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知识与实践

2024-09-25金慧敏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8期
关键词:王俊字书无字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联合模拟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毛泽东爱读书,他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还爱读“无字之书”。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他与同学曾利用暑假,历时一个多月,行程900余里,途经五个县去游学。沿途他不断了解风土人情和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写下了许多笔记,被师生们赞誉为“身无分文,心有天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0后”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间去乡村小学支教,发现乡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使得他在回校后通过走访调研、学术研讨等方式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大期间,面对采访,他感慨自己完成了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这样一种转变。

以上材料很有启示意义,作为当代青年你有着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写作指导

有两则材料的作文题,我们要注意异中有同,也要注意同中有异。

同:两则材料都提到读“有字书”和“无字书”。毛泽东既爱读“有字书”,也爱读“无字书”;王俊感叹自己完成了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社会是怎样的”的转变,即也是从读“有字书”到“无字书”的转变。

异:从材料表述的重心来看,毛泽东的事例更强调他读的“无字书”的收获。而王俊主要侧重他读的“无字书”对其学术上研讨上的启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在写作时要联系读“有字书”和“无字书”,但要侧重谈读“无字书”的意义和启发。

例文

读无字之书,怀天下于心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 杨棨宇

毛泽东喜好读书,也好读无字之书——社会。在求学时,他利用暑假,游学900余里,被赞誉为“身无分文,心有天下”。几十年后的今天,发达的互联网经济貌似让我们更轻易地感知到社会的面貌,但却有许多人,囿于有字之书的禁锢,未能从广博的无字之书中获得知识。与之相比,我们更应读无字之书,怀天下于心。

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当怀有关心窗外事之心,不局限于被人告知的社会面貌,而应追求自己看到的社会面貌。固然,我们可从有字之书中获取方方面面的知识,但若不能将之落到实处,其终不免变为空中楼阁。

读无字之书,以亲身实践了解社会真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要将书上所学落于实处,第一步,就要走入社会,了解社会真相。王俊身为北京大学高材生,仍坚持在读书本知识之外以走访调研、学术研讨等方式去认识农村教育事业的现状;费孝通作为知名社会学专家,也是一再强调实地调查的重要性。素材贴切,突出读“无字书”——实地调查的重要性。有字之书虽好,终不如切身体会来得真切而详实。目见耳闻得来的,才能真正在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更好地与现实产生共情。

怀天下于心,融自我追求于社会之所需。了解社会真相,得知社会需求,与现实产生共情后,往往会促使更多的人立志把书上所学奉献社会。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下乡扶贫的大学生数不胜数,他们体察社会所需,以青春与之共进退。在海外求学多年的廖梓婷,学成之后毅然回到家乡深耕农业,开启创业之路,带动村民共同富裕。以有字之书助力无字之书的谱写,无字之书,更能印证有字之书的价值。

汇无字之书中的体悟入有字之书中感悟,阅历的增长又可反推个人的成长。读无字之书,也是在加深我们对从有字之书中所学的认知。在调研的过程中,王俊实现了从被动接受社会认知,到主动塑造社会认知的转变,将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在援藏工作中,吴天一达成了对高原医学知识的整合与提升。读无字之书,并非是对有字之书的置之不理,不过是换一种更实际的方式去读透有字之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让我们脚踏实地,心怀天下,以实现人生价值,更为创造美好明天。

走出书斋,走回书斋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杨超艺

走出书斋,去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于实践中磨砺自我;走回书斋,在把握认知主动权的基础上回归理论分析的思考,进而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走出书斋,走回书斋,是一段成长蜕变之路,是人格的成熟之路,是真正的读书之道。

走出书斋,不是拒绝知识,更非停止思考,而是主动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走出楚门的世界,投身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毛泽东酷爱读书,更偏爱“无字之书”,他到广大农村调查研究,进一步认清中国农村乃至中国的形势,为指明中国革命方向奠下基石。跳脱出纸上谈兵的误区,在沉默而峥嵘的岁月里,接受社会的磨砺,唱出强劲的青春之声,塑造浪遏飞舟、大有可为的青年形象。

走出书斋,是有效地将外在的人文知识化为人文素养,将机械的理论上升为价值理性的探索,最后服务于人本。龙应台指出:“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外在知识体系的内涵与逻辑。伴随几十年的考察,郦道元写下《水经注》的同时,早已把祖国山水也镌刻在自己心中;王守仁走出书斋,在龙场、江西、朝堂间,在实践中成为一代文武双全的圣人。走出书斋,是与过去那个狭隘刻板的自己告别,在躬身实践中感受知识服务于人的温度,实现知识素养的深刻内化。

走回书斋,是在社会实践与探索中不断获得新知。费孝通在实践调研中写成《乡土重建》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历史能不能合理发展,是在人能不能有合理的行为。“一个被视为书生的人,有责任把合理方向指出来。”北京大学博士生王俊到乡村支教,以走出书斋的胆识探寻制约农村教育的原因,回校后继续深入研究,寻找对策。

走出书斋,是以理性之心追求真理与生命价值的探索;走回书斋,是心系苍生的胸怀。走出书斋、走回书斋,是个人在认识和实践之间不断砺炼与成长的过程,在人的终极关怀和国家的忠诚事业中谱写属于自己的诗篇。

(编辑:李跃)

把毛泽东游学事例和当今一些人被“有字之书”禁锢进行对比,自然地引出观点。

自然地融入材料二的内涵,较有思辨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在与“有字书”的对比中,突出读“无字之书”的好处。

揭示“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关系,指出把“有字之书”融入“无字之书”才能体现其价值。

再次论证“无字之书”与“有字之书”的相互推动作用,体现思辨。

开篇立论,“走出书斋”的提法具有画面感,内涵丰富,引出下文对概念的阐述。

从对概念的误解出发更深入阐释“走出书斋”的内涵,论述概念的第一层含义——从理论到实践,更有针对性。

从知识到素养、价值追求,从知识到见识到人本,论述层层递进。

从“走出书斋”到“走回书斋”,紧扣材料的重点细节,论证更具思辨性。

理清概念内涵,结合青年立场强调观点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王俊字书无字
无字的情书
大型字书疑难字新考
不可思议的旅程
无字书图书馆(节选)
导数应用点睛
雁字书
王俊看医改政府尽快解决三个问题
High-resolution boosted reconstruction of γ-ray spectra∗
《无字》与《青狐》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in micro-channels of different shap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