,一旦需要选词择语,首先从大脑词库中脱颖而出的往往就是它,正所谓‘时时挂在嘴边’。”[7]从“X巴”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它还没有发展到语义含混的阶段。

1.语义类推阶段

据 Geeraerts,类推的语义演变即是通过复制其他相关语言表达式的语义而产生新义。[23]“下巴”一词是根据“X巴”作为构词模式构成的词,而“上巴”“后巴”等词又是根据“下巴”的模式构成的词,由此可知,“上巴”“后巴”等词是通过语义类推产生的新词,和“下巴”同属于一个语义场中,都表示身体的某部分。如:

(1)导演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人,黑黑的脸,像所有的导演一样,下巴留着胡子,脸上很少有笑容,可能是要保持导演的威严吧。(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2)他一拳就打到了我的……嗯……下……嗯……上巴。(新闻采访)

(3)人体后背那条沟应该叫后巴。(网络评论)

例(1)中的“下巴”指“下颌的统称”,是“X巴”最初的用法,例(2)中的“上巴”指“嘴的上方,人中的部位”,是在“X巴”在“上巴”的基础上构成的第一个新词,例(3)中的“后巴”指“人体后背那条沟”,是继“上巴”之后以同样的构词模式构成的新词。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X巴”已经作为一种构词模式用来给人体部位命名,甚至后来还出现了“左巴”“右巴”等表示人的左脸和右脸的说法,这都是语义类推作用导致的。

2.语义隐喻阶段

语义隐喻阶段是语义泛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一个词或一类词的语义的泛化从这一阶段开始的。刘大为(1997)指出:“一个词语能否派生出更多的义位去指谓更多的对象,取决于原有义位以什么方式与广泛的新对象建立语义联系。从人的认知特点以及大量语言事实来看,最有效的方式是隐喻。”所以在词汇语义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是离不开隐喻的作用的。

隐喻着眼的是事物或对象的相似性,假设现在有对象a和对象b,如果两者具有某种方面上的相似性,那么人的认知是倾向于将其联想起来的,如果对象b现在用词Wb来表示,那么就会出现一种情况,人们通过某种联想使得对象a也用词Wb来表示。这就意味着词Wb具有了原来所不具有的义位,即它的义位发生了增加或者替换。“X巴”从“上巴”“嘴巴”发展到“心巴”“笑巴”等,就属于增加了新的义位。

“隐喻包含源域和目标域,源域相当于隐喻的本体,往往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感觉或事物,而目标域相当于隐喻的喻体,人们往往对此相对陌生、不太熟悉。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源域理解目标域。”[7]由“X巴”作为构词模式所组成的“下巴”“上巴”“后巴”等词都是表示人体的部位,可以理解为源域,是隐喻的本体,而后来所形成的“笑巴”“心巴”等词就是目标域,表示人们对于事物的某种态度和感情。如:

(1)一下子就戳到了我的笑巴;谁来拯救我的笑巴。(网络视频)

(2)怎么一下子就打到了我的心巴。(网络视频)

例(1)中的“笑巴”指的是在看到一些搞笑视频或搞笑的事情时,自己觉得很好笑,表示自己对其搞笑程度的赞同。例(2)中的“心巴”指的是心脏,也指心动的感觉,这一句式是流行的表白句式,意思就是对方太帅了或太美了,一下子就戳中了自己的心脏,使自己很心动。由此可以看出,“X巴”不仅可以为人体部位命名,而且已经可以通过隐喻来作为表达情感态度的词来使用。

3.语义抽象阶段

在语义抽象阶段,由于新词和旧词之间的隐喻关系被频繁使用,导致人们认知当中已经意识不到这种隐喻关系的存在,在使用的时候可能逐渐意识不到该词汇的来源,意识不到它是通过隐喻产生的,而是自然而然地不自觉地就在适当的场合使用了该词汇,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有意识的选择使用该词汇,使得该词汇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语义隐喻阶段是词的语义开始发生变化的阶段,而语义抽象阶段是这些语义发生了变化的词的普遍使用的阶段,两者在语义泛化的过程中是针对同一部分词但是作用在不同层面上的阶段。

比如一开始产生的“上巴”一词,以及随之产生的“左巴”“右巴”“中巴”等词,由于在产生时就带有某种戏谑的成分,使用起来可以为自己的语言增加幽默搞笑的氛围,所以人们在想要表达该意思,而又想让自己的语言幽默一点时,就会选择使用这些词汇,而不是选择使用最普遍的规范词汇。如:

