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夏目漱石的思想

2024-09-26孙晨

今古文创 2024年34期

【摘要】“余裕”“自己本位”“则天去私”是夏目漱石的三个重要思想,分别影响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一方面,这三种思想一脉相承,即都建立在对于“自我”的确证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夏目漱石不同时期思想变化的体现,代表着其思想不断成熟,最终达到了一种“东方式”哲学的高度。

【关键词】余裕;自己本位;非人情;则天去私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4-002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4.008

夏目漱石生于1867年,即明治维新前一年,日本进入近代社会的前一年。他可以说是明治社会的同龄人,日本近代社会的同龄人。虽然在其晚年时期迎来了大正时代的开始,但夏目漱石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明治时期。

一、余裕与“非人情”理论

夏目漱石在1907年为作家高滨虚子的小说集《鸡冠花》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余裕派”和“非余裕派”的小说分类法,倡导所谓“有余裕的小说”,就是所谓有所触及和无所触及这两种小说中无所触及的小说。这种“无所触及”并不是完全不涉及人情与社会,事实证明也不存在这样一种“绝对领域”来让作者可以超脱出去进行写作。在夏目漱石的余裕论代表作《草枕》中也先后与店里的老婆婆、“小姐”、理发师先后产生过联系。因此,既然不是指向一种现实世界的“无所触及”,那是不是更倾向于精神方面的无所触及呢?我认为是的。夏目漱石接着举出了若干他认为是余裕的事物,毫无例外:绘画雕刻、品茶浇花、钓鱼看戏这种种的实在活动并不是为了对现实世界介入。虽然这些活动达到一定的水平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性满足,是对本身价值的一种自我关照。这种类似“小资”的方式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属于自己的有余裕的生活方式。当然,这种自由的选择受制于时代与社会,就像如果世界上多几个鲍尔库曼这样的人,就不会到处都有余裕了。接下来,夏目漱石还解释说,有余裕的小说也就是“低徊趣味”的小说,这种趣味“是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趣味”“也可以称为‘依依趣味’或‘恋恋趣味’” ①。什么是这种“低徊趣味”呢?这种“低徊趣味”就是人生活中的情趣,对这种情趣的赏玩与眷恋。

夏目漱石还提到一种没有余裕的小说:“一言以蔽之,没有余裕的小说当中‘出现的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发生的是人生沉浮的事件’。” ②夏目漱石后期的小说如《心》《从此以后》等似乎脱去了前期这种“余裕论”的思想,时代和社会的因素在人物的心理投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物的心理也都埋上了一层荫翳。看上去似乎成了一种没有余裕的小说,但其实不然。没有余裕的小说应该是这样一种小说:故事里每个人物的出现似乎都带有一个“任务”,他们把任务的完成当作他们的使命。然而彼此之间的任务又是各不相同甚至互相冲突的,因此,小说中气氛是高度紧张的,形成一种类似于角斗的“场”。例如革命样板戏中的《沙家浜》,刁德一与胡传魁投靠日军,是反革命人物,阿庆嫂的任务则是通过与刁德一与胡传魁这两个人物进行周旋,揭穿他们两个表面正义而背后深藏的反革命面目。而夏目漱石后期的小说篇幅并不短,故事情节却很简单,如果要概述的话,完全可以用几句话就能概括完整。时代和社会给小林、代助、先生等人留下了狭小的生存空间,而他们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找寻自己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情节简单,就慢慢地诉说下去。夏目漱石以一种余裕的叙述方式诉说着一种并不余裕的生活,可以说,夏目漱石后期的小说正是这样一种余裕与没有余裕的结合。余裕的是人们希望如此自由地生活下去的心愿,而不能余裕则是社会与时代造就的一种客观选择。

与之相关的还有“非人情”理论。关于“非人情”,夏目漱石是这样解释的:“所谓非人情作品,就是指抽去道德的文学作品,此类作品是没有道德分子插叙余地的。” ③其实,不止是抽去道德,在《草枕》中,夏目漱石借主人公之口发表了这样一番议论:

