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语法视角下电影海报的多模态研究

2024-09-26夏千葳

今古文创 2024年34期

【摘要】随着科技与新媒体的发展,电影艺术已步入彩色有声时代,色彩、声音和文字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电影海报作为推广电影的关键元素,能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传达电影信息与视觉体验,其多模态特性使其成为推广电影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对《死亡诗社》电影海报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旨在探索不同模态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意义建构机制。通过这一研究,不仅实践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也为揭示电影深层内涵、提供观众新视角及电影贡献参考依据,既展现了实践中的实用性,也体现了理论上的深厚价值。

【关键词】元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觉语法;电影海报;《死亡诗社》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4-007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4.023

随着科学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艺术已经从昔日的黑白默片时代迈向了丰富多彩的彩色有声时代。除图像之外,色彩、声音和文字在今天的电影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影海报是设计者为了吸引观众所设计出来的一种具有多重意义的图像。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图像能快速地吸引观众的眼球以及引起观众的注意,而电影海报作为图像的一种,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公众传达最有价值的信息和丰富的视觉体验。电影海报不仅是电影自身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还是推广和宣传电影以及提升票房的有效手段。它巧妙地融合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表达形式,构成了典型的多模态语篇。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电影内容,分析探讨电影海报显得尤为必要,这样方能揭示其多模态话语背后的深层内涵。

根据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本文试图研究《死亡诗社》的电影海报,从文字、图像等多种模态分析其相互关联的具体关系,并且深入剖析多模态语篇是如何在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海报的深层研究,不仅是对多模态话语语篇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实践,也为揭示电影本身想带给观众的深层内涵,从而提供给观众不同的视角,也为电影领域的海报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一、理论基础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

Kress将模态定义为:“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创造意义的符号资源”,认为“任何模态都是完整的表意系统。”[1]张德禄指出,多模态话语是将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体验相结合,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方式和符号资源来进行沟通的一种交际行为。[4]话语的意义是由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相互关联与补充,共同实现了意义的建构过程。所以在进行话语分析时,不仅要剖析语言层面的元素,更要考察并深入分析非语言维度的层面。多模态话语分析则致力于将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置于同一研究框架内进行深入剖析,其核心在于将图片、声音以及手势等非语言符号视为与语言同等重要的符号资源。这些模态能够有效激活参与者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实现各种模态之间的互补与协同,共同塑造和丰富语篇的完整意义。在国内的多模态研究领域,李战子首次详细探讨了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并研究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实际运用。[6]近年来,国内对于多模态相关应用的研究和实践在平面图文和影视作品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这些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图像的内容创作和设计等领域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此外,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模态信息,可以创造出更加生动、逼真的图像作品,满足观众对于视觉艺术的不断追求。如刘曼以中国权威媒体《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海报为研究对象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详细剖析了新媒体在疫情防控宣传中所运用的多模态隐喻种类,并进一步阐释了这些话语表达如何协作塑造国家形象。[7]张慧娜通过深入剖析“三农”短视频以视觉语法理论分析多模态话语特征,展现了“三农”短视频所传递的乡村现实图景。[8]

(二)视觉语法理论

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深受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影响。Halliday认为,语言是一个集成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元功能的系统体系。[2]在此基础上,Kress和Van Leeuwen通过图像、布局构图和色彩等视觉元素,对多模态话语中的语言和视觉交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3]该理论主要包括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分别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相互对应,从而为理解多模态话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框架。

1.再现意义

再现意义主要揭示的是图像中各个元素及其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可以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个方面。叙事再现侧重于展现动作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时空上的布局,呈现出一种相对动态的特征;而概念再现则聚焦于体现参与者角色的普遍特质,呈现出一种相对静态和稳定的属性。在叙事再现中,当图像中的元素之间形成明显的对角线关系时,被称为矢量。当这些矢量将不同的参与者连接在一起时,便意味着图像中的人物之间发生了某种动作或互动过程。在图像分析中,矢量元素是衡量叙事再现与概念再现的重要依据。矢量元素更多地出现在叙事再现中,而概念再现则较少涉及矢量元素的使用。叙事再现中有明显的动作者,如动作过程中的执行者以及反应过程中的感知者。动作过程具体描绘了施事者的行为,发出矢量的参与者即为动作者,而矢量则指向目标对象;反应过程则通过参与者的目光来表达,其中参与者角色分别扮演反应者和现象的角色。此外,在一些漫画绘本中,叙事再现进一步细分为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这两种过程分别通过对话泡和思维泡来呈现,其中的内容并没有被直接展现,而是通过对话泡中的言语者或思维泡中的感知者来间接体现。

