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探析
2024-09-26杨朝择
【摘要】儒家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孝道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理念,而且对后世的文化、教育、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总结了《论语》中有关孝道的内容,并对孝道思想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孝道思想具有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调节社会矛盾、保障国家稳定发展的价值,对当今社会营造养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论语》;孝道思想;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4-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4.018
孝道作为儒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观念的基础上,把家庭内部伦理上的孝观念上升到了有关孝心,孝行的一种个人道德修养,他强调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孝道是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同时,孝道也体现了儒家文化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即通过孝顺父母来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和道德情感,进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意义。大多数学者认为孝道思想具有积极的作用,孝道应当贯穿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始终,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然而,也有学者对孝道思想在国家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传统孝道的价值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应当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道德建设路径。因此,进一步认识《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并将之与现代社会的道德需要相结合,对形成爱老、敬老的家规与家风,构建和谐社会氛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论语》中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孝”的系统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经典,记录了孔子以及孔子弟子们对“孝”的理解和倡导,奠定了中国孝道文化的基础。所以本节主要以《论语》为核心去探究孔子的孝道思想,在《论语》中,孝道被视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个人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尊敬父母是孝道的基本要求。曾子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①(《礼记·祭义》)孝的最初内涵是赡养父母,即保证父母衣食无忧,但这只是孝道的最低层次,孔子要求子女对父母的孝必须要从“养”物质层面上升到“敬”精神层面,“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②(《为政》)这句话表明,孝的本质在于敬,如果只是赡养,内心不尊敬,养父母与养犬马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在对父母充满敬爱之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孝。
尊敬父母首先强调是对待父母要“事之以礼” ③(《为政》),即要以礼对待、侍奉父母。礼被视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认为孝必须受礼的规制,依礼而行才是孝。父母在世时,子女要有原则、有态度地按照礼法来照顾父母的生活。所以子女在面对父母时表情要温柔,态度要恭敬,做到“在家无怨” ④(《颜渊》)以及“事父母能竭其力” ⑤(《学而》),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依礼为父母举行丧祭。按照礼制准备他们的后事,“丧事不敢不勉” ⑥(《子罕》)。子女要勤勉对待父母的丧事,在居丧期间要“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⑦(《阳货》),内心要真诚哀痛,如果一味追求隆重铺张,却“临丧不哀” ⑧(《八佾》),这是不符合礼,不依于仁的事,这便是孔子说的“丧,与其易也,宁戚” ⑨(《八佾》)。但同时儒家又主张“丧致乎哀而止” ⑩(《子张》),不可一直沉溺于悲伤当中。孔子除了注重对丧礼上的情感和行为规范,还注重“追孝”,也就是“三年之丧”的守丧制度,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⑪(《阳货》)。孩子生下来要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孔子主张用三年的时间来缅怀父母的恩情,这是仁爱之心的体现。孔子认为禹是孝的典范之一。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⑫(《泰伯》)。他能慎重地给亡者送终,能按照礼虔诚的为先人祭祀,心存诚敬。如果百姓都能够真诚地对祭礼,这样经过世代相传这样民之德就会归向敦厚,社会自然就会和谐。
其次是要照顾好自己,让父母心安。孝敬一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⑬(《孝经·开宗明义》),不自我伤害,也不要让别人伤害自己。子女出门在外尽量不要生病,如果孩子不能平安健康,父母便会时时牵挂,这便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⑭(《为政》),子女更不要让父母担心除疾病以外的事,在外要重视自己的身份和声誉,不能做违法乱纪之事,子女应该通过为仁为善来获得好的名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⑮(《里仁》)在生活与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父母争光,让父母从内心感到自豪。随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子女与父母相伴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所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⑯(《里仁》)。做子女的要时常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及时行孝,尽量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⑰(《里仁》),把父母的生活照顾好,让父母知道所做的事业与所处的方向,要常与父母联系,让父母心安。
第三,尊敬父母还要识别和继承父母的志向,发扬他们事业,这是传承之责。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⑱(《学而》)父母之恩大于天,依照礼制,父亲死后,孩子需要为父亲守孝三年,在这三年里能继承父志,坚守家庭和家族生存经验的结晶,在守丧期间能继承并发展这些主张和做法,不对以往的制度、规则等等进行批判和改革,是对父亲的尊重。孝道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子女在父母去世后应该坚守父母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孝道精神的人才,以保持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朱熹在《朱子语类》补充道:“若大段悖理处,又自当改,此特言其常耳。”所以父亲的政策有小错但不影响大局的时候,三年内也应该坚持“故旧无大故则不弃”的原则,但当父亲的政策有严重不合理的地方时,就应该做出改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维护父亲的名誉,不至于使父亲陷入不义的状况。最后,“无违” ⑲(《为政》)也是孝道的一部分。“无违”不是对父母的事事盲从,而是在尊重的前提下,不要违背礼,根据正确的原则和价值观来行事。如父母有不善之心,有不善之行,子女不能盲目听从,应当以礼“几谏” ⑳(《里仁》),“礼”是尊重,面对长辈的错误,应该用委婉的方式,温和的态度把自己的建议说出来,如果父母不听从建议,更是要心存恭敬,看准机会再进行劝诫。明知是不善之行反而听从,是陷父母于不义的不孝行为。但是孔子绝不支持用法律来消灭亲情与人伦,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㉑(《子路》),父子相隐并不是为了包庇犯罪,情感是儒家道德的起点,告父攘羊的后果必定是父亲身败名裂,父子之间产生嫌隙,家庭形象因之受损,并且如果社会鼓励人们为了名誉或利益出卖告发自己的亲人,社会必将动乱。为了维护天伦之情,孔子主张为父母隐过,但并不是对父母的错误置若罔闻,面对父母之过,子女更应该本于至情承担“几谏”的责任,对父母之过进行劝诫,这样小错也就不会酿成大错,父母也会回归于大义。
二、孝道思想的作用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㉒而“孝”为德之本,只有坚守孝道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实现“修身”“齐家”“治国”的目标。
