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解码与非遗保护双重视角下豫南民间美术建档研究
2024-09-25徐珊珊
关键词:文化基因;基因解码;非遗保护;豫南民间美术;建档服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1 引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蕴藏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解码文化基因可从各种文化载体中去探寻。传承与解码中华民族基因、地域文化基因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度、增强地域凝聚力。
豫南地区主要是指信阳、南阳、驻马店三地,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处,受到中原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文化环境,文化内容多样且内涵丰富,具有绵长厚重的历史源流。在乡村振兴战略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政策引领下,豫南民间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熠熠生辉。民间美术是豫南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符号,以其民俗性、丰富性逐渐被大众所认同并发扬传承。豫南民间美术作为传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兼具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解码与传承保护民间美术是豫南地区文化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实现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产业转型的必经之路。
21世纪初,随着国家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实践工作的开展,2011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律法规在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对于非遗建档工作进行了明确指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1]随着豫南民间美术中的优秀美术种类与传承人被不断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豫南民间美术保护与传承的非遗档案化是实现豫南地区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本文从文化基因解码与非遗保护双重视角,提出豫南地区民间美术保护与建档的现实问题,探讨豫南民间美术建档服务的现实意义,总结出提升建档服务的有效策略,旨在构建豫南地区的社会记忆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相关概念界定及豫南民间美术档案构成
2.1 文化基因解码。“基因”一词为生物学领域专业术语,意为单位最小的遗传物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文化基因”意为从文化角度的子单位文化载体及内涵进行JMxPDpwzdoklO4NZh2RC/g==传承与变革。习近平同志自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多次在讲话中使用“精神基因”“文化基因”来肯定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以“文化基因”为核心的系统论说。[2]“文化基因”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内在规律,现如今作为一个“热词”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在自身领域诠释特定现象与规律。2020年初,浙江省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指围绕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探究优秀文化基因、推动全社会文化发展新格局。[3]“文化基因解码”在特定领域实际工作中,经历“取码+解码+用码”的过程,与非遗建档的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利用推广的工作流程具有一定的契合之处,因此“文化基因解码”可成为非遗建档工作的独特理论视角。
2.2 非遗保护与建档。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与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愈加重视,国家层面出台了系列非遗建档的正式制度,提供了非遗建档的法律法规。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非遗工作分“保存”和“保护”两大类,“建档”被归为“保存”类措施,“保护”类措施主要是传承非遗文化方面的举措。[4]学术界对非遗建档保护的概念定义为:“通过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化至一定载体,形成档案以供整理、保管并加以开发利用。”[5]建档工作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依据非遗建档的概念与流程,非遗建档包括非遗保护对象的普查、建档、保存与服务宣传,并与文化基因解析与传承过程进行融合与重建。