(1)笑死我了笑得我脸喔……左巴右巴痛。

(2)差点笑得合不拢我的嘴……中巴。

又如“笑巴”“心巴”等词,在产生时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态度,并且还产生了固定的句式,比如“一下子就戳到了我的笑巴。”“一下子就打到了我的心巴上。”等句子,在使用起来既可以和原有句式一样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本意,又可以使语言更加的活泼生动,带有一定的幽默感,所以使用频率自然就越来越高。“语义抽象对词语流行的意义是巨大的,它削平了流行过程中各指谓对象的区别性特征所设置的语义障碍,使流行语的使用更加随心所欲、畅通无阻。”[7]

综上所述,“X巴”在经历了语义类推、语义隐喻、语义抽象三个阶段以后,其意义逐渐泛化,虽然还没有经历语义含混的阶段,但是“X巴”可以表示的内容从专指人体部位到情感态度,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适用的场合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现在已经在有意识地在一些合适的语境中使用它,在不断地动态构词和使用中,必然会经历语义含混阶段。

二、“X巴”语义泛化的机制

语义泛化的机制包括隐喻和转喻,隐喻是两个相似的事物之间的联想,而转喻是两个相关的事物之间的联想,二者是人们认知中常见的心理活动,在词义演变方面也经常起作用。从上文中可以看出,“X巴”的语义泛化也是借助了隐喻和转喻两种机制实现的。

(一)“X巴”的隐喻

“X巴”在语义泛化的语义隐喻阶段很显然就是通过隐喻机制实现的,隐喻着重的是事物的相似性,是用一个概念去表达另一个概念,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投射。“X巴”在初始阶段只能通过加入方位词来表示身体的某一部位,比如“上巴”表示嘴的上方,这里只能表示身体,即人的身体部位。但是“X巴”在语义隐喻阶段通过隐喻的机制,即加入“心”“笑”等词形成“心巴”“笑巴”,既可以表示身体上的某一部位,又可以通过组成固定句式来表示某种情感态度,从身体的源域投射到心理的目标域,意义从身体泛化到心理,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可以表达的意义也更加生动。

(二)“X巴”的转喻

转喻着重的是事物的相关性,“X巴”原来只能组成“下巴”“嘴巴”这两个词,分别表示下颌和嘴的统称。但是“上巴”“左巴”“右巴”等词的出现,分别表示人中、左脸和右脸的部位,使得“X巴”可以用来组成人体的多个部位,这就是通过转喻机制实现的,是部分到全体的演变。转喻使得“X巴”可以表示的人体部位扩大,并且可以用其自由造词,来表示更多的人体部位,这就是通过转喻的相关性实现的。

由此可以看出,“X巴”正是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机制实现了词义的改变,经历了语义泛化的过程。

三、“X巴”语义泛化的构词选择

通过对“X巴”语义泛化的过程和机制进行分析以后,可以清晰地看出“X巴”在语义泛化过程中的构词选择。首先可以根据语义将泛化后的“X巴”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人体部位,称为“X1巴”,共有8个,包括上巴、左巴、右巴、中巴、后巴、东巴、西巴、里巴,一类既可以表示人体部位,又可以表示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称为“X2巴”,共有17个,包括心巴、笑巴、脑巴、脊巴、脸巴、肩巴、头巴、膝巴、肚巴、眼巴、鼻巴、脚巴、额巴、牙巴、耳巴、腿巴、喉巴。

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X1巴”是由“下巴”经过类推和转喻得来的“下巴”“左巴”“右巴”等词,可以看出X1均为方位名词,用方位词来表示这一部位位于嘴巴的哪一个方向。“X2巴”是由“下巴”通过隐喻得来的“笑巴”“心巴”“肩巴”等词,可以看出不仅有名词,还多了形容词,名词主要是人类的身体部位和器官,形容词只有一个“笑”,推测是根据这类词不符合常规的用法,并且在产生时就带有一种滑稽的感情色彩,容易达到一种幽默的氛围,所以在提到该类词时,人们总是觉得很好笑,因此产生了“笑巴”一词来形容搞笑的感觉,后来使用范围越来越广。“X1巴”中的“巴”没有完全虚化,还有表示面颊的意思,“X2巴”中的“巴”完全虚化了,只是一个词缀。

由此看来,“X巴”的构词选择是由其原始词汇、表达意义、适用语境等因素决定的,其中“X1巴”中的“X1”主要是方位名词,“X2巴”中的“X2”主要是表示人体部位和器官的名词以及形容词“笑”。

