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中职学校的传承
2024-09-25毕志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以社会实践、仪式、表演艺术、口述传统、知识和实践技能等形式传承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其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在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职学校非遗的传承遭遇了众多挑战。因此,需要对中职学校非遗传承的方式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非遗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与启迪。
非遗在中职学校的意义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民族共有的珍贵财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参与非遗的学习和传承,中职学校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可以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加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传承非遗,对青少年德育教育至关重要。通过学习非遗技艺并进行实际操作,可以磨炼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专业能力。同时,通过与老师、父辈等长辈的交流互动,学生还能够学习传统道德、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非遗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新兴产业及就业岗位的来源。中职学校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非遗的技能和知识,可以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钻研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学习者能够涉足手工艺品制造和文化创新等行业,旨在促进个人事业发展,并作出社会贡献。通过接触和学习非遗,中职学校学生不仅可以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以增强自我认同感。在此过程中,他们锻炼了不懈努力和勇于探索的品质,提升了自身能力,并为其专业领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非遗在中职学校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职学校的非遗传承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的非遗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面临一系列挑战。非遗在中职学校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中职学校缺少技艺传承专家及教师,教育资源匮乏和师资力量薄弱,导致非遗传承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非遗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了解,对传统习俗和历史认识不足,缺少敬意,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度不足,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欠缺,导致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束缚。
随着国家对非遗越来越重视,非遗的传承得到了发展。部分中职学校通过与地方文化机构和非遗传承人合作,积极探索非遗的传承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部分中职学校与本地文化中心携手,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探索传承方法,深入分析非遗的传承与教育模式,助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中职学校的非遗传承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发展的态势。因此,中职学校需与社会各界协作,提高对非遗传承的支持力度与资金投入力度,加深学生对古老智慧的认知与理解,推动非遗长效稳定的发展。
中职学校非遗传承的途径探索
教育课程中的非遗传承
中职学校的教育课程对非遗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执行过程既关键又艰巨。借助教学活动,中职学校教师得以向学生讲授传统观念的精髓,引导学生热爱并认可非遗,激发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与自豪。然而,教育课程中的非遗传承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教育领域在传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业课程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塑造性格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在课堂上进行非遗的教学实践时,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让学生接纳传统文化。
课程教学中对于非遗的教授,需要着重考虑课程布局,准备详尽的教学资料。学校需按照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打造定制化的非遗教育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体验非遗的核心内涵及魅力。教学内容应重点关注非遗的传承,同时需改进和升级教学方法与工具以提高其教学效果。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授课手段,如实例、互动、实操等,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从而提高非遗的传承效率和社会作用。加强教学内容中关于非遗的传播和教师阵容的建设,增强教学资源供给。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对非遗传承教师的培养和引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强化对非遗传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构建,为教学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非遗传承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关键场所,文娱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在校园活动中,促进非遗的传承,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校园文化庆典为推广非遗提供了舞台和机遇。学校通过组织传统文化节、非遗展览、文化艺术表演等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热忱邀请手工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技艺展示和教学,让学生亲身领略非遗的非凡魅力,从而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工艺制作比赛等形式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提升非遗传承的积极性和活力。校园文艺活动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其合作能力。通过加入非遗的传承活动,学生们能够协同探索、共同进步,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其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精神。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促进学校与外界的协作交流。教育机构应主动与地区文化中心、非遗传承人等社会力量开展合作,共同推动非遗的传承事宜,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拓宽非遗的传承途径,构建网络平台,从而增强非遗的传承力度与持久性。
与社会机构合作的非遗传承
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可以向中职学校提供物资和人力支持。地方文化中心和非遗传承人凭借其丰厚的非遗传承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向学校提供传统工艺技能的教学辅导、原材料、场地等帮助,为学校的非遗传承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社会团体可以为中职学校构建合作与互动的共享平台。与社会文化机构和非遗传承人紧密合作,使中职学校得以高效整合外部资源,为非遗的传承开辟新路径、搭建新平台。在此基础上,推动校际、校社、校企的全方位合作,加速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提升其传承成效。
地方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等社会机构通过自身的示范和引领,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积极性,促使学校加强对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推动非遗传承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地方文化中心和非遗传承机构等社会团体,通过政府部门和文化艺术基金等途径,向中职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帮助,维护并推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为其提供有力保障。
中职学校须与社会机构紧密合作,才能有效推进非遗的传承,这种合作对非遗至关重要。学校通过与社会文化机构及非遗传承人的紧密合作,整合外部资源和专业技术能力,加速非遗的传承进程,提升传承效率,唤起学生对非遗的传承热情,为非遗的存续和壮大提供动力。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和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和平台,促进合作成果的交流与共享,推动非遗传承工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非遗在中职学校的传承意义
传承中职学校的传统文化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核心场所,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地带。通过延续中职学校的历史文脉,缅怀昔日岁月,可以促使中职学校的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传播和弘扬。中职学校的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些传统文化包括创建宗旨、教育观念、校训与风气、教与学的关系等,展示了学校的教育特色和精神风貌,是构成学校文化核心要素的关键。这些传统文化凝聚了师生们的共同心血与努力,成为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灵魂,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和社会功能。
中职学校的非遗传承,依赖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传统文化必须获得师生们的认可,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等方式,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为传承中职学校的文化,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保持灵活调整的能力。维护文化传统并非恪守旧制,而是注入时代元素及精髓,着重创新推进与持续进化,助力文化遗产焕发新颜并为其注入生机。中职学校的非遗传承,是历史传承的重要体现,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在中职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成为教学工作的关键任务之一。自信心与归属感是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的基础。可以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保障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及世界观。通过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及身份认同,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基础。学校除承担安排课程与教学任务外,还肩负着指导学生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凸显传统元素与当代教学的融合,强调现代和传统的联合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只满足于形式上的传承,必须与时俱进,着重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多样性的文化活动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的关键手段。中职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节庆活动、文艺活动、手工艺术创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对本土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应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对话与交融,引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现代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推动中职学校的特色发展
推动中职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其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多元需求,满足行业专业化标准。中职学校应立足实际,兼顾地域特点,设定发展目标,形成与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相契合的教育特色,建立个性化办学特色与品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为满足特色发展需求,中职学校需要优化教育环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强化教师团队建设,选拔并培养一批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教育人才,以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特色发展还需要注重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中职学校应密切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特点,开设符合就业需求和学生兴趣的专业课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能人才。
总的来看,对非遗在中职教育中的传承探讨,是目前教育界的核心研究议题。通过在中职学校开展非遗的传承工作,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职学校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因此,中职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和非遗传承人的合作,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非遗传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能人才作出贡献。
未来,中职学校应继续深化非遗传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传承方式和方法,提升传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应加强与非遗传承人、地方文化机构、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非遗在中职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非遗传承工作将在中职学校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培养更多具备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持,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菏泽信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