2.3 豫南民间美术档案构成。从豫南地理区位及历史传承角度看,豫南地区的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的厚重明丽与吴楚文化的灵动隽秀,体现在民间美术这一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上,具有形式丰富、造型生动、装饰性强、立意鲜明等艺术特征。总体来说,豫南民间美术代表着豫南独特的“边城文化”,是豫南农耕文明、民俗风情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载体。
2.3.1 豫南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型。豫南民间美术种类丰富,根据现有传承民间美术的类型与形式,大致可分为平面形式与立体形式,平面形式主要包括剪纸、皮影、叶雕、火笔画等,立体形式。主要包括玉雕、根雕、泥塑、布艺等。豫南民间美术代表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豫南民间文化的结晶。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已经成功申请非遗,其中,罗山皮影、方城石猴、南阳猴加官等美术非遗项目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着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推进,非遗传承项目与非遗传承人不断增加。现根据实地调研与网络调研,将豫南民间美术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基本情况总结如下(表1)。
2.3.2 豫南民间美术档案构成。根据多方资料查阅及调研,根据民间美术的技艺、传承、宣传与非遗申报过程可将豫南民间美术档案的构成分为民间美术非遗原生态档案与民间美术非遗衍生态档案[6]。
首先是民间美术非遗原生态档案,包括:(1)记录民间美术发展脉络与更迭的原始记录。据新编《罗山县志》中记载,罗山皮影创始人詹国祥曾前往河北滦州学习传承皮影技艺,因为豫南地区多山路,皮影艺人为减轻负重、便于携带,便将影人由初始90厘米缩小为50厘米,该记载真实记录了罗山皮影的历史演变。(2)反映民间美术技艺的工具、画材等美术材料,例如泥塑的造型形态变化、原材料与使用工具,剪纸形态、技艺材料的变化都属于非遗的原生档案。(3)民间美术传承人的相关信息。一是传承人的身份信息、文化背景、艺术生平等;二是记录传承人在民间美术传承活动中以及非遗认证中形成的信息与材料等。
其次是民间美术非遗衍生态档案。民间美术非遗衍生态档案主要指在申报非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材料,包括:民间美术在申报非遗项目认证时所提交的申报报告、项目保护计划以及相关佐证材料等,以及上级机关同意审批的相关文件和在民间美术管理工作中形成的信息材料,例如相关法律法规、民间美术宣传,开发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片信息等。
3 双重视角与豫南民间美术建档的互为意义
3.1 传承文化,增强自信。档案资源的建档与利用涉及政府职责和公民利益,为公众提供根源感、身份感、认同感。[7]民间美术档案资源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蕴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大众视野中易被忽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保护可使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变高,强大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度。豫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受限,人口流出量较多,不易寻求到统一、明确的地域文化认同,通过文化基因解码与非遗建档工作中的采集、整理、开发等过程,可深入传承与发扬地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3.2 挖掘历史,重塑记忆。在文化基因的提取与非遗档案的收集中,可挖掘民间美术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历程。1979年在淮滨县沙冢遗址挖掘出一对长10厘米、高5厘米的长尾红陶鸟,经考证,该红陶鸟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鸟图腾崇拜的缩影,[8]传承至今的淮滨泥叫吹与“红陶鸟”造型十分类似,这项发掘意味着民间美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在民间美术建档过程中,可深入了解历史,拓展文化视野,重塑大众对于民间文化与历史的记忆认知,提升非遗档案资源的效益度。
3.3 共同建构,相互促进。文化基因解码与非遗保护、民间美术建档三者之间不仅是背景与实践的意义关系,而且三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成就、共同建构的关系。
其一,文化基因解码可促进非遗建档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文化基因解码过程中对于某一文化载体背景所进行的深入了解,可作为非遗原生档案收集与整理的重要内涵依据。
其二,非遗建档保护可促进文化基因解码过程的顺利进行,并增强文化基因“解码”的深刻性与全面性。例如,在某一种类民间美术建档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为文化基因的解码内容增加一定的现实依据。
其三,文化基因解码、非遗保护与民间美术建档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建构的关系,能够优势互补。文化基因的解码可促进非遗美术建档内容的建构,非遗美术的建档可促进文化基因解码的内容全面式开发,共同提升地域文化实力与知名度,促进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4 豫南民间美术建档服务现状分析
