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速培养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的独角兽

2024-09-25

经济 2024年9期

近年来我国新增“独角兽”企业的速度有所放缓,引发关注。5月23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就留下了一个“独角兽之问”:“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看待“独角兽之问”要一分为二。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独角兽企业是衡量国家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过去10多年来,依托于创新政策的扶持、科技创新的带动、资本市场的培育,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近两年来我国独角兽企业新增数呈放缓之势。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单》,2023年我国独角兽企业为340家,美国703家;与上一年相比,全球新诞生了500多家独角兽企业,我国增加15家,美国增加179家。

尽管过去两年独角兽增速放缓,但在国家大力发展的“8大新兴产业”“9大未来产业”赛道,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性充分体现出来。在GPU芯片、半导体材料、新型储能、合成生物等硬核科技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甚至在个别关键领域实现了从追赶者到竞争者的转变,体现出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和新活力。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8+9”赛道将诞生出更多的独角兽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载体。

解决“独角兽之问”要全面着手。

支持发展独角兽企业,不仅是打好经济发展主动仗的一项重要部署,更是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抓手,是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解决问题的一个具体体现。对于扶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国家政策是高度重视的。特别是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任务时尤其强调,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同时,地方在探索独角兽“养成路径”上,也是频频出招。例如北京、深圳、重庆等市纷纷出台独角兽政策套餐,在发展速度、政策温度、扶持力度上都有明显成效。

发展壮大我国独角兽企业仍然任重道远。回答好“独角兽之问”需要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培育独角兽企业,耐心资本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各地各部门要把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作为战略之举和当务之急,健全发现机制、优化发展生态、强化保障举措,切实帮助企业攻克初创期的人才关、成长期的资金关、成熟期的扩张关、持续增长期的战略关,推动科研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让政策红利从“纸上”落到“账上”。

“心无旁骛”“一以贯之”“做强主业”,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用这样的词语勉励企业发展。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是打通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通道的生力军。雏鹰破壳、瞪羚涌现、独角兽崛起,将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重要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