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助推城市景区化

2024-09-25李敬

文化产业 2024年27期

发展城市旅游,正在成为我国城市提振经济、拉动消费、带动人气、改善预期的重要手段。截至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6.16%。在城镇化过程中,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城市中多种形态的生活服务业,如文博、展览、演出、餐饮等不断更新迭代,构成了城市丰富而充满活力的兴趣点网络。兴趣点网络的形成,不仅对当地居民和待移入人才形成“向心”凝聚力,也对外地游客形成“内拉”吸引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各美其美”的吸引力日益显现,城市已成为旅游吸引力的中心,也成为旅游流量的分配中心。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高素质人才、高质量资本的集中,又支撑城市成为旅游产品创新的驱动器和新场景的孵化器。为使城市景区化得到更好的实践,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特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塑造特色城市风貌

加强城市规划设计

开展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科学确定城市整体形态、开发强度、规划建设参数等指标。编制总体城市设计,深化主要街道、滨河(水)沿线、景区景点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打造“城市会客厅”。以城市入口、主要干道、公园广场等区域为重点,设计和打造特色鲜明、识别度高的门户形象、重点节点形象。

彰显城市空间特色

做好“显山露水、治山理水”文章,保护城市水体和山体,结合地域特色和人文资源优势,优化形成各具特色、各显其美的城市魅力空间格局。突出生态优先、文化为魂,提升公园品位和内涵。优化布局康养、商贸、休闲、娱乐等业态,展示城市发展新面貌,集中连片打造城景交融的景观风貌。坚持工业园区和城市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工业旅游,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强化历史文化传承

加大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微更新,策划建设文化主题街区,丰富文化、旅游、商业业态,打造一批彰显特色、功能完善、活力十足的示范工程。充分挖掘城市历史底蕴和人文故事,突出街巷文化,通过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小品雕塑等载体展示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提升建筑风貌景观

将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有机融合,把景点打造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布局。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加强对城市空间布局、整体风貌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严格管控新建建筑外立面造型、色彩、线条。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扮靓城市“颜值”

规范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管理

推动架空线缆落地规整,规范电力通信设施、道路交通标志标牌和交通设施。统一规划设计、整治规范公共厕所、环卫工人休息室、配电箱、通信电缆箱、保洁员工具箱、公交站牌、便民座椅等“城市家具”的设置管理,拆除违规设置的“城市家具”。

加强道路维护设施管理

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提高交通指挥效率,不断增强城市管理柔性,保障道路畅通。对存在路面破损、凹凸不平、绿化带缺株断线等问题较严重的人行道进行改造升级。合理布局、建设并改造无障碍设施,提升特殊人群出行便利度。

提升城市夜景亮化效果

推进城区路灯设置管护,安装改造路灯和住宅小区楼体亮化工程,更换城区公园广场、主次干道损坏路灯,确保城区亮灯率达到98%以上。在已完成的亮化建设基础上,加强重点节点亮化工程建设,对主要干道、重要道路十字交叉路口和节点进行提升,全面打造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夜景亮化新形象。

扎实做好城市街景布置

对城市公共广场、地标性建筑、口袋公园等进行改造,增加其文化内涵和时代特性,建成一批精美的城市景观小品和雕塑。按照“见缝插绿、填空种花”的思路,通过交通隔离栏挂花、设置立体花坛、布设容器花箱,栽植木本花卉、多年生宿根花卉以及常绿植物,建设具有当地风情的城市景观带。突出重点区域景观布置,采取打造花坛、花箱、花廊、立体造型、文化墙等方式,力求展现城市建设成果。

加强重点区域绿化

加强对古树名木的管理和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力度。推行政府购买城市绿化管护服务改革,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对现有绿地进行微更新、微改造,及时查处擅自“占绿”“毁绿”的违法行为,按照“一街一景、一路一树”的原则,对主次干道绿化带进行栽植补植,注重色彩层次和季相变化搭配,在重要路段、节点适当布置特色小景,提升道路品质。推动林荫路建设,逐步改造林荫不达标路段。确保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和绿地达标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对城区过境公路、铁路沿线建设景观林带、防护林带,新建增绿与补植提质、环境整治与绿化美化相结合。

大力创建绿色社区

严格落实城市建筑绿化标准要求,引导居住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拆墙透绿、阳台绿化、墙体绿化、屋顶绿化,将城市绿化从地面延伸到空间,推进城市绿化景观化、多样化、色彩化、香溢化、本土化。开展“美丽家居庭院”“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创建活动,做好园林式单位(居住区)及绿色社区创建的申报、指导、验收工作,每年创建省级园林式单位、市级园林式单位,形成持续推进机制,共建美丽家园。

加强城市功能修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依托大数据深入了解城区容易发生交通拥堵的区块,策划综合解决方案。完善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级配,逐步消除“断头路”“卡脖路”,疏通交通微循环,不断提高城市路网通达性和道路通行能力,打造“畅通城市”。优化布局客运站、公交站点,有序推进城市新能源公交车更新,增加公交车数量和发车频次,优化公交线路,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确保旅游集散中心发挥应有作用,实现游客和居民出行的“零换乘”。加强对巡游出租车、网约车等的监管,提升游客乘坐体验。加强自行车道、人行道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并改造无障碍设施,提升特殊人群出行便利度。

加强停车设施建设

按照小型化、分散化原则,科学合理布局一批公共停车场,规范公共停车位、停车收费。积极将闲置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成停车场,鼓励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着力建设一批全智能立体智慧停车综合体。新建居住小区规划配套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以公交站点、医院、居住小区、商场超市等为重点区域,每年建成一批充电桩。