在民间美术非遗资料的调研中了解到,豫南地区三市均成立了隶属于当地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部分地区建立了示范性非遗展示传习馆,为非遗建档提供了重要现实资料。在信息技术方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均有关于非遗美术的介绍,但是整体非遗数字化呈现仅停留在文字、图片阶段。在民间美术非遗建档方面,豫南地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档案馆等部门并未深入、全面地进行专业专项的民间美术类非遗文化的建档保护,非遗档案资源共享程度低。经调查研究,在建档主体、建档标准、建档对象、建档形式四个方面存在短板。
4.1 建档主体:非遗档案化意识欠缺,协调组织机制不完善。一是档案化意识缺乏。豫南民间美术非遗建档的主体主要为各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该主体一直致力于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主要集中为挖掘、宣传、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缺乏专业专项的民间美术建档保护,这与缺乏非遗档案化意识有关。非遗美术具有文化艺术性质,豫南地区民间美术非遗保护工作主要由文广局统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导实施,部分博物馆、文物馆进行AmMExPBJeLXjaT718YnH8g==协作。然而,根据现状调查分析,并未由档案部门作为建档主体参与具体深入的民间美术专项建档工作。档案部门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管理体系,缺少档案部门的专业指导,会使非遗民间美术的建档工作存在一定的非专业性与不合理性。
二是协调组织机制不完善。民间美术非遗的建档工作是一项需要多方力量参与的工作,单个组织的力量是很难胜任的,尤其是美术类的非遗,需要整理其历史背景、发展状况、技艺、材料等,需要跨学科、跨领域专业人员进行专项调查与实施建档,亟须多方部门组织协调。
4.2 建档标准:缺乏统一规范,保管程度不一。一是缺乏统一规范标准。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法律的颁布为建档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以上法律法规中缺乏对于民间美术的建档标准,导致地方对非遗建档保护的范围与标准难以确定,并且由于我国在非遗保护中长期以来“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状,[9]豫南地区的非遗美术建档工作也存在缺乏相关统一保护措施。从较为严谨的角度来说,已申遗成功的非遗美术项目与未申遗成功的非遗美术项目同属于民间美术的范畴,然而目前豫南地区只有已申报成功的美术项目才存在于非遗档案资料当中,还有,部分传承人的信息也缺乏规范与完善,这与缺乏统一规范的建档标准有关。
二是民间美术非遗档案保管程度不一。由于区域内各地经济基础发展情况不一,各项民间美术的特性与重视程度的参差,民间美术非遗档案的保管程度不一致并缺乏专业指导。首先是缺乏专业保管。部分非遗美术资料存放较为分散,例如存放在单位综合档案室,与其他办公资料保存在一起,没有进行专项保管。其次是民间美术档案材料的保管没有根据种类特点进行区分。例如各项民间美术实物、纸质档案、光盘档案等由于其特性不同,对于温度、湿度的保管标准是有区别的,应进行分区专业保管。这些现状都与缺乏相关非遗美术档案整理的政策办法与标准、专项经费、专业人才的引进等因素有关。
4.3 建档对象:资料收集具有难度,传统技艺面临失传。一是民间美术资料收集困难。豫南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且豫南地区山区较多,一部分民间美术艺人多生活创作在乡镇与村落,且社会知名度不高,造成实地访谈与实物收集具有一定难度。一部分民间美术由于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没有进行备案注册和非遗申报,文化部门针对性宣传机会较少,并且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与丘陵地貌的因素,造成资料收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传统技艺面临无人继承窘境。在政府对非遗工作的大力推进下,大部分民间美术非遗项目已经突破传统亲缘式传承模式,只要热爱艺术、具备基本素质均有机会拜师学艺。以新一代罗山皮影传承人祁平为例,她是一位80后非遗传承人,出于自身对于皮影戏的热爱与对非遗保护的强烈责任心,主动拜师学习,成为罗山皮影传承人陈雨伦的第一个徒弟,技艺逐渐精进,近年来为罗山皮影取得了良好的传承与宣传效果。但是,仍有部分非遗美术技艺面临无人继承的窘境。以南阳猴加官制作与表演技艺为例,由于猴加官制作工艺烦琐、材料复杂,难以进行工厂化量产,需要纯手工制作,100~300元的单价令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造成销售不畅,产生的经济效益微薄。并且猴加官唯一传承人魏义民先生已有96岁高龄,猴加官制作及表演技艺濒临失传。
4.4 建档形式:共享程度较低,数字化成果欠缺。一是形式单一。豫南地区民间档案资料不仅保管较为分散,且建档形式主要为实物、文字材料进行的保管且少有共享渠道,普通民众想深入查阅非遗美术档案资料困难重重。
二是动态档案缺失。对于近年来非遗项目参加的各种赛事及非遗传承活动的资料,新创作与部分教学视频,或散存于网络中,或传承人没有刻意储存,以上资料没有进行系统收集,造成动态档案缺失。
三是数字化成果欠缺。非遗美术的特点是动与静的结合,对于非遗的好奇心促使大众不仅想要欣赏非遗美术的作品,更愿意了解非遗美术的制作过程与非遗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经调查了解,南阳市、驻马店市文广局官方网站虽然均设有非遗专区,但是非遗申报各批次名录展示,并无详细介绍。在信阳文化馆公众号中有设各区县的非遗图文介绍,但数字化成果呈现不够具体、生动。以上三地市文化馆公众号个别非遗专区甚至打开后没有图片呈现,无法通过视频、线上展览等形式深入了解非遗美术的制作过程、历史背景,数字化成果需要完善与加强。
5 双重视角下豫南民间美术建档服务对策
综合豫南民间美术发展现状与建档服务现实短板,现提出以下优化建档服务对策,如图1所示。
