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2024-09-25饶慧君
绿色发展不仅是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内在驱动,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色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关键性的阐述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绿色”本质。深刻地领会并掌握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本质,对于提高发展效率和效益、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和优势以及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绿色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从源头上讲,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均源于自然界的馈赠。因此,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至关重要。这要求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自然的保护和爱护,以确保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能够顺畅有序地进行。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正是生产力健康运作的基础条件。在推动一般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更为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将绿色、智能、高效的科技革命性成果应用于生产力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中,从而转化为绿色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力形态,其本质为生态生产力。从科技驱动力的角度来看,绿色生产力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的要素投入向科技投入的转型,其动力主要源自绿色科技的推动。从生产力三大要素的角度看,绿色生产力要求培养一支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在劳动对象的选择上,绿色生产力以可持续资源为主要对象,不仅包括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物质形态对象,还包括数据和信息技术等非物质形态对象;在劳动资料方面,绿色生产力则主要依赖于数智化手段作为生产工具,包括数智化升级的高端精密仪器、低能耗、低排放或零排放的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等,为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持。
绿色生产力具备可持续性、环保性、平衡性与平和性的核心特征。首先,可持续性强调绿色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力秉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理念,不仅关注眼前利益,更重视长远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高质量发展相契合。其次,环保性体现了绿色生产力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特质,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减轻污染、降低能耗,并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再次,平衡性突出了绿色生产力在人与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国际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和谐与融洽。最后,平和性强调了绿色生产力带来的生态环境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提升,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性
绿色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我国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双重机遇的关键一环,不仅推动了绿色科技创新,加速了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更引领了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开辟了一条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第一,绿色生产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经济转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科技创新始终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绿色技术则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所在。绿色生产力的普及与应用,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促进了创新型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这不仅提升了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大幅降低了环境污染,为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例如,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使得生产过程更为精准可控,大幅减少了能源损耗和废弃物排放;又例如,传感器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能够实时监测环境质量,及时调整生产参数,进一步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第二,绿色生产力的崛起,促进了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实现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一直是困扰众多企业的难题。然而,随着绿色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生产方式正逐步向绿色化、清洁化转变。如今,清洁生产已经成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要求之一。通过采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工艺,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第三,绿色生产力的发展,为绿色产业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重要一环。绿色产业作为绿色生产力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其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减少对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绿色产业的发展还能促进新兴环保产业的兴起,丰富绿色产业体系。此外,绿色生产力的发展还能促进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推动以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为绿色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
第四,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绿色产品的供给,满足了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绿色产品作为高品质、环保、健康的代表,正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绿色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绿色技术革新和绿色产业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符合需求的高质量绿色产品。这些绿色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消费产品健康安全的需求,还具备节能环保的优势,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其核心在于推动一场深刻的绿色工业革命。随着一系列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的绿色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绿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为了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引领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必须坚持以绿色技术为引擎,驱动绿色产业的繁荣,坚定地走上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发展道路,不断构建绿色生产体系,以提升产业中的“绿色含量”。
一是深入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为了加快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必须从多方面着手,确保转型既具有深度又具备可持续性。
首先,必须注重绿色技术的改造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以迅速提升传统产业的能效水平,确保高质量发展的“低碳性”。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针对煤电、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有效降低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通过引入和创新绿色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这些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环保水平,推动其向绿色、低碳、高效的方向转型。同时,也应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还有助于推动能源体系的转型升级。还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研发,推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其次,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加强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规划,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的引领作用,以培育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和绿色能源产业为重点,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同时,还应注重构建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和合作,形成绿色发展良性循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绿色产业规划和布局、构建绿色供应链等。此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要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发展,必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共同推动,以形成绿色健康、节能环保、自然和谐的新型生活方式。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在供给端,要加快构建绿色供给体系,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首先,要完善绿色产品采信认证机制,确保市场上的绿色产品真正符合环保标准,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度、认可度和满意度。同时,加强绿色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绿色服务的覆盖率、便利性和舒适性,让消费者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绿色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捷。比如,加大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力度,深度融合“数字+”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基础设施向高效协同融合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一转型,将积极构建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等前沿的消费新场景,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同时,拓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生产性消费领域,助力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此外,激发智慧金融、智慧文旅、智慧养老等生活性消费领域的潜力,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升生活质量。这一系列的改造升级和创新应用,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入智慧化、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需求端,要大力倡导绿色生活观念,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通过制定环保补贴、绿色税收等相关政策,为绿色消费提供经济激励,激发消费者参与绿色消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续性。此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绿色科技、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引导消费者注重生活方式的简约性、适度性和环保性。通过倡导绿色出行、绿色饮食、绿色居住等理念,让绿色生活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选择和行动。
三是强化绿色金融的引领作用。绿色金融利用金融市场作为平台,通过经济手段有效地引导资金流向环保和低碳领域,鼓励更多的经济主体进行积极的转型,以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和低碳化。作为一项专注于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促进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
当前,绿色投资应当聚焦于多个关键领域,以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强化自然资源和自然资产的投入,包括植树造林、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建设,以及碳达峰、碳中和与气候治理方面,旨在稳固国家自然资本,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稳固的自然基础。其次,应加大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特别是在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建设,以及乡村基础设施如路网、电网、水网、气网等领域。同时,不忽视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资,有力推动绿色就业,巩固生态脱贫成果,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再次,绿色科技领域亦不容忽视,应加大投入推动生态环境和绿色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科技活力。最后,绿色产业的培育是另一重点。通过投资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绿色能源产业等,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为实现上述绿色投资目标,绿色金融成为关键的政策工具。应积极探索“金融+产业+生态”的新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金融产品,创新气候投融资方式,加强绿色投资的引导和推动。在扩大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绿色指数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境外资本,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发展。同时,加强绿色金融监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信息披露,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和人民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