2.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与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相呼应,涉及图像如何塑造观众与图像内容及其构成元素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图像通过构建这种关系来达到和观众进行互动的目的。互动意义包含接触、社会距离、态度三大关键概念。在接触中,从索取类信息和提供类信息两个方面而言,索取类指图像中的元素与观众有直接的眼神接触,从而建立起互动关系;而提供类图像则与观众无直接的眼神交流,只是提供给观众该有的信息。社会距离简单来说指的是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关系,比如在影视镜头中,特写镜头提示了与观众之间密切的个人关系,而长镜头则提示了相对疏远的非个人关系。[9]态度取决于图像的视角,分为正面视角和倾斜视角。正面视角象征着融入与参与,而倾斜视角则传达出疏离之感。从权势的角度来看,视角还可以细分为俯视、水平和仰视。俯视视角暗示观看者处于更高的权势地位,水平视角则表达图像与观看者之间的平等关系,而仰视视角则提示图像所展现的内容具有更高的权势。

3.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与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相对应,它聚焦于图像的整体布局。这种意义通过信息值、凸显和取景这三个维度得以充分展现。在图像中,元素的位置决定了其信息值,上方元素常表达理想化的重要信息,下方元素则反映实际和具体细节。左侧元素代表已知信息,而右侧则是新信息的展示。中心位置通常突出核心信息,边缘部分则提供辅助或具体信息。凸显则是通过大小、位置、角度、色彩对比等方式强调特定元素,吸引观众注意力。取景则通过线条的运用,连接或切断图像元素,定义符号的边界。这些手法共同构建了图像的构图意义。

二、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死亡诗社》是一部讲述反抗传统教育、成长与自由精神的校园生活电影。故事发生在一所传统的男子高中,新来的英语老师基廷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引领一群原本沉闷、缺乏热情的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以及挖掘内心深处的激情与潜力。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感受自然与诗歌的魅力;他鼓励学生追求自由,勇敢表达自我。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努力追求真正的自我,并且反抗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然而,这一切也带来了不少冲突和矛盾,最终导致了一些悲剧的发生。电影对传统教育方式提出了质疑,也触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教学体制的思考以及追求自己人生自由的勇气。针对此电影官方海报展开的讨论众多,本文特别选取了其中一幅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电影主题的官方宣传海报,将其作为分析语料进行深入探讨。

(一)再现意义

仔细观察以上这幅海报,图像人物众多,且所有人的目光分别看向不同的方向,构成了矢量,因此这属于叙事再现。电影的人物分别位于图像的下方并且占据整体的大多比例,这说明电影主题是围绕这群活力满满的学生所展开的。海报中的矢量是由师生们的目光所构成的,因此属于叙事再现中的反应过程。而图像中所包含的矢量却不完全相同,身着红衣服的学生们相互发生了动作过程,他们簇拥着将基廷老师举起来往前跑,发生此动作过程的同时,他们大笑着、欢呼着,目光是向前或者是相互进行交流的;而身穿白色衬衫的基廷老师大笑开怀的同时目光注视着他的学生。图中人物之间的眼神交流构成了矢量,他们都将其目光都投向画面内外,这些人物都是这一反应过程中的反应者。这幅海报体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有趣的互动,传递了老师与学生之间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互动意义

