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仲则研究综述

2024-09-26张嘉欣

今古文创 2024年34期

【摘要】清乾隆朝诗人黄景仁,字仲则,是当时公认的天才诗人,被清朝学者包世臣誉为“乾隆六十年诗人第一”。黄仲则在生前便凭借非凡的诗才、狷介的性格、困蹇的命运赢得当时人的广泛关注。三十五岁英年早逝后,翁方纲、毕沅、王昶先后将其诗作刊刻付梓,洪亮吉、王昶等撰写的行状,毛庆善与季锡畴合编的《黄仲则先生年谱》,还有当时流行的诗话著作和记录其人其事的笔记小说,是最早的关于黄仲则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乾嘉以后,关于黄仲则的研究历经了好几次高潮,直到1983年严迪昌先生的《论黄仲则》一文横空出世,成为黄仲则研究史的重要转折点。20世纪以后,对黄仲则的研究渐趋深入,尤其是在对其词作《竹眠集》的关注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本文从黄仲则生平及著作研究、诗歌研究、词集研究、黄仲则与郁达夫影响研究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归纳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黄仲则研究的深入提供一定参照。

【关键词】黄仲则;《两当轩集》;《竹眠词》;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4-003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4.010

一、黄仲则生平及著作研究

从现存资料来看,关于黄仲则的生平资料主要集中在其逝世后的诗词集、行状、墓志铭以及前人作小传等,如黄仲则挚友洪亮吉所著《国子监生武英殿书签官候选县丞黄君行状》是最重要的史料,详细记载了黄仲则生平主要事迹,《清史稿》和《清史列传》皆摘录于此,毛庆善、季锡畴《黄仲则先生年谱》也是据洪文增补篇幅而成。此后近人黄逸之《黄仲则年谱》又依毛、季二人所编增订而成,详细记载了其生平及诗歌创作情况,同时还记录了其诗集刊刻情况,对于诗集版本研究大有益处。

“五四”以后,郁达夫出版以黄仲则为主角的小说《采石矶》,同时又在金民天编选的《黄仲则诗词》一书的前言中写有《关于黄仲则》一文,他这样评价黄仲则道:“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1]自郁达夫以后,便掀起了一次黄仲则研究的高潮。章依萍的《清代诗人黄仲则评传》是最早的一部研究黄仲则的专著,观点新颖,将黄仲则的诗定位为“诗人之诗”,进一步肯定了其诗歌创作成就。其后又有丁蕴琴、伍合接续出版了《黄仲则评传》,二者皆提到了黄诗版本流传情况,但皆未有章文详尽。

1983年是黄仲则逝世两百周年,是关于黄仲则研究的又一高潮,李国章校点的《两当轩集》出版,此后涌现了一大批可观的研究成果。1986年黄仲则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黄仲则研究资料》出版,全书分为四辑,从第一辑生平资料考、第二辑诗词创作考、第三辑诗词评论考再到遗迹墓迹考,考证翔实、论证有力,为黄仲则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今人许隽超著有《黄仲则年谱考略》,对黄仲则的家族谱系做了详细考论,并严谨全面地梳理了黄仲则的生平及诗歌创作情况,且较之前的年谱有众多修正和增补,为今人研究黄仲则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但可惜因文献有限,未对黄仲则在京八年的生活做出详细考证,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空间。

黄仲则以《两当轩集》流传于后世,共二十二卷,是今人研究黄仲则诗词的重要底本。关于黄仲则的版本研究,最早见于伍合《黄景仁评传》的第三小章,但也只是简略地提及了《两当轩集》的诗集版本流传情况。其次是李国章在其《两当轩集》的前言中有所论述,其后又专门写作了《两当轩集版本源流简述》一文,详尽地考证了版本流传始末,且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如“‘两当’为何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据李国章考证,《两当轩集》最早是被分别选录在毕沅编《吴会英才集》、王昶《湖海诗传》与《国朝词综》、袁通《三家词选》中,而后第一部诗选集《悔存诗钞》出现,后赵希璜编成《两当轩诗钞》十六卷并付梓,这是首次使用“两当轩”三字作为诗集名称。嘉庆七年,吴蔚先编成《竹眠词》,但并未刊刻。咸丰八年,黄仲则之孙志述据遗稿编成定本《两当轩全集》二十二卷。而后一直到李国章校点的《两当轩集》出版,关于黄仲则的著作版本研究正式告一段落。

