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9-25蔺坤

文化产业 2024年27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各族人民创造了无数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加强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强的信心。

在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有形的、实际存在的文物,是各族人民在岁月长河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共有财富,将让各族人民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于无形之中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称“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各类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人类文化遗址遗迹等实物,由人类创造且具有不可再生性。截至2023年9月,我国已有57项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9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文化与自然的相融使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深远意义,释放更加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文化是自然的外在表现,自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与自然的重要功能缺一不可,也更凸显了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如今,我国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日趋完善,保护力度日益增强,人们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不断加强,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不断提高。但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人才匮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法律与制度的保护,也需要具备专业技能与知识的人才支持。但现实情况是,文物修复与保护方面的人才储备较少,对物质文化遗产修复的研究与其受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损坏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在此时间差内,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受到或多或少且不可逆转的损害,其修复与保护的难度也将更大。

其次,过度开发。随着商业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一些地区将“文”与“旅”进行融合,这是增强本地旅游与经济活力的一项有效举措,但随之而来也会出现过度开发与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以致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被破坏,甚至对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直接损坏。

最后,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部分传统建筑群、传统村落等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使其面临消失的风险。此外,也会对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冲击与影响,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物质文化遗产功能

遗产具有物质性、精神性、符号性、多元性、一体性、记忆性等特质,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不断创造出来的,所体现的各种特征、功能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游览观赏的价值与功能,更具有凝聚各族人民共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旅游功能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成为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人们视野的重要契机。将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以各地文旅产业的鲜明特征打造地区特色文旅品牌,从而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不仅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更将大力推动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进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空间与平台众多,文旅空间与平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场域。近年来,随着国民旅游消费能力与国民旅游需求的增强,掀起了一股“旅游热”,旅游业重现生机。国民旅游的目的地不再局限于网红旅游城市,而转向诸多拥有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随着国民旅游的发展,不仅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带来活力与繁荣,各族人民也在旅游浪潮的推动下频繁进行交往交流交融,而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便成为联结旅游业与游客的重要平台与纽带,也有助于各族人民在旅游过程中增进交流、提高共识。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财富,必然也是全人类、全世界的财富,在世界遗产宝库中闪烁着瑰丽的色彩,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也因此会吸引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学者。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将更为广泛,各国之间进行的文化交往与交流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促进。

教育功能

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史”教育中提到中华民族发展史,足见其重要作用。党和人民经过百年奋斗,谱写了中华民族恢宏的巨著史诗,因此中华民族发展史需要各族人民学习并得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感悟。我国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许多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非比寻常的教育意义。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观赏对象,而需要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认识到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巨大文化力量,以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且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各族人民有责任与义务保护文物不受损害。文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物载体,只有借助文物知兴替、解历史、开眼界、增学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才能长久存在。

媒介功能

媒介的构成须有以下要素,即实体、符号、信息和意义。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饱含丰富历史意义、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精神价值的实体,符合以上媒介构成的要素。不管从何种意义上说,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客观存在于我国各地的文物或古建筑群,是有形的、具有实体性的文化场所,且具有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例如,万里长城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承载着向后人传递从古至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历史与文化脉络。长城沿线的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交流与发展,并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经济合作区的构建,正彰显了三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万里长城作为具有文化与人文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雄伟恢宏的气势与博大深厚的底蕴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物质文化遗产以实体与文化符号的姿态,体现了丰富的信息与意义。

文化功能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并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7月29日,在陕西省汉中市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道:“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的功能,同时能够切实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是连接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在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展现更多层次的民族智慧。

物质文化遗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见证着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支撑。文物无声,但其蕴含着的精神力量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挖掘与探究。

促进民族认同

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并最终通过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外现出来。它们是我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坚韧自强品质的象征。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让各族人民更加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更加了解自己的根,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保障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重要指示时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直接载体。通过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各族人民将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只要文物在,各族人民就能在文物中汲取精神文化养分,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悟。

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在保护和传承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和创新元素,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国潮”和许多旅游景点推出的特色文创店铺与产品,都是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方面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挖掘,可以为现代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创意素材,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

首先,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能够激发人们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通过参观和研究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增进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尊重。这种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促进民族间的和谐与团结,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

其次,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通过积极推进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各族人民都能够切实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上,也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融合上。我国各族人民只有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和活力。

再次,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在积极保护与传承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代表了该国的历史、文化和科技水平,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深厚底蕴,也可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

综上所述,物质文化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传承和传递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还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在保护和传承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随着各族人民的不断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和强化,由此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