人生不免当今之苦。住在有东西之分的乾坤,不得不通过利害之门。

夏目漱石通过画家之口说出的不过是他的一种思想认识。居于现实世界之中,不可避免对现实事物贴上一层利害关系的认识,之所以会起欢乐与痛苦的情感,是因为对物有想执的念头。将自己当作主体,现实之物便成为认识的客体。基于此,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占有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拒斥,总之,主客两方是一种对立不相融合的关系。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夏目漱石所提出的“非人情”论是受到了西方传统“主客二分”的文艺思想的影响,他也试图如西方的文艺思想家一样找到一种主客体共生共存的一种理想的审美状态。简言之,非人情就是引导人超脱世俗的文学观念。夏目漱石认为人活在世上是痛苦的。总体来看,“非人情”就是超脱于世俗,抛弃了一切的利害关系而对物客体进行的直接关照,正因为放弃了对物的执着之念,因此也就没有了一切痛苦。这一观念一方面是对“余裕论”的一种阐释——一切有余裕的活动似乎都弱化了追求功利的观念,是以一种超越于世俗社会的审美追求去关照美,发现美;另一方面,相比“余裕”来说,“非人情”导向了一种超越的哲学,为“则天去私”的提出开启了先声。

二、自己本位

自己本位,也被译作“自我本位”。夏目漱石作为一位靠“两条腿”走路的作家,对怎样处理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这其中体现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自己本位”。“自己本位”是夏目漱石文学的一个核心,在夏目漱石的小说与文学评论中都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他曾在《我的个人主义》的演讲中论述过“自己本位”,自从夏目漱石产生了“自己本位”这一思想后,他便觉得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心中也会产生“他们算什么啊”这种想法。正是“自己本位”这四个字引导自己走出茫然自卑的状态,因此必须要以这个观念为导引踏上新的道路。

当然,夏目漱石所倡导的“自己本位”不是简单的“个人主义”甚至是被曲解的“利己主义”。这是夏目漱石经历了自身以“他人本位”思想为圭臬之后所达到的一种新的境界,是摆脱了他人的话语与思想限制后探索出的属于自己的道路。“自己本位”不是没有边界的“个人主义”的无限扩张,夏目漱石对“自己本位”的实现又做出了三点要求:首先,自己个性的发展必须以尊重他人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其次,享受拥有的权利的同时必须遵循相应的义务;最后,展示自己财力的同时,必须重视与之相伴的责任。夏目漱石深刻认识到无限度的“个人主义”是不可取的。可以说,夏目漱石的这种“自己本位”是在经历了“他者本位”,对欧洲“个人主义”弊病的洞察后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建设。

夏目漱石的这种“自己本位”深刻地体现在他的小说《从此以后》中。小说的主人公代助就是这样一个“自己本位”的主体。而他的好朋友平冈、他的父亲都可以看作一种“他者”的客体。故事的开始代助可以说是过着一种“余裕”的生活,虽然已经三十岁,但是既不工作也不找一个妻子,家庭上嫂子、哥哥、父亲提供给他一种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他也是随着自己的性子慷慨救助落难的朋友平冈与其妻子三千代。随着小说的发展,代助的“自我”不断地发展,慢慢的这种“自我”开始受到外在他者的限制。代助与父亲的关系因为父亲操办的亲事被拒绝而渐渐生出隔阂,到最后终于与代助断绝了父子关系,中断了代助的经济来源。而代助与平冈、三千代之间本是大学同学,代助出于道义的原因将平冈与三千代撮合在了一起,但其实三千代爱的是代助。代助虽然也爱着三千代,却因为这种“自我本位”将自己的意愿让位给了代助这个“他者”。故事开始于平冈与三千代求助于“我”,而“我”也在与三千代的重新接触中渐渐又唤起了对于三千代的爱意,伴随着小说发展的进程,代助的这种“自我”不断发展,终于到了一种要冲破“他者”的地步。他与父亲断绝关系,与朋友平冈断交,都是为了实现代助最终极的那个“自我”——三千代。小说中代助在与平冈关于三千代的最后交谈中这样说道:“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有所不同,听了你的告白,我就想,即使牺牲自己的未来,也要满足你的愿望,这才是朋友的本分。”过去的代助是宁愿牺牲自己的自我,也要成全他者的人,而现在他是“个人本位的”,他要遵循自己的内心自我行事。当代助终于冲破自己的内心不顾外在所有的一切阻拦要和三千代在一起时,很难不被他做出的这一决定所感动。小说并没有留下一个完满式的结局,人们难以推测重病下的三千代是否还能活着,代助与三千代之间能否最终在一起。但是,毫无疑问,自我膨胀尤其体现在与他人的矛盾不可调和上。如果“自己本位”中的自我不加约束,那难免会走到“利己主义”的道路上去。

