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公共文化 服务转型:契机、趋向与推进策略
2024-09-25杨智勇温蓉玉
关键词:档案服务;公共文化;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档案馆;文化服务空间;用户需求;资源建设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提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明确“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1]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布局与发展要求为数字时代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各级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充分实现档案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2]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馆需要成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践行者”,增强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在理论层面上,学界认识到公共档案馆具有实现公众文化权益、满足公众文化熏陶、构建先进社会文化等功能,[3]要积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4];并从剖析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因素[5]、归纳国外档案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6]、引入参与式治理模式[7]、对接数字转型趋势[8]等方面探究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路径;而在《意见》出台后,档案领域又立足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探讨数字文化资源建设[9]、红色档案[10]、档案文化服务[11]、图档博协同发展[12]等内容。在实践层面,全国国家综合档案馆全部免费开放,提供档案资料查阅、展览参观、休闲等文化活动,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13];浙江省将“档案”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地方法规,指出综合档案馆属于公共文化设施范畴,综合档案馆免费文化服务系法定职责[14];杭州市档案馆通过培育档案文化精品、打造档案文化地标、开发档案文创产品,形成档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新模式。[15]可见,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受到长期关注和重视,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如何推动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发展,重塑档案文化功能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鉴于此,本文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探讨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契机和趋向,并提出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的推进策略。
1 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契机
1.1 政策契机:国家政策对文化服务发展的要求。除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重点关注到公共文化服务外,多个国家层面的政策和规划都提及了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和发展。《意见》将“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作为八项重点任务之一。[16]《“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取得新突破,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互联互通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更加便捷、应用场景更加丰富。[17]可见,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更广空间和更深层次发展的任务更加明确。
近年来,档案领域也逐渐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档案馆的责任与角色,着眼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激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切实提升各级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档案信息和档案文化需求”,应“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加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18]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为新时期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
1.2 实践契机:既有成果经验奠定文化服务基础。近年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一站式文化链接、流动大舞台、非遗工坊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动实践与创新成果涌现,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思路和经验做法。各地区也广泛地出现编修族谱家谱、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究地方文化等热点,为创建档案文化精品和收集地方档案文化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浙江省全面部署开展“千村档案”建设工作,全面收集整合反映村落历史文化的档案材料,完成了包含1410个历史文化村落档案数据的资源库建设。[19]与此同时,档案机构也依托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采用不同方式主动拓展档案文化服务方式、场域,将档案资源、公共场域、宣传教育有机融合,实现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下沉,以满足公众对档案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与街道办开展合作,创设“档案文化社区体验点”,打造档案文化服务新阵地;[20]常州市档案馆入驻地铁长廊,举办“地铁+展览”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地铁的文化空间功能。[21]
当前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已有一定规模和成效,档案公共文化服务也在不断进行拓展深化,既有的实践和经验为档案界深入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了多方面基础。
1.3 需求契机:人民群众和档案机构的双重需求。主动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升档案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能力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可选路径,也是档案机构主动担当作为、重塑公共角色的内在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各项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核心要求和行动导向。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迭代的当下,与传统的档案线下展览、到馆阅览等服务相比,公众更趋向于丰富多元、生动有趣、互联互通的档案文化内容,更偏好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化、集成化、社交化的档案文化服务形式。为此,需要提高档案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推动档案文化服务向为民、利民、惠民转型。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是历史和社会的文化宝库。在数字化发展时代,档案机构不仅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拓展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广度,着力挖掘档案公共文化服务深度,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还要努力成为文化事业建设的驱动者、促进者,推动以档案文化资源为主的文化服务持续开展,并为公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借此提升档案馆在公共文化事业中的地位,重塑新时代档案馆的社会角色,[22]使档案公共文化服务不断融入社会、走进民众。
