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共生
2024-09-26伊思卓柳晓蓉王颖
【摘要】本文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唐诗俄语选译、译文赏析及研究》,举例说明俄译唐诗时产生误译、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差异等问题,论述“先达其境,方译其诗”以及“译诗需与格律韵律相称”等解决办法,探讨唐诗在中俄语言文化中的共生问题。
【关键词】共生;唐诗;俄译;差异;意境;韵律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4-008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4.026
一、俄译唐诗的选题背景
俄译唐诗以中国丰富的唐诗文化资源为选题内容,以文化共生、情感共鸣为方向,以丰厚的汉语、俄语语言知识为基础,是中俄文化互动交流的一座桥梁,是对文化创新建构的力量,是维护文化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的纽带。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俄罗斯汉学家从18世纪中叶起翻译或介绍了中国古代从《诗经》到《红楼梦》各时期的文学代表性作品,为向俄语读者传播中国古典文学和思想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古文尤其古诗晦涩难懂,译介时难免发生偏差或误译,如何使优美的唐诗在中俄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共生、使两国读者心中产生共鸣对译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战。青年学生是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尽管很多唐诗存在相对意义上的不可译性,我们仍然把唐诗俄译、译文赏析及研究作为项目选题,边学习、边鉴赏,希望与很多学者一样,通过实践把唐诗译成俄语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形式,让更多外国人欣赏唐诗之美,体会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魅力。
二、唐诗俄译所遇困难与解决之道
(一)误译和差异不可避免
唐诗俄译绝不是简单地把汉字转化为俄语,而是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与独特厚重的俄罗斯文明互相交流,进行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由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风俗习惯思想差异,文明与文明交流时产生误会不可避免,诗歌本身表达的含义和译者理解之间存在差异不可避免。
例如,我们在鉴赏俄译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诗歌题目有的俄译为Провожаю помощника начальника уезда Ду, уезжающего по назначению в Сычуань,有的译为Провожаю Ду, уезжающего в Шучжоу на должность шофу – помощника уезда,其中“蜀州”一译为“Сычуань”(四川),一译为“Шучжоу”(“蜀州”音译),但没有做注释说明“蜀州”是一个地名,隶属于当今四川省。其实,有着4300余年历史的蜀州是如今成都市辖内的一个县级市——崇州(古称“蜀州”),并不是当今所指的“四川”。其次,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俄语翻译中有的将“海内”翻译并解释为“между морями,одно из названий Китая”(大海之间,中国的一个地名),有的译为“У края ли неба”(无论在天涯海角),显然后面一句译文更符合诗的意思。最后,“儿女共沾巾”中“儿女”是指“青年男女”,而有的俄罗斯学者将诗中的“儿女”译成“дети”(孩子们),并注释дети:«сын + дочь»(儿子+女儿),有的译为“малые дети”(小孩子们),并没有准确理解“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译者对唐诗内容的理解和译文选词会影响诗歌真实涵义的表达。因此,俄译唐诗首先应该准确理解原文表达的意思。
在进行大创项目唐诗俄译实践工作时,同样遇到了“词不达意”的问题。例如:俄罗斯学者缺乏对中国古代城市专有名词的概念,经常将古代地名对应音译成中国现代城市的名称,难以把握同一座城市在古代和现代称名的变化、历史渊源及独特的文化意义。在杜甫《春夜喜雨》诗中“花重锦官城”一句,俄译版本直接将“锦官城”译为“Чэнду”(成都),失去了原诗的历史文化韵味。诚然,“锦官城”就是当今的“成都”。成都之所以古称“锦官城”,是因为在三国蜀汉时期成都的织锦手工业非常发达,织造出的蜀锦色调美丽、居名锦之首,驰誉全国,是蜀汉贸易的主要商品及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由此,朝廷专门设置锦官一职管理蜀锦生产,并在城西南筑锦官城,于是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经过查找资料和讨论,我们认为诗中“锦官城”可音译为“Тиньгуаньчэн”或译为“город казённых мастеров парчи”(锦师之城)或“Парчовый город”(织锦之城),然后注释其含义、来源,说明它是一个地名,即当今成都。类似的专有名词不仅是中国古代地名的代称,同时也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古代只有中国盛产丝绸锦缎,体现了中国独有的农耕文明和传统的手工业文化。当锦官城被翻译为“织锦之城”时可以使俄罗斯读者了解到成都在古代为何被称为“锦官城”,增加对中国独有历史文化魅力的认知和理解。
