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载信仰,家国颂深情

2024-09-24一考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3期
关键词:华夏深情家国

本期赛题

肥沃的土壤,可以培育出优良的农作物,结出丰硕的果实;优质的土壤,可以培养出充分的自信,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承载民族的文化信仰……土壤是富有营养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捧黄土,培五谷丰茂,生草木葳蕤,结硕果累累。恰如你我脚下万疆山河,涵养千秋岁月,在华夏儿女的民族血脉中薪火相传、流淌不息。观之当下,文化传承如火如荼,文化创新势在必行。华夏沃土,养育泱泱中华,承载信仰深情。正待你我汲取华夏土壤之精华,赓续未竟之华章。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华夏儿女与土壤的情愫,古来有之,流传至今。

从上古两河流域农耕文明伊始,到而今一抔乡土的思乡情切、一亩田园的“种菜”情结,自然意义上的泥土情怀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事实上,文化意义上的华夏土壤亦绵延未绝,千古传响。从文化土壤生长出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呈现百家争鸣的盛景;从科学土壤生长出的“四大发明”、中医典籍,环球共享,举世无双。不论远古的刀耕火种,抑或今朝的精耕细作,土壤总承载着家国深情,指引我们品风花雪月之潇洒。

华夏土壤,于无声中培文化自信,于无意处唤民族凝聚。

回望历史烟云,陆放翁冰河入梦,以满腔热血,写家国深情;“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于历史关口奔走呼告,以初升红日,唤雄狮觉醒。家国危在旦夕,民心聚为通天巨塔,意志凝作精金美玉。再看今朝,“一带一路”走出大国自信,冬奥亚运一展大国雄姿,千年历史沉淀悠悠古韵,华夏土壤培植文化自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正是肥沃的土壤给予我们气震山河的自豪、矢志报国的决心。

撑一支长篙,向文化更深处漫溯。

满载土壤深情,迎时代春风放声高歌。这一捧黄土的信仰,也定当在你我情深的泪水、奋斗的汗水中浇灌、丰盈。

评点

宏观上,文章立意高蹈,视野开阔,格局宏大,能将“土壤”这个作文关键词的实指和虚指论述得清晰透彻,不仅能够由表及里,更能引经据典,观照青年自身,意义深远。微观上,内容充实饱满,引喻贴切;结构周密完整,层层递进;表达上手法多样,语言极富文采。行文时,作者根据“土壤”的不同意义,撷选恰当契合的素材,事例丰富,表述自然,表现力强。

下期赛题

材料一:自2019年秋季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全部使用教育部统编的语文教材,小学阶段12册语文课本中共有古诗文129篇,与原有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达87%,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增加了51%,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占比达到49.3%。

材料二:“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

材料三:在你背过那么多古诗词以后,你可能会发现你曾和庄子一起坐大鹏之背,扶摇九天;和司马迁看了江山无常,繁华落尽人世间;和曹操横过槊,和李白醉过酒,和陶渊明采过菊,和白居易折过柳,那样的文字才算是真真正正的不朽。

针对高中语文试卷中六分的古诗文默写,有些同学认为,“6分而已,却要背诵几十篇古诗文,花那么多时间,不值得,不如多朝着数学或是其他科目努力些,一个选择题就弥补了!”读了上述三则材料,你对古诗文背诵有何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写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指导教师:涂荣/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华夏深情家国
绽放,华夏之美
深情
华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深情的告白
一场约架,变了华夏
家国两相依
华夏撷韵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我有深情抛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