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编辑的文化自信

2024-09-25马程迪

文化产业 2024年27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兴盛,归根结底源于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及自信。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全民族的希望,做好儿童工作,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儿童,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出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编辑作为出版环节的一部分,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如何联结作者和读者,将文化自信传输下去,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与分析的一个话题。

目前,我国儿童读物出版行业在文化方面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或者说是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较弱。国外一些经典的儿童读物有《神奇校车》系列,主要内容是一位搞怪的老师领着学生们一起去探索一些科学或自然现象,如探索自来水是如何来的、蜜蜂是如何采蜜的,探索外太空等,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对这些现象进行讲解,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还有经典的《巴巴爸爸》系列读物,讲述7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和他们爸爸妈妈的温馨故事,以儿童的视角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能够引起儿童读者的共鸣;还有《齐先生妙小姐》系列读物,通过诙谐的语音,给读者讲述每个人物的特点,如整洁小姐、邋遢先生、恶作剧先生等,不作评价和说教,让儿童自行体会。

作为一名出版行业的工作人员,笔者有时候会反思,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多做一些这样的经典绘本呢?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节日如此之悠久,特色食物如此之丰富,完全可以以浅显易懂、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就对自己的文化产生很强的认同感。我们需要文化自信,也应该文化自信。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了上下五千年,历史是厚重的,而国家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年轻的。我们不缺文化,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搞好策划、选题,如何将这些文化呈现出来,让国人尤其是儿童能感受这份自信。

当然,我们也不乏好的儿童读物,如郑渊洁的《舒克贝塔传》《皮皮鲁总动员》等,以及画风优美的《安的种子》。但近年来,随着出版企业转企改制的现状,部分出版单位侧重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出版市场流通“不走心”的儿童图书作品,不讲求立意,不讲求内容,只顾赶周期,精品少之又少。这也使得人民群众对出版的部分儿童读物没有信心,对编辑的能力产生怀疑,这对文化自信的建立显而易见不是好事。

加入小巧思,提升文化自信

科普类儿童读物

科普类图书是指用自然语言,也就是用通俗的话向公众传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一类书籍。在自然科学方面,可以在儿童读物里引入部分科技时事,收集其背后的小故事,用通俗风趣的语言表述出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讲述火箭的小知识时,可以先介绍神州系列飞船的发射基地、为什么在此建基地,以及神舟飞船的发展历史等,引发孩子的求知欲,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在社会科学知识方面,若向儿童介绍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融入当时的年代,以浅显又诙谐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同身受。

故事类儿童读物

我们既要传承,也要创新。经典的儿童故事读物,如《西游记》《葫芦娃》等,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传承,讲给自己的孩子们听,让他们在一个又一个故事里,汲取能量,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奇妙。但同时也要反思,国外的经典动画形象层出不穷,如米老鼠、唐老鸭、汤姆和杰瑞,到现在比较出名的《疯狂动物城》里的一些动物形象,而我们国家现在的文化作品,如比较出名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多是在以前的经典形象基础上展开故事。当然,这些作品很成功,但也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创造的新的经典动画形象多不多?我们是否可以不在之前的故事上搞拓展,而是开发创造新的经典人物故事。这个时候,创造力的培养就变得举足轻重。

传统文化知识类儿童读物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二十四节气、神话故事等无不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的方式开始倒计时,很美、很“中国”,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在儿童读物方面,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小巧思,提升文化自信。例如,在一些诗歌旁边,附上精美的国画、国风插图,使文字和图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如绘本《千秋好诗词》,里面有经典好诗词,也有彩墨手绘画,线条简洁,与诗文契合,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非常好的一套幼儿诗词启蒙书。

擎精品之旗,提升文化自信

做好书、做精品书,让更多的国人感受这份诚意,也利于弘扬我们的文化。参考国内外经典书,不难发现,内容是重点,但细节也很关键,通过细节可以看出一本书的用心程度。

以绘本《包姆与凯罗》为例,凯罗拿钱包去买东西,一开始钱包是鼓鼓的,后来随着买的东西越来越多,钱包一点点变瘪。这种类似的细节不好被发现,但是一旦被发现,会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使静态的图书转为动态,故事有趣又饱满。以此为借鉴,我们可否在画吃东西的小朋友时,突出吃之前与吃之后,肚子大小的轻微变化?同时,可以考虑让书中多一些童趣和想象力,让童书真的服务于儿童。笔者认为,一本好书,应是科学和人文的融合,不应是割裂的。自然科学启蒙的书,也可以很唯美,审美的培养应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每个作品里。例如,国产绘本《池上池下》是一本画风精美,颇有国画风的自然科学类绘本。绘本中,以蜻蜓的一生为主线,以情景交融的文字和细腻写实的画,辅以蜻蜓观察笔记,创造了一个值得微观细品的小小生态世界。