四、“X巴”语义泛化后的语用功能

语言是不断变化着的,而语言的变化最终的目的就是服务于语用功能,语言变化的过程肯定是在不断增加新的语用功能,语义泛化也不例外。“X巴”在语义泛化的过程中也增加了许多新的语用功能,使其适用于更多的场合,帮助语言更好的表达,增加语言的活力和生命力。

(一)组合能力和构词能力增强

“X巴”在语义泛化之前,只能构成“下巴”“嘴巴”等少量的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而在语义泛化之后,构词能力明显增强,具有更强的能产性,不仅可以和方位名词组合构成表示身体部位的词,如“上巴”“左巴”“右巴”等,而且可以和更多的名词和形容词组合构成既可以表示人的身体部位,又可以表示情感态度的词,如“心巴”“笑巴”等,这都说明“X巴”在语义泛化之后,可以构成更多的词,活跃于更多的语言环境中。

(二)口语性增强

“X巴”在语义泛化之前的“下巴”“嘴巴”等词既可以用在书面语中,也可以用在口语中。但是“X巴”语义泛化之后所组成的“上巴”“心巴”等词,由于产生来源就是网络,在网络平台上流行,具有较强的口语性,刚产生时还不算是规范的汉语词汇,所以只能用在口语当中,并且总是适用于一种幽默的语境中,比原来所对应的“人中”“心脏”等词汇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更高,使用范围更广,所以可以说语义泛化后的“X巴”的口语性增强。

(三)感情色彩更加丰富

“X巴”开始时组成的“下巴”“嘴巴”等词,属于中性词,仅仅具有描述和陈述的功能,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但是后来所产生的“上巴”“左巴”“右巴”等词,不仅具有描述和陈述的功能,而且带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由于这些词在产生时就存在于一种幽默的语境中,所以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就带上了幽默的感情色彩。再到后来产生的“笑巴”“心巴”等词,存在于一种固定句式中,即“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笑巴。”“一下子就打到了我的心巴上。”这些固定句式在使用时也是多用于幽默的语境中,并且使得语言更加活泼生动。

总体看来,“X巴”在经过语义泛化之后,增加了很多语用功能,“X巴”的构词能力增强,可以构成更多的新词,表达新的词汇意义;口语性增强,使得语言更加活泼生动;感情色彩更加丰富,可以适用于幽默的语境中,能够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五、结语

在对“X巴”语义泛化的过程和机制进行探究以后,可以知道“X巴”是在隐喻和转喻机制的作用中,经历了语义类推、语义隐喻和语义抽象三个阶段完成了语义泛化的过程。在对“X巴”中的“X”进行分析以后,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X巴”在语义泛化过程中的构词选择,构成了新词,产生了新的词汇意义,并且能广泛运用于语言生活中,产生了新的语用功能。总之,语义泛化给“X巴”更强的生命力,也给语言的使用带来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冀骋.古代汉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8.

[2]鲍厚星,罗昕如.现代汉语[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412.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第8卷[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985.

[5](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6]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朱彦.从语义类推的新类型看其认知本质、动因及其他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1,25(04):507-521.

[8]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04):33-37.

[9]张怡春.流行词“吐槽”语义泛化解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06):101-108.

[10]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2000,(01):3-15+93.

[11]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01):3-15+61.

[12]李迅.模因文化与网络流行语[J].语文建设,2013,(05):68-69.

[13]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4):268-275+320.

[14]祝晓宏.流行词“违和”的语义泛化、复活与否定吸附[J].语言科学,2017,16(05):522-532.

[15]丁健纯.词模“×味”的语义泛化与构词选择[J].湘南学院学报,2022,43(01):78-81+87.

[16]朱志勇,韩东时,李瑾皓.认知隐喻视角下网络热词“躺平”的语义泛化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2,42(05):74-78.

[17]杨绪明,向博.“盘他”的来源、语义及流行诱因考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4):15-23+150.

[18]韩倩.“吃瓜群众”语义泛化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48-52.

[19]吴玲竹,何亮.网络新词“上头”“下头”的语义演变[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1(07):63-70.

[20]潘凰,颜红菊.网络词“姿势”的语义泛化[J].怀化学院学报,2020,39(03):97-101.

[21]李彦湄.现代汉语类词缀“鬼”探析[J].汉字文化,2022,(14):122-124.

[22]邢心艺.称谓语“老婆”语义泛化现象研究[J].汉字文化,2022,(16):118-120.

[23]Geeraerts,Dirk.Diachronic Prototype Semantics:A Contribution to Historical Lexicology[M].New York: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