5.1 政策+环境:建立政策标准,多方组织协同。第一,制定非遗美术专项政策标准。近年来,我国对非遗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针对非遗保护与建档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其中提出制定“国家+省+市+县”4级非遗保护体系,4级保护体系就是建立4级非遗保护名录,省、市、县级非遗项目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指导下,对一系列濒危非遗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由于地域与现实因素,豫南地区非遗美术保护与建档工作缺少相应专项标准,应根据豫南地区的现实状况制定建档标准,档案部门应发挥建档主体职能与各级文化馆、博物馆等部门共同协作,与非遗传承人、相关专家共同商讨豫南地区民间美术建档范围、建档类别、建档流程,运用科学化、专业化建档体系明确建档各项标准。
第二,调动协调多方力量,提升非遗档案化意识。首先是各级政府部门可成立专项资金为非遗美术建档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其次,各级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可与高校科研单位、其他企事业单位建立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文化建档保护机制。高等院校的非遗文化专家、档案学专家可通过访谈与讲座形式向大众普及非遗文化,尤其是非遗濒危种类的重要性,也可提供相应专业人才参与到非遗档案鉴定、整理工作中。各级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内专业技术人才可对建档工作进行人员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完善建档工作专业化体系。
第三,实行民众参与、社区主导的非遗建档模式。[10]在非遗档案化意识培养、资料收集、文化挖掘工作中,社区民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可通过协调组织各方力量,建立完善、专业的豫南民间美术建档机制。
5.2 采集+取码:广泛征集资料,做到应采尽采。第一,采用多样化手法广泛征集。首先,建档主体部门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将非遗工作室、非遗传承机构中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接收,这部分资料一般比较齐全,收集难度不大。其次,不仅要收集已经申遗成功的民间美术种类,未进行非遗申报的民间美术种类也应进行接收与征集。可根据实际情况多方动员广泛接收民间美术资料,通过接受捐赠、购买等方法将民间美术实物、文字材料进行复印、拍摄、寄存,将民间美术资料收集完备。最后,收集民间美术的动态档案,将民间美术家、非遗传承人参加的非遗活动、展览、培训等所形成的视频、文字、照片资料进行收集,这些材料往往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留有痕迹,可逐一进行排查并分类收集。
第二,做好深层普查工作。在深层普查或访问时,仅收集民间美术的表面信息是不够的,要注意收集民间美术背后蕴含的民俗文化、历史背景等深层信息。以南阳方城石猴背后的民俗文化为例:方城石猴起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造型古朴拙质,是方城民间驱邪纳福的民间工艺品,起源地山林间常有猕猴出没,且当地盛产的滑石适宜于雕刻,猴子因其机敏灵活的特点自古以来深受民众喜爱,“猴”又顺应寓意为“加官封侯”,这些因素都构成了方城石猴独特的艺术魅力。石猴的起源说明民间美术背后有着独一无二的地域特点与悠久的民俗文化传承,要深入挖掘民间美术地域文化历史的记录与整理。此外,在调查民间美术的技艺及发展历史时,也要注重传承人的传承方式、传承谱录等传承人完整信息,包括艺术生平、口述材料、创作视频、所获奖项等。
5.3 整理+解码:信息科学整合,完成鉴定归档。第一,要做到科学整理,濒危优先。在完成民间美术资料的广泛收集之后,要对收集资料进行解码与鉴定,注重对于信息的科学化整合。存在于不同载体的重复信息可进行适当舍弃,价值不高的信息资料也可进行删减,例如和该美术种类发展无关的访谈信息等。另外,对于濒危民间美术种类要进行优先建档,对于年龄较大的传承人信息及传承技艺的视频、访谈材料等要率先整理建档入库,并且濒危非遗美术种类传承人的声像档案力求高质量储存,数码录像以MPEG或AVI格式保存,比特率不低于8Mbps。[11]总体而言,要保证建档资料的质量,根据民间美术的特点进行材料的去粗取精,进一步完成民间美术文化解码与归档鉴定。
第二,建立分类标准,以求整序升值。档案馆作为建档主体力量,应承担起对于非遗美术资料的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建立豫南民间美术档案全宗。[12]对于民间美术的归档分类,可根据地区、项目级别、民间美术种类这三种形式制定分类标准。不同地区的民间美术种类档案资料内部具有稳定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地区分类,根据民间美术源起与发展地域,以豫南地区各市、各区县分层次制定分类标准。以项目级别分类就是根据非遗美术的项目级别分类,根据4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可将豫南民间美术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未进行申报的划分为未申报。根据民间美术种类分类,就是根据民间美术的不同载体进行分类,例如民间绘画类、民间雕塑类、民间刺绣类、传统玩具类等。在三类主要标准之下,可进行细分档案类目的制定,分为民间美术原生态档案和衍生态档案,原生态档案包括民间美术的原始记录、技艺、实物、传承人档案等,衍生态档案包括在申报非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材料。科学标准化的档案分类标准可使归档难度降低,是非遗美术档案化进行规范管理的基础,可促进档案利用整序升值。
第三,优化保管环境,进行分区管理。对于已建档的非遗美术档案可根据《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 22—2015)进行文件级编目,编制档案号、案卷号、目录号、全宗号便于保存与检索,编目后可进行案卷排列与上架保存。[13]档案管理的环境直接决定着归档建设工作的优劣程度,档案储存环境与资料的保存时长、保存质量密切相关。
