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24-09-23龙媛
【摘要】新教育时代下,课程改革步伐持续加快,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操能力.发现式教学法能引导高中生在数学课堂中独立探索,主动积极探究知识奥秘,积极思考,培养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形成数学思维,保证教学效果.对此,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发现法运用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发现法;高中数学教学;应用探讨
1 引言
发现法属于新时代一种高新的教学方法,在高中阶段运用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意愿,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上,可让学生更快速地接收新知识,提高教师讲解知识的效率.发现式教学法在指引学生获取知识后,让学生更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健全数学知识架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2 发现法概述
新课改中指出,要注重对知识的高效讲解和传授,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发现法有助于学生能够培养创新能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养成优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发现法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发挥学生的优势,尝试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究知识,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中使用发现法,可让学生及时掌握学习方式与原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才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现式教学模式中包含了探索发现、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和理解应用.
2.1 探索发现
发现式教学中,探索发现属于教学的基础,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关注教学难点,同时积极带领学生分析问题难点.在备课时,要精心设置问题,保证问题具备可实施性和吸引力,让学生能够对问题充满好奇心,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讲出自己遇到的难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2 提出假设
学生对于事物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在教师引导下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与好胜心,从而专心思考问题,积极探索和观察,活跃思维与课堂氛围.
2.3 验证假设
学生抛设问题后,要采取相关策略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发现学生论证设想时,一些设想不成立,而一些设想可能会成立.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修改论证设想,当学生验证设想通过后,教师要将其变成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对学生而言不仅是成功的果实,也是学习的动力.
2.4 得出结论
在验证假设后,教师进行积极有效引导,让学生整理结论,适当完善存在不足的地方,保证结论更加规范、标准.学生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商讨结论,把规范化结论纳入知识结构中,从而健全知识框架[1].
2.5 理解应用
巩固知识是收尾环节,新知识作为学生参与探究的对象与目标,学生的学习印象会更为深刻,但也需要适当巩固.巩固所学习到的新知识,也要在适当的场合应用新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2].
3 高中数学课堂应用发现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合理
发现式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全部教学内容,也存在针对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发现式教学需要保证和教学内容相适应.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关系.数学教师授课时,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存在不适合发现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情况.比如数学教师在课前,未明确引导,认为教学模式可应用于全部的教学内容.部分教师教学经验少,未透彻分析教材,也未把握数学逻辑层次与知识结构,导致对教学内容未进行有效引导.教学内容选择不正确,无法进行设计引导,让教学环节的衔接受到影响,使学生学习缺少积极性[3].
3.2 设置的发现问题不合适
教师在发现式课堂中设置的问题不科学,主要体现为设置的问题量不合理、难易程度不合适、表述问题不明确.发现式数学课堂中,提问是首选的教学方式.教师设置的问题格外重要,设置问题的质量与课堂教学节奏有直接的关联,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问题的含义不理解,则可能是由于教师在备课时未充分分析问题.课堂上直接提问会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明确,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设置的数学试题如果存在难度大、过于简单或缺乏探究性等问题,就会阻碍学生发现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上,通常会有师生无效问答的情况出现.这些无效的问题缺乏指导价值,使学生得不到逻辑思维的训练.教师在课堂问题设置得不正确,也会让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表述,学生学习缺少兴趣[4].
3.3 对课堂时间的把控不到位
高中课程要求数学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制定的教学计划.上课时间通常是45分钟,在这45分钟内,教师不仅要创设情境,还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安排学生进行发现、巩固和练习,但部分教师无法合理把控课堂时间.环节过多,让教师在发现式教学模式过程的使用中过于吃力.发现式数学课堂中,教师会因个别学生未完成任务而将学生的探究时间延长,但是此种情况也让其他学生的时间被浪费,得不偿失.若是教师将发现环节留出过长的时间,会让某些教学流程不完整,让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也无法提升课堂的效率[5].