(二)先达其境,方译其诗
闻人先闻其声,译诗先达其境。那么,如何先达其境呢?境,可以粗略理解为境界、意境,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或者是文艺作品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等体现的艺术境界。能够感动读者、引发共鸣的艺术常常借助情景形象表达作者心境情感。当译者真正将自己带入千年前的唐代生活,才能更加真切、完善地将唐诗翻译好。
对原文一些不可翻译或没有对应翻译的地方,改变翻译用词,变成译文受众群体能理解的内容,不会影响读者阅读的流畅性。或许用可传达性的方式来表现更好,尽管这样做会损害一些原文的风貌。翻译是再创作,译文可能会在一些地方损害原文,也可能在另一些地方让原文更加出彩。当不同文明之间架上了一座由彼此民族文化铸造的桥梁时,交流互鉴便成了通行证,多彩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得到完善与发展。随着想象力的添加,理解渐入佳境。但是,要想真正通透地理解唐诗还需先达其境,理解唐诗作者所思所想。诗歌的精髓在于以“象”托“境”,用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用意境来蕴含思想主题。而意境本身是一个抽象概念,非表象的自然景物或者直观景象,透过这些表象及直观物象来表达一种情境及心境是意象内涵的升华。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才是诗人隐藏在诗中的真正情感,应十分重视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但鉴于自身俄语储备实在有限,我们尝试用俄语翻译唐诗时尽量使用学过的词汇并反复润色。例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首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俄译文:
Ранней весной подношу помощнику министра Чжану (два стихотворения,цикл 1)
Хань Юй
Первый дождик весны увлажнит всё сущее,
И травка рвётся из земли незаметно.
Ах, как же я люблю весну такую!
И город туманный и ивы окружают.
俄译文译为汉语是“春天的第一场小雨润湿着万物,小草悄悄地从泥土中生长。啊,我多么喜欢这样的春天!城市到处都烟波渺渺、杨柳依依。”
(三)译诗需与格律韵律相称
盛唐绝句发达,律诗多变。唐朝诗人对语言的使用熟练有度,常常会用叠词、四字成语、习语、修辞等来增强诗词音律的和谐以及内容的深度。汉语诗词中叠词的使用能够达到乐感和谐、朗朗上口的艺术效果。而俄文中的叠词大多为了起强调重点、突出语感的作用,使用频率较汉语不高,如果仅从词汇对等的角度来翻译这些叠词,则有很大难度。如翻译孟郊《游子吟》遇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话时,不仅要做到对诗句意思的正确翻译,还需关注“密密缝”和“迟迟归”格律韵律相一致。为了达到体现意境和韵律的目的,经过仔细推敲,我们使用俄语副动词“беспокоясь”体现母亲缝衣服时担忧的状态,将句子翻译成“беспокоясь о сынке,иголка бежит из стежки до стежки,ведь может быть сынок задержаться в пути.”(一边一针一针细细缝,一边担心儿子迟迟不归),借助介词译法“из стежки до стежки”更加形象地表现慈母为儿子赶制出门衣着的动作,以期将慈母缝衣服的动作细节和心理状态自然流露。
唐格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和章法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甚至可以使读者体会诗人情绪的递进。但由于译成俄语的限制,这些对仗、平仄很难继续保留,导致诗歌的美感流失。如何在俄语译文中继续保留这些美感也是我们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点。例如唐代“斜”字读作“sia”(读音相当于xia),因此杜牧所写《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诗句中“斜”和“家”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唐诗是否押韵时,还应考虑到汉字发音的古今变化因素,不能完全依据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关于唐诗俄译格律韵律问题,可以参考一些译者的翻译方法。例如俄侨诗人夏云清1970年在中国古典诗歌译集《团扇歌》中刊出白居易的《琵琶行》译文。
原文: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夏云清译文[1]:
Вода в ручье холодная, и струны застывают.