(一)孝道是修身成“仁”的立足点
儒家中用大量的笔墨来阐述修身,并确立君子这一理想人格,明确了“修己以安人”的方向与目标。“修己”主要是通过两方面的培养:一是“文”,即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运用。二是“质”,也就是对优秀品德的培养。这就是《论语·雍也》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㉓(《雍也》)。修身之道就是做人之道,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 ㉔(《学而》)《孝经》也提出“夫孝,德之本也” ㉕(《孝经·开宗明义》)。“修身”就是要不断完善人格,第一步便是要培养仁爱之心,孝道表现在家庭里是心怀敬爱,在家敬养父母,友爱兄弟,能够用礼节对待亲人,然后通过培养孝心、实践孝行启发人性善的一面,化小爱为大爱,所以在外能够敬畏生命,尊敬师长,关怀他人,在工作上爱岗敬业,不会作乱犯上,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能够报效国家。这样的人反映在行为上便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以他人为先,能够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精神,逐步培养出美好的德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的价值,以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境界。所以孔子认为没有任何罪行比不孝更严重,不孝之人不会怀有仁德之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不会友爱、真诚,更不可能会真正地热爱和忠于自己的国家,所以孔子说“此大乱之道也”。
(二)孝道是社会矛盾的调节机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把家庭和国家紧密的联系起来,《论语》中提出在家实行孝道,尊敬父母,友爱兄弟朋友也是参加政治的一种方式。想要拥有和谐的家庭,就必须要坚守孝道,这种孝道表现于家庭伦理中,敬爱长辈、友爱兄弟,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维护家庭风气,维护家庭秩序,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谦虚、礼让、宽容等品质,以减少矛盾和冲突,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系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孝道还强调对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传承家族优良传统的使命感,以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孝道为社会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矛盾调节机制,它主张在其位,要行其事,父母要养育孩子,孩子要孝顺父母,夫妻之间相敬相爱,领导者更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引导人民践行孝道,使人区别于禽兽,促使百姓向友善、懂礼、守法、爱国的方向迈进,凝聚民族共识,传承真善美,推动民德归厚,助推社会风气向善,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三)孝道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
南怀瑾先生说过,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伦常文化的基础上。孔子的孝道思想由家庭伦理上升到政治伦理,它是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㉖(《孝经·广扬名》)君子尽孝,能将对父母的孝心,转移作奉事君王的忠心;对兄长的友悌,转移作侍奉长者的恭敬之心;能够把理家的经验移于做官,把血缘伦理与政治伦理贯通起来,形成了“移孝作忠”,并且忠孝是一种双向制约的过程,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并不是一方的盲目听从。儒家认为可以通过对家庭孝行的培养,扩充“忠、义、信”等道德品质,以维护国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规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秩序,所以《孝经》说“教民亲爱,莫善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㉗。通过孝道教育培养百姓遵守伦理道德,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言行把孝的思想内化给子女及其他年幼者,为他们提供合理的伦理让他们倾向于合理的道德认知与情感观念,从而对他人与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反馈,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进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在法律上维护五伦之情,规范社会内部的长幼顺序,通过敬人之父母、兄弟、君主,可以引导人们修养自身仁德,传承真善美,推动民德归厚,助推社会风气向善。
三、《论语》中孝道思想的时代意义
孝道思想塑造着独特的中国文化,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道德观念,甚至是风俗习惯上,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气质。
首先,孔子的孝道思想主张让老年人获得幸福感,安全感。幸福与安全强调的是尊重、关爱,即父母能从子女们的言语上、行为上、精神上感受到爱意和尊敬。借鉴孔子孝道思想的智慧,引导年轻一代尊重长辈、关心长辈,促进长辈与年轻一代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减少矛盾与冲突,增强人们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家庭中老人养老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有助于维护社会上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其次,孔子的孝道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即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孝心和孝行的培养,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泛爱众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衍生出诸多符合道德礼仪的行为,并以此来修身和正心,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国民也能够不断向“仁”“义”“忠”“信”“礼”的方向迈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最后,孝道思想能够保障国家稳定发展。孝道思想倡导遵守家庭和社会的伦理道德,主张规范社会内部的秩序,即每个人都能够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且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切以集体利益为主,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公民。在新时代,推动孝道思想的普及和弘扬,在凝聚人心,保持民族团结和睦,维持着社会的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徐复观先生曾说:“以儒家为正统的中国文化,其最高的理念是仁,而最有社会实践意义的却是孝。”“孝道”是家庭和睦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以仁爱道德为核心,注重人伦关系的孝道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在新时代,作为公民应该自觉遵守孝道,深入挖掘孝道思想的内涵和价值,并发挥孝道思想中的积极作用。学校也应该将孝道理念融入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的实际意义。
注释:
①胡平生、陈美兰:《礼记·孝经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71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⑭⑮⑯⑰⑱⑲⑳㉑㉒㉓㉔: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5页,第55页,第134页,第49页,第113页,第182页,第69页,第62页,第192页,第182页,第224页,第55页,第73页,第74页,第73页,第51页,第55页,第72页,第147页,第3页,第89页,第48页。
⑬㉕㉖㉗胡平生:《孝经译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页,第1页,第31页,第19页。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胡平生,陈美兰.礼记·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6]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
[7]吕红平.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