创新制作方式,提升文化自信

在儿童读物制作方式方面,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纸质图书的限制,结合儿童发育规律,做一些更适合儿童的图书,如市面上现在较多出现的翻翻书、布书、声音书、忙碌书等。当然,形式是要服务于内容的,要有好的故事,才能在好的故事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做一些不同形式的尝试。例如,英国绘本《小熊很忙》,根据小熊的一些动作,设计了推、拉、翻、转等小机关,让孩子亲身参与,从“玩”中探索世界。我们也可以尝试,在进行音乐启蒙时,往书中不同的乐器图片旁加入声音机关,或者设计一个关于音乐的小舞台剧,在其中加入一些不同乐器的声音或一小段不同乐器的世界名曲,让孩子对不同的乐器声音有更直观的了解。或者在讲解地理知识时,做一本大大的地图翻翻书,再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做一个包含12个月的转盘,根据一年中的不同节日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使孩子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有一个直观的、有条理的认识。

挖掘地方故事,提升文化自信

在挖掘地方故事时,先要深入地方文化,收集与当地历史民俗相关的素材。例如,通过与地方民间艺人获取故事的原始版本,保证内容真实。通过分析这些素材,挑选最具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故事,结合现代儿童的阅读习惯进行改编,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在故事改编过程中,还要加入适合儿童的语言,避免过于复杂的叙述。插画是吸引儿童阅读的重要元素,需结合地方特色设计插图,让儿童在视觉上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不妨邀请本土插画家参与创作,增强作品的地方色彩同时,支持本土艺术家的发展。编辑过程中与教育专家合作,保证内容不仅有趣还具备教育性。编排章节时,注意故事的连贯性和层次感从浅入深,逐步引导儿童了解地方文化。每一章节结束后,设置互动环节,如问题讨论、手工制作等,增强儿童的参与感,提高阅读体验。出版前,开展试读活动,邀请儿童及家长参与,收集反馈意见,进行适当调整。确定最终版本后,策划一系列推广活动以扩大影响力。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地方文化的紧密联系,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地方特色,让儿童在阅读中了解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例如,云南省火把节时,我们可以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深入挖掘该地区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间传说。这些故事丰富有趣,其中特别受欢迎的一个故事是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讲述了火把节的起源和它在当地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为了使这些故事更适合儿童读者,可以进行创意性改编。利用简洁有趣的语言重新叙述这些故事,并配以由本土艺术家创作的彩色插画,还要融入传统的民族艺术风格,如彝族的刺绣和白族的蜡染技术,使得书籍在视觉上极具吸引力。

为了增强儿童的阅读体验,每个故事章节的末尾可设计相关的互动活动。例如,在讲述火把节的故事后,提供一个简单的手工活动指南,教孩子们如何制作小型的火把模型。这样,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也让儿童有机会亲手体验和理解节日的文化意义。

这种全方位的推广策略不仅增加了书籍的影响力,还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帮助儿童建立对本地民族文化的自信,从小培养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同。

语言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儿童读物中更是关键的元素,将语言的文化内涵融入儿童读物,不仅能提升文化自信,还能激发儿童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出版编辑的工作中,精心设计语言内容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编辑在挑选或创作儿童读物时,应注重语言的选用,尽量采用富有文化色彩的词汇。例如,《三字经》的现代版本可以结合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理念,把经典的内容“人之初,性本善”等内容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加入现代教育理念,如环保意识、全球公民意识等,使其更适应当前社会的教育需求。在语言运用上,不仅复制传统的三字句式,而且可以在其中融入新的表达方式。例如,用现代流行语和儿童容易接受的话语风格,使之更加贴近儿童的语言习惯和认知水平;在介绍“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时,使用类似于“尊老爱幼,心中有爱”这样的现代化语句,结合可爱的卡通人物让孩子们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愉悦的体验。

编写儿童读物时,还需注意语言是否“地道”,对于方言和地域文化的描写,应力求原貌的真实性,避免使用刻板印象或误导性信息。这不仅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培养儿童正确文化态度的重要环节。通过真实展示不同地区的语言,儿童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多元化的中国文化,增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例如,在《花木兰》的现代改编中,花木兰不仅是勇猛的女战士,还是一个能体现家乡方言特色的角色。通过她与家人及战友的对话中穿插当地的成语,使故事更生动,也能让读者感受那个时代和地域的特色。花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可以与她对家乡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并重。花木兰装扮成男兵参军,不仅学会了战斗技巧,也在军营中传播自己的地域文化,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不同地域士兵之间的文化交流。例如,军营举办一个小型的地方文化晚会,木兰表演了一段家乡的传统舞蹈,讲述了一些地方的民间故事,这不仅增加了战士们的凝聚力,也丰富了她的角色层次。通过花木兰的故事,儿童读物不仅传达了勇敢和忠诚的传统价值观,还融入了对地方文化的尊重。花木兰的形象更加鲜明,她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通过这种方式,编辑能够在儿童读物中实现文化教育的目的,让儿童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通过花木兰的故事,我们也能教育孩子们学会欣赏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公民。花木兰的故事通过现代化改编和文化深化,能更好地与新时代的儿童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探索欲望。

通过以上方法,儿童读物中的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连接传承和创新的桥梁。编辑在挖掘和呈现语言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新者,对于培养一代人的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影响。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图书是儿童建立文化自信最方便、最普及的方式,作为编辑,我们应该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