二、黄仲则诗歌研究

黄仲则以诗名著称,在生前就因敏捷的才思和诗歌创作的独特性获得广泛推崇,死后更是声誉愈显。当时人对黄仲则的诗歌评价颇多,如袁枚在《随园诗话》云:“(黄)诗近李白。”[2]106好友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评价道:“黄二尹景仁诗,如咽露秋虫,舞风病鹤。”[3]吴蔚光《两当轩诗钞》序言曰:“仲则秋声也,如霁晓孤吹,如霜夜闻钟。”[2]147《清史列传》云:“(黄)诗宗法杜韩,复稍稍变其体,为王、李、高、岑,卒其所诣,与李白最近。”[2]1对黄仲则诗歌的评价多从身世之感出发论及整体风格,且认为他取法多家,风格独特。

真正对黄仲则诗歌展开具体研究始于“五四”以后,在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代,许多的有识之士对黄仲则身上散发出的“忧郁气质”产生强烈共鸣。章依萍、郁达夫、伍合等人重新开始全面审视这位诗人,从诗歌风格特色、诗歌创作成就、版本流传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但皆是泛泛而谈,未展开深入论述。其中郁达夫更是以黄仲则为主角创作了小说《采石矶》,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反响。20世纪30年代随着《黄仲则先生年谱》《黄仲则诗词》陆续出版,对黄仲则的诗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但关于黄仲则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情况的论述还不全面,诗评简短且范围狭窄。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关于黄仲则的研究则进入一个瓶颈期,尚无突破。

直到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黄仲则逝世两百周年,对黄仲则的研究则又进入一个新的高潮。1983年严迪昌先生的《论黄仲则》一文,较为全面地用万余字的篇幅展现黄诗特色与风格。他认为黄仲则的诗是有别于“才人之诗”“学人之诗”的“诗人之诗”,其诗以真挚动人的情思取胜,诗情张扬刻厉。1983年李国章校点了《两当轩集》并出版,接着发表了《论黄仲则在清代中期诗坛的地位》一文,认为“就是在清诗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以之与顾炎武、吴伟业、王士禛、袁枚、龚自珍等并列。”[4]学者李国章对黄仲则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价值作了重新的评估,并结合时代境遇和清诗发展历程,从中客观考究黄仲则诗歌的地位及影响。1988年尚永亮在《文学评论》发表《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词的深层意蕴》一文,“由忧而忿,由狷而狂,最后沉积为内心的孤独和悲凉,这便是诗人心灵的完整历程”[5]。作者根据黄诗内容从一“忧”一“忿”,“狷”与“狂”,“孤独与悲凉”三条线索深度剖析其内心的孤独生命体验,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黄仲则的研究视角更趋多元化,尤其是进入20世纪,出现了多篇对黄仲则诗歌进行系统论述的硕博论文。吴世永的《黄仲则诗歌的渊源》结合时代背景和身世特点探讨黄仲则诗歌的取法对象,以及与李贺、李商隐进行比较从而揭示黄仲则诗歌的总体风貌。蒋寅在《生不逢时的天才》一文中,对这位“后生者”的遭遇表示深刻同情,以及肯定了黄仲则在清诗史上的地位。而后一些相关论文集中分析了黄仲则悲剧命运的成因,如叶悬冰和彭崇伟分别在《“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略论清代诗人黄仲则的人生孤独感》和《两当轩诗伤感情绪产生之客观原因——黄仲则研究之一》《两当轩诗伤感情绪产生之主观原因》二文中,集中论述了黄仲则人生孤独感和伤感情绪产生的主客原因,不同的是叶文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出发真实展现出黄仲则作为一个“悲剧诗人”的内心世界。孟祥荣、徐振锋的《文化的牺牲与生命的自我意识——论黄仲则及其诗歌》从个体生命体悟的情感表达与传统集体文化的矛盾、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被迫的坚守等方面,探讨了封建末世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许隽超在《略论黄仲则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象》一文中着重探讨了黄诗中“秋虫”和“鹤”两个意象,认为黄诗兼具凄苦忧伤和飘洒俊逸两种风格。从许文之后,黄诗的审美特质开始引发越来越多的探讨。如林威的《论黄仲则诗歌创作心态及其美学特色》认为黄诗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风格,啼饥挨饿又不失生机,悲愤与激昂并存,句句喷洒出来自心灵深处的血泪倾诉。王子宽在《论黄仲则的人格弱点与其诗歌之风格》一文中从黄仲则“狂”的个性特点出发,展现其性格上的弱点,进而揭露其悲剧命运的成因。

