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追求世事洞明就是智慧?

2024-09-25张帆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8期
关键词:世事智慧

上海市格致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追求世事洞明就是智慧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希望学生强化“从概念入手,分析命题,形成判断”的意识。

之所以有这样的期待,是因为2024年上海春季高考的作文题就是这样的表述方式:“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学生只有对“综合”的内涵有所分析,才能判断其是否属于创新。

回到这道题目,学生主要应该对“追求”和“世事洞明”有所界定,才能判断其是否属于智慧。如果把“追求”理解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么其中所蕴含的贪念和痴妄可能意味着这种追求不属于智慧;如果把“追求”理解为一个不断精进、提升修养的过程,那么这样的追求则是智慧的。同样,若将“世事洞明”的重心落在“世事”,则这种“以有涯逐无涯”的认知方式,恐怕不能算智慧;若将“世事洞明”的重心落在“洞明”,则这种对未知的刨根问底的精神也许算是智慧。

当然,判断之后还应回归现实,投入实践、关注人的处境。毕竟“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样的题目如果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并有所评析,那么这次作文的育人价值也就显现了。

例文

在牢笼间向光而行

上海市格致中学" 任韬

世事的清晰本质似乎对人们有一种固有内化的吸引力。那些被称为智者的巨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次又一次地带我们拨开迷雾,试图向我们阐述世间万物运转的机理与内核。那么,追求世事洞明就是智慧吗?依我之见,追逐世事洞明确属聪慧,但沉溺于其中只会被关进名为功利的牢笼。

世之伊始,混沌乾坤。在对世事洞明的追求中,人类得以渐进地摸索出世间万物的原理与规律,进而成为保障生存、服务生活的方法论。追求世事洞明在本质上是人们立志探索与总结以实现美好生活期望的积极心态。在这种闪耀着经验主义光辉的层面上,追求世事洞明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源泉。

然而,若朴素经验主义被曲解成极端功利主义,追求世事洞明将无异于飞蛾扑火。不幸的是,当今社会工具理性盛行,对极致高效和绝对精确的追求前所未有。对于绝对本质的盲目求索往往使现代人在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后一无所获,这在何种意义上都难称智慧。

实际上,“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界的本质属性便是混沌的运动,这一刻的洞明,不一定是下一刻的洞明。在特定认知限制下的洞明,或许是另一视场下的昏黑。也就是说,我们所追求的绝对洞明是无法企及的。那是不是说我们要放弃这种追求呢?非也。所谓“洞明”从来只是人们某一阶段的产物,而正是在追求它的道路上产生出的理论与物质成果推动了人类文明前行,精进的思维与认知水平保障我们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真正的智慧,或许正潜藏在人们追求世事洞明的过程中。

再者,追求洞明并不一定意味着对混沌事物的全然舍弃。难以预料的天气、千奇百怪的动植物等等,恐怕才是我们生活滋味的真正源泉。

总而言之,追求世事洞明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潜藏在半路、不欢迎极端功利主义者的博大智慧。让我们在迷航中向光而行,享受追光本身的无限乐趣,并尽力躲避那些以理性为名的牢笼。

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上海市格致中学" 凌凡

追求世事洞明就是智慧吗?

直觉告诉我,应该是。

“追求世事洞明”就是探寻所有的未知,将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挥到极致,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处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所缺少的东西会触发我们对它的需要与渴求。时刻保持从外界汲取养分的积极性,维持不断追求世事洞明的主动性,会使我们萌生满足感与获得感,加之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见地,无疑会让我们更好地融入这个快速变革的社会。

然而,追求世事洞明般的知无不尽,就一定是智慧的体现吗?

智慧,人们对此狭义的理解是分析判断、发明创造、解决问题的卓越能力。但私以为,真正的智慧是为人本身服务的,它应使自己乃至他人感到自由、幸福、愉悦。

倘若一味地追求世事洞明,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理想与现实的量度等,那你难免会陷入怀疑的泥沼,成为勒庞笔下“脊髓无意识活动的奴隶”。仅仅将“世事洞明”当作跟上时代,满足普世价值观的手段,这种做法只会带来焦虑与无助,成为如今大多数人身上难以摆脱的时代顽疾。

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总下意识地感觉“世事洞明”就是“智慧”呢?

