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面食 爱上山西
2024-09-25高巍巍
山西,简称“晋”,又称“三晋”,古称“河东”,省会为太原市,是典型的黄土覆盖的高原,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河谷纵横,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常住人口约为三千五百万。
山西的“醋”声名在外,面食也不遑多让,这里是面食的故居,更是面食的天堂。传统刀削面,以特制的弧形削刀为工具,从面团表层削出中厚边薄、棱锋分明、状似柳叶、均匀有型、根根劲道的面叶,口感爽滑,让人吃了一碗还想再来一碗。还有那拉面,拉面师傅们就像变魔术一样,把面团拉成细细长长的面条,仿佛舞动的丝带。转盘剔尖也不甘示弱,独特的制作工艺,让每一根面条都充满了“个性”。
山西面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面食之根”。在山西,面食那可是五花八门,有手擀面、剔尖儿、揪片儿、拉面、刀拨面等丰富多样的种类。可以说,山西人吃的面,能够365天不重样。猫耳朵小巧玲珑,可爱至极;剪刀面像是被施了魔法的小精灵,在锅里欢快地跳跃;小揪片则是朴实无华却又让人倍感亲切;擦圪蚪犹如小巧的月牙儿,细腻光滑有嚼劲。山西人把面食玩出了数不尽的花样。
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比较著名的一道面食,遍布山西境内,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刀削面呈中厚边薄的形状,形似柳叶。由削皮师傅托着面团,飞刀来回飞舞,面片顺势飞入锅中,煮熟后外滑内筋,软而不粘,配上一大勺肉卤,越嚼越香,最后连汤汁都不剩,吃完食客们都赞不绝口。
刀削面的店铺装修并不豪华,通常就是简单的一个面摊,里面摆几张桌子,调味有大蒜、辣椒油和老陈醋等,依次放入,搅拌开来,连吃带喝,格外的爽快。
吃面的时候来点醋,醋可以促进面食消化。山西人爱吃面食,自然离不开醋,醋文化在山西拥有悠久的历史。一些外地游子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来一碗刀削面,解一解嘴馋,打一打牙祭。
揪片(掐疙瘩)
揪片是民间流传出的一种吃法。揪片也叫掐疙瘩,面粉是主要原料。制作揪片的时候,面团和得越硬越好。“揪”是一个关键动作,把面团擀成一张大饼,用菜刀分割成长条,再用手揪成碎片,边揪边煮。同时,还要注意搅动锅底,防止煳锅。
揪好的面片可以直接煮,煮熟以后,用鸡蛋、西红柿或其他蔬菜进行翻炒,有点类似炒面的吃法。还可以做个汤汁,就像煮疙瘩汤那样,放食盐、鸡精调味,西红柿配色,入口鲜香美味,口味独特。
猫耳朵
猫耳朵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名字,俗称“碾疙瘩”“碾饦饦”“坐碗子”等。其用面同样偏硬,醒好面之后,擀成一张大面皮,先切成条,再切成“指肚儿”大小的面团,最后一个步骤尤为重要,就是用大拇指将面团抿成猫耳朵的形状。如果熟练的话,还可以两个手同时操作。
猫耳朵可以煮、炒、烩,吃法多种多样,入口筋道爽滑,好吃不油腻,是很多山西人心中面食的天花板,味道相当不错,尤其是家常做法,比饭店的更加美味。
牛肉丸子面
牛肉丸子面的产生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由白荣祥先生首创。他用地道的牛肉、特制的牛肉丸子和特制面条为原料,混合特有的香料和中草药,再配以秘制牛大骨熬成的高汤,制作出口味独特、香醇可口的牛肉丸子面。这种面食口感丰富、牛肉鲜美、汤汁浓郁,很快就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和喜爱。
白荣祥先生的牛肉丸子面最初是在临汾市的大街小巷的小摊贩出售,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特色小吃。随着时间的推移,牛肉丸子面的制作工艺和配方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
黄米面炸糕
对于小朋友来说,黄米面炸糕是他们最喜欢的食物。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就时常做这道美食小吃,把黄米面和成面团,上锅蒸15分钟,做成剂子,包入红糖馅或豆沙馅,还可以做成咸口或蔬菜馅。然后起锅烧油,一定要用胡麻油炸,味道特别香。黄米面炸糕外酥里嫩,软糯香甜,是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做的一道小吃。
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它比较讲究工艺,成形美观与口感筋道完美结合,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汤,便成了地地道道的山西美食,就连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也以品此为人生快事。
这道面食的独特之处就是莜面,用莜面制作而成的面食香嫩可口,让人越吃越爱吃。制作这道面食时,步骤较为烦琐,需要和面、切小剂子、蒸制等,最后浇上汤汁就可以享用香喷喷的美食了。
历史上,山西是莜麦的主要产区,产区主要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周边高寒地带,是一年生的杂粮作物。莜面拥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常吃莜面有助于减肥和美容,还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使人身体强壮。
莜面栲栳栳除了是山西民间的家常美食外,还是招待宾朋的特色面食,取其谐音“犒劳”,有招待之意。有些地区每逢喜庆节日或宴请宾客时,多以莜面栲栳栳待客,年中岁末也要吃莜面栲栳栳,以祈盼全家团结和睦、财运亨通。
“拨鱼儿”
“拨鱼儿”并不是水中的鲜美佳肴,而是一种源自山西,濒临失传的传统面食。有些地区更是亲切地称它为“溜尖尖”。制作这道面食,需要选取上等的绿豆面和纯白面,或是将两者巧妙地掺和到一起,置于碗中。厨师们以腕力为引,筷子为媒,在碗中尽情舞动,将面团搅拌得如丝如缕,绵软而富有弹性。无需擀、和,更无需切,只需轻轻一拨,面条便如细丝般从筷子间滑落沸水中翻滚。煮好后的“拨鱼儿”形状优雅,两头纤细,中间丰腴,仿佛一条条活泼的鱼儿在水中嬉戏。热气升腾,夹起一根,滑入口中,那份温暖与满足感瞬间在舌尖绽放,如同那悠游在水中的鱼儿,为胃带来了无尽的舒适。
不烂子
不烂子是山西的特色传统面食,由土豆、茄子、豆角等蔬菜拌入面粉中蒸熟,再加入调味料即可食用。这种面食的名称来源于山西方言中的“拌”字,拆分为bú和làn两个音,因此得名“不烂子”。不烂子的选材非常丰富,不仅限于土豆和茄子,还可以用豆角、白菜叶子、大米、芹菜、槐花等食材。制作不烂子时,通常使用“擦床”工具,将土豆擦成短薄片状,然后撒上面粉拌均匀,再放入蒸笼中蒸熟。最后,与其他配菜一起炒好即可食用。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研发了上百种面食的吃法,各具风味,独具特色,有煮的、有蒸的、有炸的、有炒的。来到面食之乡——山西,连吃一个月,几乎都不重样。除此之外,从陕西传人的油泼面、裤带面、臊子面也是遍地开花,对于面食爱好者来说,山西就是美食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