许隽超《黄仲则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系统研究黄仲则的一篇博士论文,对于黄仲则研究而言影响巨大。许文从黄仲则的身世与性格、黄诗的主题取向、黄诗的审美特质、黄仲则与乾隆诗坛、黄仲则诗歌的认识意义五大方面系统展开论述,同时还附录了《黄仲则北上京师缘由考略》和《黄仲则佣书四库身份考略》二文,力图客观准确体现黄诗的审美特质以及其诗歌地位。从许文之后,开始涌现出一大批对黄仲则诗歌研究的硕士论文。如范瑞雪《论黄仲则“好作幽苦语”及其成因》一文中,从“孤独者”的特质、“以情为先”“转益多师”等方面具体分析了黄诗“幽苦语”的艺术风格及成因。蒋郁葱的《抑情无计总飞扬》一文中从抒情诗的审美传统入手,侧重凸显黄诗的审美意蕴和价值意义以及展现其独特的人格和诗格。魏传强《春鸟秋虫自作声——黄仲则诗歌研究》则从特殊的时代背景出发,从诗歌追求、精神内蕴、美学特质三方面,对黄诗风貌作详细观照。邢侠《黄仲则诗歌意境研究》则是运用古典文论中的意境分析法对黄诗整体意境展开论述,其中特别提到了“夜吟意境”,认为其“夜吟意境包罗万象,集古今夜吟意境之大成”[6]。同年甘宏伟发表了《黄仲则诗歌研究》一文,侧重展现黄仲则的人格特征以及诗歌创作心态的变化,揭示黄诗的文学意蕴,同时将黄诗与“学人之诗”“性灵之诗”做比较来表现其独特的诗歌特色。而后开始有学者关注到黄仲则爱情诗的独特风格,尹玲玲、周成强《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心灵契合——透视黄仲则爱情诗的情感特质》一文中简要探讨了黄仲则的爱情观与感伤情绪。时志明《论黄仲则的山水诗》一文中从山水题材的诗歌角度突出其山水诗的独特风格。蓝士英《晓天星影暮天鸿——清代诗人黄仲则研究》一文中从山水诗、交游诗、思乡诗三种题材出发,力求尽可能全方位地展示黄仲则的诗歌创作风貌。杨巧云在《试析黄仲则人格的诗性魅力》中对黄仲则人格中诗性因素及魅力展开研究,视角独特,论述精当。

近十几年来,对黄仲则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诗歌题材、诗歌意象、诗歌主题内蕴、性格心态等方面,多侧重于表现黄诗的审美特质以及主题意蕴。还有专门的硕士论文对黄诗某一体裁展开研究,如陈丙艳《黄仲则绝句研究》一文,根据黄仲则的生平经历和创作特色细致地将绝句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并从内在结构入手分析绝句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特征。近几年来,还有学者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了《文心雕龙·知音》篇对黄仲则的影响,体现黄仲则独特的文学观。[7]总之,对黄仲则诗歌的研究渐趋深入,新的视角不断出现,这对于重新认识诗人黄仲则具有重大意义。