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

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对城区主次干道、商业街区、主要节点周边的电力、通信、广电等架空线缆进行地埋改造,按照主干道优先、次干道“创造条件、能改尽改”的原则逐步实施,全力解决城区架空线路“空中视觉污染”问题。加快对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全力保障城区供水用水安全。大力创建节水型城市,推动工业、环境生态及生活节水,建立健全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再生水、雨水利用率,创建节水型小区、企业和单位,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实施城区信息通信提升工程,推动建设云网大数据中心、移动通信生产运营中心,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游客旅游的便捷度。优化升级移动通信网络,每年新建5G基站,加快实现城区5G网络全覆盖。推进汽车站、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免费移动热点全覆盖。对路网、给水、污水、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实施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更新改造。每年布局建设一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组织化建设,推动社区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全面建设省级标准化示范社区,加快建设“智慧社区”。统筹卫生、就业、社保、民政、文体、人民调解等公共服务,推进家政便民服务进社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重点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鼓励学校非教学时段向社会免费开放体育场地。利用边角地、零星用地增加邻里社交空间,形成亲切宜人、有机融合、全龄友好的社区环境,打造“15分钟活动圈”。

完善环境卫生设施功能

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设施,推进“智慧环卫”建设。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推进城市保洁工作,持续提升机械化道路清扫能力,推动道路清洁变扫为吸、变扫为洗。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体系建设。完善城区厕所布局,鼓励沿街单位开放厕所,增加火车站广场、广场、公园等区域路段的公厕数量,提高公共场所、道路沿线、加油站、生活小区、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厕所覆盖率,建设一定数量的A级以上旅游厕所,合理配置无障碍厕位和第三卫生间,形成分布合理、数量充足、管理规范、如厕文明的公厕服务体系,开展“最美公厕”创建活动。

挖掘文旅消费潜力,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打造品质活力街区

按照“15分钟商圈”理念优化城区商业布局,着力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区,建设集零售、餐饮、通信等业态合理配比的主题街区,以居民居住集中片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商业综合体,突出建筑、历史、文化和经营特色,提升服务功能,满足居民和游客购物、餐饮、社交等多元化消费需求。

丰富文化休闲业态

积极开展文化馆、图书馆“升级晋档”创建工作。加快推进特色博物馆、非遗场馆等建设。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努力把传统文化资源转换为承载传承与传播功能的旅游商品。加快发展康养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等“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旅游商品、非遗产品、文创产品的科普馆和展销馆,打造对外文旅宣传打卡地。

提升旅游住宿接待水平

积极引进品牌酒店和连锁酒店,推进各类特色鲜明的精品酒店、文化主题饭店、共享公寓的开发,提升城区酒店的接待能力。强化住宿业行业自律,开展民宿和农家乐星级评定及“最美系列”评选活动,推动住宿业结构优化和形象提升。建成集城市风光展示、交通集散、游客服务、餐饮及旅游商品展销为一体的游客集散中心,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力。

打造特色餐饮美食

深度挖掘当地特色美食,加大对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非遗菜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引进一批连锁休闲度假饭店品牌和知名美食品牌企业,着力打造城区美食特色街区。定期举办特色美食大赛,开展“名店”“名菜”“名厨”评选活动,认定一批餐饮技艺传承人,培育一批旅游餐饮龙头企业,推出“名优特”菜榜,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菜品体系,不断扩大菜系知名度。

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

打造“吃喝玩乐购”一站式消费的新体验、新标杆,探索发展“超市+体验厨房”“购物+创意制作”等新型体验服务。完善夜市、夜景、夜购、夜娱、夜游功能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商旅文体融合型、便民服务型夜间经济形态,营造良好的夜间经济环境。建成特色鲜明的夜间消费街区,打造灯光秀夜游产品,打造一批常态化、亲民化、特色化、品牌化夜间消费体验系列活动。

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宣传展示城市形象

彰显城市名片

全面系统调查和梳理县域文化元素,提炼核心文化要素,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对县域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积极宣传已经取得的各类创建成果,推动文化生态、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整体保护和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城市封面景观图。

完善标识标牌系统

实施城市标识改造,在主要街区的交叉路口、公交站点、商贸集中区、休闲场所、核心景区等区域,设置清晰规范的中英文两种以上文字对照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城区导览图,在主要景区、文化场馆、公园、厕所、商场、酒店、历史建筑、公共交通等场所设置清晰规范的景物介绍牌、公共标识标牌。

展示城市诚信形象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在重点领域建立信用记录,建设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交换共享的平台。利用媒体发掘、宣传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群体,批评失信败德行为。开展诚信行业、诚信单位、诚信示范街区、诚信经营示范店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建立和完善打击假冒伪劣的监督、投诉和处置机制。开展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做好诚信宣传进校园、进楼宇、进企业、进社区等工作。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文明风尚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积极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城管、智慧管网、智慧环保、智慧交通等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提升卫生、住房、食品、药品、养老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智慧小区建设,发展智慧旅游。推动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执法司法、应急管理、行政执法、市场监管、信用建设等领域的应用。

提高城市智慧管理水平

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智慧城管指挥平台,探索建立“总指挥部+街道指挥所+社区指挥站”三级城管指挥体系,打造数字城管App,对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环卫、园林等市政基础设施实施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更新改造。扩大公共安全监控和安全生产监测覆盖范围,建成城区“雪亮工程”,打造“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

提高城市精细管理水平

推行街长、路长责任制,强化城区、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进以街区为单元的微更新、微整治。拆除城市违章建筑,实施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行动,强力清除城市“斑点”,打造靓美街道。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公共厕所维护管理水平,强化大气、噪声、固体废物、建筑扬尘等环境治理。加强停车管理,推行市场化、智慧化停车管理服务,着力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充实执法力量,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城市管理干部和专业人才,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引入专业化城市管理和服务运营商,完善精细化管理标准,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作者单位:陕西远景区域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