И в паузе безмолвствует застывшая струна.
Тоска и к жизни ненависть так тяжелы бывают.
Что нам понятней музыки вещает тишнаю.
Две жертвы одинокие печальных приключений.
Мы на мгновеные встретились - зачем и почему?
Уж год живу изгнанником я в жалком Циньянчэне.
Большой от одиночества ненужный никому.
夏云清在进行翻译时是将唐诗原文与俄语译文一行对一行式地呈现出来。他认为:“简短正是中国诗歌的特殊之处,中国诗歌也因此拥有无尽的魅力。如果把四行译成八行,诗歌的魅力将消失殆尽。”译文采用抑扬格律,把七言诗平均译成14个音节,将“冰泉冷涩弦凝绝”翻译为“Вода в ручье холодная, и струны застывают”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该俄语译文直译为中文是“溪流中的水寒冷且琴弦凝结”,但这句话的解释应为“好似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所以凝结的不只是琴弦,还有通过琴弦发出的琵琶声。俄语中“холодная”这个词是“寒冷的”,并无“涩”之意。现代汉语中,“涩”是“不光滑之感”,有“涩”字说明泉水流动不畅,诗文中泉水正是因为“寒冷和流通不畅”才开始凝结。夏云清翻译时进行了一定留白,给读者提供发挥想象力的阅读空间,同时兼顾了唐诗韵律。如果按照现代文逐字逐句翻译唐诗,那么《琵琶行》的俄译文很难与原诗贴合韵律。可见,俄译唐诗时,在正确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译者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有取舍的翻译,同时注意要尽量保留唐诗韵律。因此,俄译唐诗遇到的格律韵律问题并非无解决之道,而是亟待我们去发现探索,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之更加完善。
三、结语
翻译常常被比作“戴着镣铐跳舞”。俄译唐诗,着实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译前、译中、译后均是如此。首先便是千方百计地理解原文,通读、细读、精读,查字典、查网络,一个不能少、一步不能丢。然而,即使按部就班地如上所述去做,也不能代表译者能够完全理解原文,还需要进一步打磨与润色译文。正如严复所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其次,译文需要多次修改。人们常说,好的译文是改出来的,这种修改不仅包括对原文理解是否正确全面,还包括对原文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文化心理乃至内容(由于唐诗创作年代久远,一些内容与今日有所不同)等方面的调整与删减。
一代代学者的唐诗俄译实践推动了中俄文明对话、加深了中俄文化互鉴与融合。唐诗所散发出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将继续沿着中俄友谊之路走向世界。
对于项目组成员而言,选译唐诗、欣赏研究唐诗俄语译文是学习、理解和提升所学汉俄语知识的过程,是尝试对优秀唐诗文化在汉语和俄语文化语境下如何和谐共生的探讨。希望通过实施此项目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唐诗文化、唐诗俄译的历程、唐诗的俄语译文、翻译唐诗的专家学者及其翻译方法,在今后的生活中做爱学习、擅钻研的有心人,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淑娟.中国古典诗歌俄传史论[D].南开大学,2013:130-131.
[2](俄)谢尔盖·托罗普采夫.唐诗读本——汉俄对照中国诗歌系列[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166-170.
[3]朱自清等.西南联大文学课[M].北京:天地出版社,2021:119.
[4]宋修见.中国文化的生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5-7.
[5]高方.中国文学译介与中外文学交流——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19-64.
[6]李春蓉.互鉴与融合:唐诗的传播与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2023-4-25(A07).
作者简介:
伊思卓,女,满族,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2021级学生。
柳晓蓉,女,汉族,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2021级学生。
王颖,通讯作者,女,汉族,博士,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与文化、俄罗斯西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