三、黄仲则词集研究

黄仲则多以诗人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且诗歌成就突出,因此对黄仲则词集的关注度较少,相关研究也出现较晚。清代学者对黄仲则词的评价多散见于对黄诗的评价和追忆悼念性的散文中,观点褒贬不一。如王昶评价其词曰:“词出入辛、柳间,新警略如其诗。”[8]而陈廷绰在《白雨斋词话》批评其词道:“黄仲则竹眠词,鄙俚浅俗,不类其诗。”[9]清朝学者吴兰修认为:“其词激楚,如猿啼鹤唳,秋气抑何深也。”[10]

民国时期,随着黄仲则诗歌研究高潮的出现,黄仲则词集《竹眠词》也开始获得重视和关注。章依萍的《黄仲则评传》一文中,专门提到了黄仲则的情词,认为其词感情真挚直率,且多用白描,直抒性灵,达到了清代爱情词的巅峰水平。之后有金民夫、钱小山等也关注到了黄仲则爱情词、怀古词的独特风格,且注意到了黄词存在用韵不规整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黄仲则词的研究开始转向相关词学理论研究,如出现了是否该把黄仲则词归入常州词派的观点分歧,对黄仲则艺术特征的分析进一步得到深化。近二十年来,有一些专题论文和硕士论文集中分析论述黄仲则的词,或从某一题材出手,或对黄词进行整体观照,分析其词风及艺术风貌。

刘扬忠《新妆不为投时艳——黄景仁〈竹眠词〉平议》一文意识到了黄仲则词备受冷落的不幸境遇,试图重新摆正黄仲则在清代词坛中的位置。他认为黄仲则“漠视正统词论和历来主流派词家关于诗词须严分疆界、作词必婉约含蓄的陈规,径行‘以诗为词’,纵意抒写自己内心的各种真情实感”[11]。刘文立论精警,观点中肯,对黄仲则词的艺术特色和地位及价值作了客观论述。赵慧慧《黄仲则词中的狂放》一文以“词中狂放”为研究视角,从“笑看苦难”“狂放与孤高”“狂放与深沉”三方面结合黄仲则个性分析黄词词风的某一特点。周成强、尹玲玲《清词丽句写深情——黄仲则的情词》认为黄仲则的爱情词突破了以往情词传统,跳出了传统“男子作闺音”的藩篱,秉持着真性情抒写爱情的本质内涵,并从思想观念和人生体验两方面分析了其爱情词词风的缘由。之后便出现了第一篇系统研究黄词的硕士论文,仲爽《黄仲则〈竹眠词〉研究》从黄仲则生平与创作、《竹眠词》的创作观与内容、《竹眠词》的风格渊源与审美特征、《竹眠词》与乾嘉词坛四方面系统分析黄仲则词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词风渊源以及与乾嘉词坛的关系,对黄词艺术特征的分析较为笼统。陈薇《论纳兰性德和黄仲则的爱情诗词》将黄仲则的爱情词与纳兰性德做对比,纳词多是追忆往昔恋爱时光和表达对已故妻子的悼亡之情,而黄词则在爱情词中融入了身世之悲,情感真挚奔放,哀婉动人,具有一种感伤的诗美。[12]曾贤兆《略论黄仲则〈竹眠词〉的美学风格》认为黄仲则词以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创作思维在清代词坛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形成了绮丽缠绵、气象阔大、凄怨哀苦、流畅自然的美学风格。项姝珍《论黄景仁咏物词的个性特征》抓住黄词中咏物词这一类,认为其咏物词具有深邃的情感寄托和独特的审美意趣,形成了刚柔相济、既怨且怒的鲜明艺术风格,并结合乾嘉词坛的流派背景重点分析了其咏物词的价值及意义。纪玲妹《论黄仲则的〈竹眠词〉》一文简要论述了黄仲则词丰富的题材与内容,并着重分析了爱情词和感怀词的艺术特色,认为其词风兼具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周小雪硕士论文《黄仲则〈竹眠词〉研究》从黄仲则生平经历、个性特点出发,剖析词人内心情感世界,并对其词艺术特色和风貌进行了总结概括。同年,王莉的硕士论文《〈竹眠词〉研究》对黄词的不同题材进行了分类,列举了五种题材并结合词人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征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单列出一章考究黄仲则词与“毗陵七子”的关系,对《竹眠词》的独创和不足之处也有相关论述。