豫南地区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保管环境不同,应申请专项资金进行档案库房环境的质量标准的统一与提升,并根据专业化指导。此外,不同档案材料的特性不同,对于温度、湿度的保管环境要求不同,要根据档案材料不同特性进行分区管理,完成诸如纸质档案、声像档案及民间美术实物档案内不同艺术载体的分区管理。
5.4 开发+用码:数字化人文资源共享,优化建档服务。资源公开共享是非遗档案充分利用的必经之路。数字技术极大影响了人文科学领域,提升了非遗档案的分析利用效率,[14]并且数字人文资源的建设与开发使档案资源服务面向大众、实现共享,档案信息存储、加工、利用更加便捷灵活。因此,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更为优质的档案服务,提升档案非遗资源的共享度。
第一,建设非遗民间美术数字化资源平台。现有平台,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各级文化馆官网、公众号等,整体缺乏对非遗美术的专项深入介绍,没有充分挖掘档案文化资源。对此,可通过标准规范、服务体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举措,在资源平台创建、资源平台管理、资源服务等方面根据豫南民间美术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资源平台建设。豫南地区可实现跨区域、跨部门整合信息技术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数字非遗创新策源地。同时,平台建设应遵循专业化与个性化的理念,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数字资源平台建设。
第二,打造体验式非遗数字化活态档案馆。传统非遗档案信息资源平台主要以档案目录检索、档案原文浏览、网上展览等形式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在数智时代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以科技赋能非遗,还原历史文化。杭州版本馆数字展厅中基于雷峰塔历史的文化展览,为大众提供了一场光影盛宴,该展览不仅通过声、光、电综合打造雷峰塔历史文化展览,而且运用了数字捕捉技术,观众每走一步,地上就会开出一朵莲花,人们能够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历史文化的再现。豫南地区民间美术既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可综合利用VR、AR、GIS等技术,通过数据关联、场景交互建模等技术打造全方位立体非遗成果的展示,使档案资源“活态化”呈现,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结,提高公众对于非遗美术的兴趣与认知,以提升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地域文化归属感。
第三,推进非遗数字与全域媒体融合。非遗资源的活态应用与资源共享需要媒体的多方宣传。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智能融媒”区域,定期都会发布传统非遗制作与开发的优质短视频,其中2023年11月23日发布的《数字雕像系列—茶圣》,呈现了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虚拟雕塑作品,为公众展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非遗数字作品。豫南地区全域媒体应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多方宣传非遗文化。具备公信力的电视台、报社做好主流新闻的宣传与报道,其他媒体在各网络平台、公众号上发布关于非遗传承、非遗活态利用的短视频或微电影,对发布者采取鼓励机制,以提高对非遗资源宣传的主动性。非遗数字的资源开发与利用需要与全域媒体的融合,使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四,实现非遗数字化品牌跨界合作。打造非遗品牌可以使非遗更具文旅价值,以提升豫南地区文化产业的升级,促进豫南地区经济发展。非遗数字化可寻求品牌的跨界合作,基于敦煌文化的数字艺术在国内已举办多次展览,已形成“数字敦煌”的品牌效应。[15]2023年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共同推出数字游戏《数字藏经洞》,利用数字扫描和三维重建,1:1高清还原敦煌藏经洞,6万多件敦煌经书在数字世界里重现,游戏角色可亲身“参与”藏经洞从洞窟开凿、封藏万卷、文物流散到再次聚首的全历程,使参与者全面地、沉浸地经历敦煌文化的洗礼。从案例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是从豫南民间美术档案资源中汲取创意,通过创新合作,将豫南民间美术元素融入现代美学设计中;二是开展文创授权合作与品牌跨界合作,加强创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走出富有特色的非遗文创品牌建设道路。
6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首先要从文化基础上进行认同,文化基因的形成不仅是文化内在演化的一个必然过程,也是文化内涵随时代变迁的客观发展。民间美术蕴含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豫南地区由于地域、经济的因素,文化认同度不高,丰富的民间文化档案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可通过对豫南民间美术非遗建档服务的开发与利用,实现豫南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文化自信重建,促进地区文旅深度融合,提振地方经济,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