2 档案公共服务的转型趋向
2.1 服务内容向“立体覆盖”转变。《意见》将“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23]作为发展目标,对数字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档案领域,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走向结构性调整和升级,表现为服务内容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满足人民文化需要和呈现时代发展全景,极大拓展和丰富了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首先是服务内容的数字化。随着数字技术及移动网络全方位渗透进公众生活,数字文化服务及产品正逐渐成为公众倾向的选择。立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档案馆需持续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梳理整合档案文化数据库,为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数字化呈现奠定资源基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供给能力。其次是服务内容的精准化。档案馆需将公众需求放在首位,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需求的感知、分析和预测,对档案数字资源进行关联重组,形成契合用户兴趣的文化服务和产品,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和社会性,让用户在获取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最后是服务内容的时代化。档案资源能够完整真实地反映个人、民族、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历程[24],是公共文化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家数字文化资源体系和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由此,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生产应符合时代要求,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打造出具有中国底色,凸显时代特征的档案公共文化服务。
2.2 服务手段向“数智创新”转变。《意见》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25]在此背景下,档案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显现出数智创新的倾向,即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坚持数字赋能,利用智能技术,并积极打造具有创意的文化服务和产品。
其一,服务手段数字化。当前,大规模利用互联网平台已成为社会各领域创新发展的标配,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和利用习惯呈数字化、平台化趋势,档案公共文化服务也需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强化官方网站和社媒账号的建设与运营,打造能够满足档案用户即时需求的档案文化服务数字平台。
其二,服务手段智能化。集成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智能科技成果,依托档案数字文化资源,共同搭建档案文化服务的沉浸式体验结构和形态,不仅能“唤醒”档案文化资源,让“库房中的历史”变成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文化服务;还能够创新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表现形态,给予公众别致的文化体验。
其三,服务手段创新化。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娱乐休闲服务等数字创意产业的兴起为档案公共文化服务打开了新思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馆可以深入挖掘档案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档案元素和创意来源,进而提出可执行的档案文化服务方案,打造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业项目,以年轻潮流的方式传递档案价值。
2.3 服务效果向“全面共享”转变。《意见》指示,优化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扩大服务覆盖面,推动服务普惠应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到达率、及时性,[26]这对档案机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公众满意度提出了要求。档案公共服务需应时而变、乘势而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走向专业化、均等化和共享化。
第一,服务水平的专业化。专业化的档案服务不仅要求档案馆不断丰富馆藏档案资源、更新文化服务理念、升级服务设施设备,而且要求档案馆和档案工作人员以更优秀的业务素质和更专业的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档案文化服务。这需要档案工作者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储备,学习利用新型技术和方式提供具有当代表达的公共文化服务。[27]
第二,服务效果的均等化。档案机构通过延展公共文化服务供应链,扩大文化服务覆盖面,推动服务普惠应用,提升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到达率和及时性。此外,针对不同受众如青少年、少数民族、女性开发不同主题和类型的档案文化服务,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档案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达成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彰显档案的人文关怀。
第三,服务效果的共享化。档案馆应主动融入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与图书馆、博物馆的交流和联合,通过构建图博档公共文化服务协作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关的行动准则、资源标准,从整体上协调图博档机构数字文化资源的融通融合,形成资源互取、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图博档公共文化服务联盟,进而保障中华文化的全景呈现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发展;同时,也需要积极开展与非遗保护机构、文旅部门等的跨界合作,推动档案数字文化资源和公共服务“走出去”。[28]
3 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的推进策略
结合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政策导向,为推动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发展,档案机构要在把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档案文化资源的建设,拓展档案文化服务空间,以优质的文化服务和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而全面提升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如图1所示。
3.1 识别用户需求,坚持文化服务导向。社会公众的需求既是档案文化服务开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档案馆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和“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体现的内在意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思想观念的开放包容及新技术媒介的广泛应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走向个性化、分层化和多样化。档案公共文化服务也需更加关注公众文化需求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和定位。