是他们真的不明白,世事洞明不一定能够转变成智慧,智慧也并不一定要建立在世事洞明之上吗?我想不是。大多数人这样想,不是因为众人是愚蠢的。恰恰相反——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为学者沉静又滔滔不绝地讲述未知或新知而折服,总是会为丰子恺的三重人生境界而顿悟。我们过分地抬高了“世事洞明”的门槛,又过分地艳羡那些伟大人物的见解,这是对真正“世事洞明”的异化与窄化,更不用说达到真正的“智慧”了。

事实上,真正吸引我们的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富足,面对整个世界的坦然接受与从容不迫。世界上很难有人能做到全面开花。因此,在面对茫茫世事中,要努力化世事为智慧,并积极地去领悟它、把握它。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找到自己的理想与得到清醒的认知。且化作一枚箭矢,朝着一个方向去吧,成为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由此,你可以缺乏“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情,因为你不必为杨妃作诗;你可以缺乏刘翔的速度,因为你不必参加奥运;你可以缺乏大数据的技术,因为你不必成为人工智能般的百科全书。

为避免洞悉越多而越痛苦的人生境地,不妨当一个“愚者”,为小领域中小小的智慧所带来的幸福而奋斗。

求之“智”与用之“慧”

上海市格致中学" 侯孝先

追求世事洞明是否与智慧等同?在有些人看来,或许两者可以划等号。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所谓“世事洞明”,即对世间万事探明规律,有所洞察。人们渴望看透社会的本质,意图在万事中抽出一条普遍的规律,从而揭开社会的神秘面纱。于是,人们利用自己的求知欲,探求世事,试图让自己不被纷纭的社会现象所裹挟。

何谓“智慧”?“智”即“知道”,停留在事物的知晓,而无纵向剖析;“慧” 即“用心”,比“智”推进一层,强调对道理的领悟与运用。结合起来,这便成了一种“知晓,领悟,运用”的求知的更高境界。

由此可见,追求世事洞明只有对世事洞明的“知”,但缺失了“慧”所要求的领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运用,显然,两者是不相等的。

不过,这也衍生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样的求知才可以称为“智慧”?首先,在“智”上,世事的海洋无边无际,人居其中,也只是沧海一粟,无法触及涯际。纵使能够驶到彼岸,其所经之处,也只是浮于海面,而没有深入海底的经历。这样一来,这种求知的价值终究是有限的。因此,“知”的重点应从广度向深度转变,不妨将“世事”之广聚焦到“某事”之深。在这过程中,人们通过自知与自觉,不但知具体领域之“事”,更是随着这段探求过程的不断深化从而成就自我,既“知事”,又“知己”,从而让这条洞明的道路愈发清晰起来。

另外,在“慧”上,求知的终点应当在于对于知识的顿悟与运用。当今时代,“内卷”横行。人人都在抱怨“内卷”,却很少有人摆脱“内卷”。其实,“内卷”就是盲目地追求世事洞明,保量而不保质。如何做到质量兼得?就是要在关注世事的基础上,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实践、有所突破。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救治了成百上千个疟疾患者的生命;袁隆平潜心研究水稻,最终发明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千万人的温饱问题。他们对专业有着独特的贡献,他们是“专家”,也是“普通人”,他们的实践给我们的求知带来启发。

世事可以洞明,一事也要精专。知晓“世事洞明”的目的,不为“追求”所裹挟;投入专业领域努力耕耘,以求惠及大众。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世事洞明”,这样的“追求”才称得上智慧。

(编辑:于智博)

开门见山,亮明观点。在辨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观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辩证分析追求世事洞明的利弊,最终归结到追求世事洞明之弊上。

用发展眼光理解“洞明”。

不必羞于将自己对材料的最初理解呈现在作文中。这样的最初理解,其实可以在后续的文章中加以补充,甚至予以否定。随着文章思维的推进,也就清晰明了了。

定义清楚智慧,有助于进一步做判断。

一语道破智慧和追求世事洞明的关系。

世事洞明之“事”未必是具体的一件件事,而是对人情事理的一揽子的理解,或者说是洞悉人情,了解世故。从这个意义上讲,“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真是一副好对子。

文章开篇,先对世事洞明和智慧有所界定。这样有利于对材料进行有理有据的判断。

随着对“智”理解的深化,对“世事洞明”也就有了新的阐释。

对“慧”又作了一番拆解,结合事例加以阐释。

文章善于拆解概念,并将其重组,从而对材料的命题能够做出科学判断。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世事智慧
无 题(1)
何冀平 世事本是大戏一场
世事无常
醒世诗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画说世事
画说世事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