在《从此以后》中,在小说的后半段代助才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同样,在《门》中,读者最终才发现宗助跟阿米身上背着沉重的道义包袱。一个十分有趣的点是夏目漱石后期由社会批判转向人物的心灵揭露后,都涉及了朋友之间的“背叛”。无论是《门》中宗助对于朋友安井,还是《从此以后》中代助对平冈,抑或是《心》中先生对好朋友k的背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结果。当然,很难说这种“自我本位”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夏目漱石之所以一再涉及这种“背叛”的主题,就连他自己也是处在一种两难的处境中,一方面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依照自己作为人的天性行事,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很可能伤害到他人。所以,夏目漱石是在这一部部作品中提出的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私心”的问题。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不断思考中,夏目漱石在晚年提出了新的思想“则天去私”。

三、则天去私

“则天去私”是夏目漱石首创的一个思想,在此之前,没有出现过这一说法。不过,却有学者考察过这是由两个词组合而成。《后汉书·逸民列传序》里说:

“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

这里的“则天”,是以天为法之意。而“去私”,可能取自《吕氏春秋》卷一《去私篇》。那里讲到有个墨家的独生子犯了杀人罪,这个墨家拒绝了秦惠王的赦免,按墨家之法大义灭亲地处死儿子的故事。④也许夏目漱石是从汉学典籍中找到了这个词的来源出处,但更为可信的还是夏目漱石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与思想的成长中生发出来的思想。

那么,夏目漱石的这一思想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呢?夏目漱石在1916年11月新潮社发行的《大正六年文章日记》扉页写的题词中提到这一思想,同时还刊载了《十二名家文章座右铭解说》,对“则天去私”作了简单的解释:

“天就是自然,要顺应自然。去私,就是要去掉小主观,小技巧。就是文章始终应该自然,要自然天真地流露的意思。” ⑤

从这段文字看,夏目漱石是从写文章的角度阐释这一思想的,很难说,这是一种文学的创作方法还是夏目漱石的一种人生态度,或许对于研究夏目漱石来说,应当把人生观和世界观视为与文学观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这种顺其自然的理念类似道家的“无为”观。当然,“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顺其为而为”“顺其不为而不为”。

对于“则天去私”这一观念的阐释,更多的见于夏目漱石弟子的日记与回忆中:夏目漱石自己清楚地感受到自己渐渐达到“则天去私”这样一个境界,他也知道这个观念可能被其他人用不同的说法曾经表述过。也就是抛弃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小我”之私,来达到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大我”。

而据松冈让在1933年写的回忆录《漱石山房的一夜——宗教问答》中,夏目漱石被问到谁的小说是“则天去私”时,夏目漱石提到了莎士比亚与哥尔德斯密斯。这两位作家的共同性在于他们都主张以仁爱待人,通过唤醒人自身的道德因素改变社会,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爱”的哲学,因此,虽然带有引导人向善的一面,但也带有相当浓厚的妥协性。

夏目漱石在给小宫丰隆的信中说道:

“给人更多余裕,不作过分的反应,以此求得安乐。”

这里夏目漱石再一次提到了“余裕”这一思想,不过“余裕”的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之前是自我“余裕”,而现在是给他人“余裕”。这不能不说是夏目漱石思想的一种“彻悟”,从由自身的主观立场转变为一种“自在自为”的境界。

夏目漱石的“则天去私”是在东方(尤其是汉文化)的哲学下达成的一种观念,所以从夏目漱石晚期的汉诗中更能理解这种思想的含义。其在大正五年十一月二十日所写的一首汉诗这样写道:

“真踪寂寞杳难寻,欲抱虚懐步古今。碧水碧山何有我,盖天盖地是无心。依稀暮色月离草,错落秋声风在林。眼耳双忘身亦失,空中独唱白云吟。”