首先,收集和整合档案用户数据。社会公众往往对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内容等具有期待,或在接收档案文化服务过程中留有行为数据和痕迹,档案馆可以通过问卷发布、现场采访、系统采集等方式有效汇聚用户的需求偏好信息。如天水市档案馆通过对2018年以来查阅窗口和查询利用服务平台的查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将档案需求方向分为民生考察、编史修志、宣传教育、学术研究、资料和经济建设六大类,其中民生类查考调卷占比最大。
其次,提取用户需求特征。利用数据分析方法对收集的用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按照基础属性、行为特征、心理特征等维度抽取用户特征标签,对群体用户进行关键特征识别。如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属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特征,云南各区域依据少数民族需求,着力特色档案开发利用,石林县突出阿诗玛文化与阿诗玛原始档案资料;楚雄州突出毕摩文化与彝族档案文献;大理州则关注南诏大理文化与白族档案史料。[29]
再次,构建档案用户画像。借助聚类分析、统计建模、机器学习等途径对数据特征进行可视化展示,直观明了地描述典型档案用户及其群体行为,明确档案用户的真实需求点,[30]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核心依据,也为档案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与内容推荐提供底层支持。
3.2 聚焦资源建设,夯实文化服务底座。档案文化资源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一环,能够夯实社会文化服务的知识底座。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资源建设需要在文化资源采集、挖掘分析、关联共享方面持续发力,激活档案文化资源活力,推动档案文化资源丰富度、规范性、关联度的稳步提升。
档案文化资源采集阶段,档案机构需将此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围,通过划定文化资源范围、调整档案收集原则、拓展资源采集渠道,[31]提升档案文化资源的完备度和系统性,呈现中华文化全景。
档案文化资源挖掘分析阶段,首先对档案文化资源进行解构加工,保证文化资源的机器可读,析出档案文化资源中的文化元素、符号和基因。其次对档案文化数据进行重组分析,借助知识关联的方法和技术对特定主题的档案文化资源进行关联聚合,形成以知识化、可视化、叙事化方式呈现的档案文化资源库。如北京市档案馆创作《北平市解放前夕的隐蔽战线》优秀作品,将历史文件、英雄书信等材料的故事以人物讲述形式进行节点串联,以短视频形式生动展现北平解放时期的历史。[32]
档案文化资源关联共享阶段,需要关注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资源共生共享。在档案系统内部,统筹推进全国范围内的档案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档案文化资源总库。在档案系统与其他文化机构的文化资源进行外部关联的过程中,立足全局性、整体性思维,贯通其他文化机构已建或在建文化专题数据库,进一步接入中华文化数据库,促进文化领域数据的整合与联通。
此外,统一的文化资源关联标准也需纳入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之中,既有效保证档案文化资源的质量,又能减轻文化资源关联共享的阻力,促进档案文化资源建设朝着规范方向发展。
3.3 搭建服务平台,打造文化服务空间。布局与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构筑档案文化资源集散地,为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服务提供基础支撑。
一是线上虚拟文化服务平台搭建。依托国家文化专网,汇聚整合各具特色的档案文化数据资源和类目,鼓励各级各类档案馆共同注入服务平台,集成同文化生产与传播适配的各类应用工具和软件,实现档案文化服务平台的资源集合、力量共聚。同时,利用数字技术重塑线上平台的业务和服务,基于大数据分析推动实现搜索界面个性化、结果排序个人化、自动推荐通知等功能;基于链路跟踪、监控日志达成平台系统整体运行状况的观测调控;基于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实现高逼真、跨时空的档案文化体验。如北京市档案信息网中的《档案见证北京》网上展厅,用全景图、平面图、视频、语音等丰富形式充分展示了古都京城历史变迁。此外,档案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应紧紧围绕服务性理念展开建设,集成馆藏档案查询利用、数字文化内容供给、文化资源交流共享、档案文化传播等多元功能,并进一步协助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优秀文化宣传、红色基因弘扬活动的开展,为公众进行文化学习、文化熏陶、艺术创作提供数字空间。
二是线下实体文化服务空间优化。通过创意性策划和前期准备,定期开展文化服务项目和活动,形成具有一定文化特色和文化传播度的档案文化服务优质品牌,利用品牌效应提升档案文化服务的价值和影响力。如英国国家档案馆依托时间旅行这一创新形式,已组织30余场亲子活动,吸引孩子与家长共同探索档案文件背后的故事与奥秘,打造了其专属的文化服务品牌。[33]
3.4 提供优质内容,推动实现双效统一。不断推进档案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最大程度实现档案工作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提供既要重视发展以公共性为主导的档案文化服务,也要支持引入市场化手段推动档案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
首先,注重建设以社会效益为导向的档案公共文化服务。档案事业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要职责,档案公共文化服务也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共享”的原则,注重构建普惠均等的档案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基层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面向不同群体的服务内容建设,扩大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推动文化服务惠及全民。同时,探索多样场景下的服务内容供给也能提升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到达率和普及率。不仅要积极搭建数字档案展览、档案文化沉浸式活动等档案数字文化体验的线下场景,还要主动拓展线上档案文化服务的全新场景,以便实现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让档案文化传达至更多的群体和角落。
其次,兼顾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档案文化增值服务和产品。一方面,可以将档案文化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数据资产,并可基于档案文化服务平台中开设的“数据超市”进行依法合规的档案数据交易,打开档案数字化文化消费的新思路。[34]另一方面,打造具有市场价值的档案文化服务及产品,将档案资源中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中,如在充分解析档案资源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提取其中的文化元素和符号,嵌入至档案文创产品中,开发具有文化价值、历史底蕴和档案元素的创意产品,推动档案服务在带来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促进文化经济效益的增值。例如广州市档案馆坚持将岭南文化、广州地域文化与档案文创产品开发结合起来,以馆中的大型花岗岩浮雕、雕塑家唐大禧的作品《凤凰之光》为灵感来源,设计出“档案之光”文创口罩。[35]
4 结语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时空场域得到放大、内容形式得到拓展,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的未来已来。档案馆应面向未来,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审视自身的定位,重构档案文化服务的需求定位、资源保障、平台建设和内容供给,推动档案文化服务不断更新实践样态和发展模式,以更新的业态迎接新的发展环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赋能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