在接触层面上,图像可分为提供类图像和索取类图像。海报将观看者和图像中的场景相连,向观看者传递信息,是提供类图像。虽然主人公基廷老师在海报中直面观众,由于这是一个远景镜头,他与观众之间并未形成直接的视线交汇,这种设置给予观看者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然而,这种镜头的设计恰恰展现了人物沉浸在快乐之中的状态,仿佛他正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那份纯粹的喜悦,使人忍不住想要尊重这份快乐,不忍打扰。总体而言,这张海报以温馨有爱的师生形象为核心,通过画面中人物的活力四溢和生机勃勃,成功地将这份幸福与爱的氛围传递给观众,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爱与幸福的校园师生生活画卷。在社会距离层面,此张海报通过远景展现了人物的全貌,深刻揭示出其中的社会关系。其受众群体广泛,而非局限于个体,旨在通过展现这些社会关系,向大众传递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和能量。在态度表达上,海报巧妙地运用了正面和水平视角,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地体验他们的情感,从而自然融入基廷老师与学生之间自信友爱的氛围中。水平视角更是凸显了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平等关系,增强了海报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同时也对应了电影的主旨:不同于学校传统禁锢的氛围,基廷老师努力和学生一起创建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死亡诗社》这幅海报的色彩主要以红色、黄色等高饱和度颜色为主要色彩基调,与图中人物的神态与情感一起传递出温馨活力的校园气氛。

(三)构图意义

海报采用了上下的位置分布,呈现出一种清晰且有序的视觉效果。位于图像整体布局上方的是基廷老师,突出了他作为主角的地位,属于重点信息;而位于图像下方的是电影的主要人物学生们,他们身后的背景是明亮的暖色调,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温馨与爱意。图像上方除了作为主角的基廷老师以外,还有文字模态——电影的主题(He was their inspirition.He made their lives extrodinary.)以及电影的名称(Dead Poets Society)言简意赅地捕捉了影片的核心故事,展现了其精髓所在,表达了电影的主要内容,与图像双重补充,共同构建意义,体现了电影深刻的主题。

该海报中,基廷老师身穿白色衬衫与学生的红色制服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使得观众一眼就能被基廷老师所吸引。这样的方式即是凸显方式,把主角人物放在海报中的重点突出位置,能让观看者知晓和了解电影的主要人物。在文字部分,电影名称用红色进行标记,与黄色背景产生鲜明对比,足够抢眼,带给观众深深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图像中的各个要素可以是连接的,也可以是不连接的,通过分割线可以把他们进行分离。在海报中,上方有一条很明显的分割线,把基廷老师同学生们分割而来。该取景的设计与电影内容相呼应,基廷老师的新奇教育思想刚开始在学生们看来,属于离经叛道和他们不能理解的举动,比如讲诗歌课让他们撕书、把语文课搬到室外和他们一起打棒球等等。但后来的一节节有趣又生动的诗歌课,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兴趣,甚至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好。所以这条分割线是最开始基廷老师与学生们在思想上的鸿沟,基廷老师位于分割线上方也意味着他自由开放的灵魂以及解放学生思想和改变课堂学校氛围的决心。这说明海报设计者意在通过图像与电影内容相呼应,两者都更好地为电影主题服务,多模态语篇的衔接与完整性得以有效地实现。

三、结语

从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角度出发,对《死亡诗社》电影宣传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深入探讨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等三个维度的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在此则海报中共同构筑了电影主题的视觉呈现。电影《死亡诗社》展现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基廷老师鼓励学生追求自由、探索自我,并挑战传统教育的束缚。这种教育理念通过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互动和对话得以体现,更加通过电影的海报设计突出了团队合作、责任担当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此外,本文通过电影海报的详细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视觉语法理论在解析电影海报等图像与文本结合的语料时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为了更有效地推广电影,电影海报设计者应当充分施展各种模态的潜力,并细心考虑模态间的内在关联与意义构建,从而创作出独具魅力的电影海报。这样的海报不仅能够更精准地呈现电影的主题,传达其深刻的主旨,还能够有效地传达电影的价值观,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Kress,G.Multimodality: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0.

[2]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Edward Arnold,1978.

[3]KRESS G,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2006.

[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01):24-30.

[5]尹铂淳.微视频多模态话语叙事的认知文化研究——以《路》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23,(06):29-35.

[6]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05):1-8+80.

[7]刘曼.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疫情防控海报为例[J].外语研究,2022,39(04):23-28.

[8]张慧娜.“三农”短视频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抖音“新农人计划”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23,(01): 70-74.

[9]辛志英.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8,(05):208-211.

[10]史兴松,徐文娟.近十五年SSCI期刊网络多模态话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03):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