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思维导图,优化阅读教学
2024-09-25陶惠梅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它具有吸引眼球(attractive)、清晰明了(clear)、简单易懂(simple)、思维流动(flow)以及以图释义(image)的特点。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本想要传递的信息,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的结构,理清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下面,本文介绍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两个措施。
一、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内容
高中阶段英语课本中的大多数文本的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把握一些细节信息时较为吃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这些杂乱无章的内容分门别类、重新梳理,变成有逻辑关系的知识。在思维导图中,这些细节内容就像是大树上的枝丫和叶子,从主干到分支到树叶,一级一级清晰地呈现出来。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Unit 1 People of Achievement的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的教学时,本部分的阅读文本为专题新闻报道——Tu Youyou Awarded Nobel Prize,旨在让学生了解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了解她和她的团队发现并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品质,深刻感受中国传统医药和中国科学研究的卓越贡献,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中第二、三段介绍了屠呦呦的生平经历,讲述了屠呦呦与她的团队是如何发现和提炼青蒿素的。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琐碎和繁杂,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线索,将屠呦呦的生平经历整理出来,最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教师先引导学生确定能概括第二、三自然段大意的中心词 ——Tu Youyou’s life experi-ence,再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找出文中的时间节点,分别是:1930 年、1955 年、1967 年、1969 年、1971 年和2015年,以此作为思维导图的主干。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在每一个时间节点在屠呦呦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以此作为思维导图的分支,最终形成思维导图(如图一)。
二、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结构
教材中文本的体裁多样,不同体裁的文本都有其特定的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作者是怎样布局的,再将文本划分为几个部分,最后总结出各个部分的关键词,然后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不同体裁文本的结构,使其变得有条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学生今后阅读和写作同一体裁的文章作铺垫。
仍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Unit 1People of Achievement的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的教学为例。根据上文的分析,文本为新闻故事语篇类型,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确定思维导图的中心词 ——A NewsStory,再根据每个部分的关键词,绘制出思维导图(如图二)。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化繁为简”,在看思维导图时“以简取繁”,从而充分发挥出思维导图的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