近年来,对于黄仲则词的研究成果较少,对于黄词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将其词与其诗统一起来观照黄仲则的诗词风格以及艺术特色,对黄仲则其人、其诗、其词作整体且系统的观照。

四、黄仲则与郁达夫影响研究

黄仲则逝世百余年后,提及其崇拜者,当首推郁达夫。二人在坎坷的身世遭遇、落落寡合的性格特征方面极为类似。郭沫若曾说:“他似乎很喜欢清代的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在学他。他的短篇小说《采石矶》便是以黄仲则为主人公的,而其实是‘夫子自道’。”[13]也是自郁达夫之后,掀起了一次黄仲则研究的高潮,因此,可以说郁达夫与黄仲则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关于二人联系的研究也亟待进一步拓展。

从民国时期起,就有一些零散的文章论及二人关系,研究的观点和视角也不断发生变化。综合已有文献来看,关于二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较为狭窄,除了几篇专门论述的文章外,二人关系研究多是在研究郁达夫的相关论文中被简要提及。如纪胜全在硕士论文《赤子真情的悲吟——论郁达夫旧体诗词中的爱国思想》中,在谈到郁达夫古体诗词创作渊源时,特别提到了屈原和黄仲则对郁达夫诗词创作及思想的重要影响。

刘成群、孙海军在《论郁达夫对于黄仲则的重塑与超越》一文中认为郁达夫前期诗歌创作虽取法于黄仲则,但很快跳出了黄诗的窠臼,通过对杜牧诗风的学习而形成洒脱不羁、清新俊逸的诗歌风貌。郑薏苡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发表的《郁达夫与黄仲则》一文是近年来研究二人关系最全面的文章。郑薏苡从二人才华禀性、身世遭遇、人格个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重在挖掘出身处异代的两位知识分子在相似遭遇下独特的人格结构和精神内蕴,并进一步探究“异代知识分子的变与不变、同与不同之处及其作品中内部矛盾更深刻的历史缘由”[14]。之后马燕玲《郁达夫与中国文人传统》一文中专门设立了独立的章节论及二人关系,特别提到了小说《采石矶》的创作动机,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黄仲则,而是郁达夫根据想象虚构的一位在黑暗现实与个人理想的矛盾中放浪形骸的名士形象。

从以上文献来看,对于郁达夫与黄仲则的研究多集中于二者在身世遭遇、性情特征、诗歌创作风格方面的相似性,且都是集中于黄仲则对郁达夫的影响研究,关于郁达夫对黄仲则研究的影响却鲜有人提及,这也是目前二人关系研究的盲点。且现在关于二者的关系研究还未有专门的论著进行详细论述,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清)黄景仁著,金民天校.黄仲则诗词·序[M].上海:光华书局,1933:9.

[2]黄葆树,陈弼,章谷.黄仲则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洪亮吉.北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6.

[4]李国章.论黄仲则在清代中期诗坛的地位[J].苏州大学学报,1984,(3).

[5]尚永亮.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词的深层意蕴[J].文学评论,1988,(5).

[6]邢侠.黄仲则诗歌意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7]王春翔.论黄仲则对《文心雕龙·知音篇》的接受[J].青年文学家,2019,(6).

[8](清)王昶.黄仲则墓志铭[A]//春融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42.

[9](清)陈廷焯著,杜维沫校点.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0.

[10](清)吴兰修.黄仲则小传[A]//(清)黄景仁著,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10.

[11]刘扬忠.新妆不为投时艳——黄景仁《竹眠词》平议[J].天府新论,1999,(02):72-78.

[12]陈薇.论纳兰性德和黄仲则的爱情诗词[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3]周艾文.郁达夫诗词抄·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1.

[14]郑薏苡.郁达夫与黄仲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