4 高中数学课堂发现式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4.1 明确教学内容和范围
为实现发现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必须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发现教学应用范围.只有教学内容达到要求,才能减少教学设计的困难,保证预期教学效果.作为教学指导者,教师应明确使用范围,研究教材,提高讲解水平、形成逻辑系统.数学教师亦应参考书籍,以厘清发现式教学的范围.数学教师要学习高中数学教学大框,浏览全册的教材与知识结构,并且把握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目标,明确方向.教师在钻研教材后,通过课程标准把握教学内容,熟练把握系统中的知识点以及其存在的联系,同时教师也要拥有教学辅导书,熟悉各节课的内容与例题习题.选择存在联系的新旧知识点,开展课程教学设计.比如教师在查阅资料和参考书后,能够把握平面限量的概念,课程包含了物理背景与概念.向量研究过程和实数研究过程有相似点,两者间存在联系.数学教师在课堂使用发现式教学模式时,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和判断,并结合物理学标量与矢量计量向量方向.也要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设计的问题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结果,最后巩固练习[6].
4.2 实施问题预设,综合评判学生
在发现式课堂中,教师要实施正确提问用于引导,问题质量会让学生的课堂表现受到影响,教师要合理地设置问题.在准备时期做好问题预设,才能够提升问题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备课时,应明确问题的目标,为什么问此问题,保证在不同教学环节提出不同问题,将问题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联合在一起.教师设置问题后进行通读,保证能够清晰地表述,不可出现模糊的情况,学生能够理解问题含义.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理解情况进行安排,也要对学生的回答开展评价,使设置问题难度合适,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数学教师要二次加工数学教材,让学生进行探究,要保证设置的题目难度适当,不会有无效问题出现,准确定位教材发现点,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 教师在讲解函数的概念时,可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在第一个情境中,问题是此段时间列车行进的路程s和运行时间t有何关系?是函数吗?小明回答根据关系能够获得的公式是s=350t,可以让其他同学判断此种说法的正确性.教师和学生通过关注s和t的讲解,从而了解到函数构成的要素,让学生通过集合与对应等语言来阐述函数.
教师在应用引导中要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并且要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日常观察中了解学生的性格,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与爱好.教师也可尝试以学生成绩来判断思维能力与基础知识情况,划分多个层次,便于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能够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实现良好发展.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掌握知识块,做好记录,师生间进行交流.学生间也要相互进行评价,教师通过此评价来了解学生性格和心理,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7].
4.3 合理把控时间,加强合作实践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发现式教学法,教师有时没有合理把控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缺少总结的时间,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前,数学教师会设计发现活动环节,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意外情况出现.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应对出现的突发情况,整合教学过程,把控教学实践.教师也应夯实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简洁语言,确保说的话能够让学生清楚明白,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数学教师要按照教学情况优化数学流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教师还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总结答案,避免拖延.大多数学生完成发现任务后,教师根据时间停止任务.虽然学生的水平不同,完成任务的情况也不同,但是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总结最后的结论,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数学教师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把控探究活动的时间和过程,让数学教学的过程更加完整.合作学习是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和进步的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可以让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情感得到增强,提升表达力和语言能力.教师要注意采用不同组织形式,根据课堂时间合理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 教师在进行立体图形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棱柱,并让学生阐述棱柱的结构特征.小红回答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面是平行四边形,这些面围成的多面体便叫做棱柱.小刘回答的是一些教材有关棱柱的描述.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以及小组间的合作进行探讨,究竟棱柱的概念是什么?安排学生合作学习,使用学习工具进行实践,并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让学生观察面和面、面和面交线间存在的关联.学生观察后动手实践,进行交流,能够对棱柱的结构特征有直观感受,更好地理解知识[8].
5 结语
综上所述,发现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数学教师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安排主题探究的相关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学生通过交流和教师引导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实现全面发展,让数学成绩快速提升,使数学的教学效果更理想.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想象,更好地培养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019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发现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立项编号:GDJY-2020-A-s105)】
参考文献:
[1]汤素平.探究中学习,发现中收获——浅谈发现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20(2):45-46.
[2]毕亮亮.发现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J].速读(中旬),2020(4):36.
[3]徐琳.应用类比法构建新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7):44-46.
[4]王垂趁.深度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12):17-19.
[5]宋艳丽.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4):44-46.
[6]杨芝雯.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1(22):83-85.
[7]孙少仙.数学实验在高中数学探究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20,10(10):55-56.
[8]万骞.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成才之路,2021(20):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