“白云吟”出自赵孟頫的一部作品,在夏目漱石的汉诗中,“白云”是一个象征他思想倾向的意象,他所向往的“白云乡”其实就是一种代表着自然世界的最高场所,是诗人所寄托的“理想国”。因此,在这首诗中,夏目漱石所突出的正是代表“小我”的一分子融入“大我”的世界中。夏目漱石曾告诫不要太拘泥于“无私”两字,其实“无私”仍旧是私的一种体现,是人们要去克服自我的私心来达到外表上无私的一种表现。而夏目漱石的这一“则天去私”可以从他的这首诗中看到是在自然与“我”的两相对照中“小我”的消失,“私心”的隐去,因此实现的是与自然物我一体,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四、结语

前文虽然分章节论述了夏目漱石的“余裕”“自己本位”“则天去私”的思想,但作为夏目漱石三个阶段的思想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和逐步递进的。有的学者认为夏目漱石的“则天去私”思想是在对其“自己本位”的反拨提出的。但笔者认为不然。“则天去私”并不是将“自己本位”中的自我消灭,而是将自我的行为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去私”不是“反私”,而是一种“化私”,将“小我”之私化为最高的实在理想,与“天”同高,与“自然”同在。可以用一组词来简要概述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由”“自觉”与“自为”。“自由”一词在《汉语大辞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夏目漱石曾经提到,他所说的“余裕”一种低徊趣味的“有闲文字”,同时,这种“余裕”不是脱离了社会环境与物质条件保障而存在的,有了客观物质条件的保障才能有这种自由和空闲。但总体来说,这种“余裕”其实是个人“自由”的一种表现。“自觉”在《汉语大辞典中》这样解释道: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前文已论述过,夏目漱石的“自己本位”是以尊重他人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遵循一定义务的同时享受权利的。因此,这种“自己本位”的实现始终存在一个隐含的“他者”,自我本位的确立正是在与对“他者”的关照中实现的,是在清醒地认识了与外在他人的关系中达成的一种状态。“自为”在《汉语大辞典》中有这样的解释:自然而成。即这种自我既不是无限度的自我发挥,也不是通过他者的存在来确证自己,而是类似庄子所说“万物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观与自然观。

可以看到,夏目漱石的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中始终存在一个“自我”。这正是他在英国时期所确立起来并一直延续的一个思想。而在这之前,无论是学汉学还是学西学,都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是忽略自我而以他者文化为圭臬。总结来看,夏目漱石是在中西方文化的学习中逐步确立起“自我”,将两种文化结合,做到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时,夏目漱石也在自己的创作中逐渐从对一般的“小我”认识发现弊病,转变为具有东方禅学与道家色彩的普遍的“大我”之境。

注释:

①②《高滨虚子著〈鸡冠花〉序》,《漱石全集》第十一卷,日本岩波书店1966年版,第550-560页。

③夏目漱石:《漱石全集》第十一卷,第198页。转引自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④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⑤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1页。

参考文献:

[1]马歌东.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M].香港: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3]李国栋.夏目漱石文学主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5]叶琳.对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试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心》[J].外语研究,2003,(04):46-50.

[6]李春草.夏目漱石汉诗的道家意蕴与“则天去私”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2023,(03):88-93.

[7]王成.夏目漱石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影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01):25-29.

[8]高宁.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J]. 外国文学评论,2001,(02):36-45.

[9]臧运发.夏目漱石早期思想浅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2):100-103.

[10]韩贞全.试论夏目漱石的“则天去私” [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1):23-27.

[11]何乃英.夏目漱石——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J].国外文学,1987,(04):74-82.

[12]常骄阳.夏目漱石的“自我本位”思想[J].外国问题研究,1998,(02):51-54.

[13]李光贞.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5):100-105.

[14]王向远.八十多年来中国对夏目漱石的翻译、评论和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4):40-45.

[15]王向远.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J].鲁迅研究月刊,1995,(04):37-41.

[16]李玉双.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2.

[17]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

[18]张士立.夏目漱石汉诗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19]李乃琦.夏目漱石前期思想的嬗变[D].暨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孙晨,男,汉族,山东济南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