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2024-09-23王黎艳
【摘要】目前,“双减”政策的落实逐渐深入到初中课堂,教师应深入探究“双减”政策,优化课堂构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双减”政策的本质在于“减量提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对数学基本概念的全面认知.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以此提高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和“减负提质”理论下学校不再以繁重的作业负担压迫学生,而是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焕发生机,学生更能在轻松氛围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激发个性.为此,初中数学教学应始终以“双减”政策为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全面贯彻落实学习“双减”政策,将其贯穿于平时的课堂、作业设计中.
1 “双减”政策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1.1 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
“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学校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师要寻找更高效、更有趣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始更多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教育软件和在线平台进行互动式教学,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此外,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也被广泛推广,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2 优化学习环境减轻学生压力
“双减”政策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动机也更加强烈,减轻了过重的课外负担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促进了其综合素质的提升[1].同时,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加强了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通过推进校本课程改革,学校建立了更为灵活的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1.3 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
“双减”政策的实施也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家长更加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积极响应学校的教学安排和要求.同时,教师也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2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2.1 树立正确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弊端明显,始终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教得困难,学生学得乏味.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理论,也就是说在教育中教师要会教,教的中心与目标都是学生.只有会教的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堂重点,教出会学的学生.正确处理好教师、课堂、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教、学、做融合在一起.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教师应重新审视教学观念与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首先,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之中,只有构建有价值有意义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双减”政策要求改革后的课堂必须体现民主性、协调性,注重教学任务与学习任务统一结合.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数学教材,找准切入点,尽可能使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契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其次,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应当善于发现他们的潜能与兴趣所在,因材施教,点燃他们对数学的热情.巧妙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因此,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教师更需注重创新,将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融入课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之在学海中自由驰骋.唯有如此,教育才能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例如 以苏科版初中七年级数学“正数与负数”一课为例,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正负数的相关概念.在课堂导学环节,播放一段概念理解的视频.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正数和负数之间的差异吗?”此时,展示两幅图,一幅冬天,一幅夏天,提问:“从这两幅图中,你们感觉到了什么?说一说图中的温度,尝试用正负数表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感知正负数,培养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要一一耐心回答,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待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教师也应给予理解,努力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表达观点时尽量通俗易懂,掌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技巧.
2.2 加强“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审视,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基于一定的背景和目的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2].但情境的创设并不是毫无目标的,也不是在讲完重点内容后平铺直叙地加入情境,情境创设也是有技巧和规律的.有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境,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学习情境的本质在于联系实际生活,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将情境融入学科知识的核心中,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情境创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实地考察、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教师可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主动参与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绝对值与相反数”一课中,鉴于在本节课的学习前已经认识了数轴的概念和基本应用方法,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因此,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情境创设—探究体验—合作交流—教学游戏—课堂小练—归纳总结—课后巩固”.首先,让学生画出一条数轴,完成“数的表示”这一练习,并让学生说明“所标出的点距离原点的距离”,之后引入绝对值的概念,告诉学生刚刚涉及的“距离”就是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绝对值.其次,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给‘绝对值’下定义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教材中的例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小组内的学生相互讨论,通过比较和解释,不仅加深了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还锻炼了彼此的表达能力.在教学游戏环节,教师设计了一系列趣味性十足的活动,如“绝对值接力赛”“找寻绝对值的宝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最后的归纳与练习环节,也让学生自主完成一系列相关的题目.由此可见,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其打开思维的大门,从一种意境跳入到另一种意境.
2.3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数学认知,尊重其主体地位
“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强化学生的认知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明确这一点,也应将其体现在实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情.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空间想象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3].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背景都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些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支持.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提供更高层次的挑战和拓展.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数学认知.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因此,教师应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例如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一课为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解释相关概念,也要通过生活实例与实验,巩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想象力.要求学生从图形运动变换角度依次描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问题:“假设,将笔尖看作一个点,运动过程中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例子呢?”在此基础上,引入“翻折、平移、旋转”的概念,要求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将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尺拼接在一起,让学生自由操作拼接出不同的图形.待学生理解概念后,教师便可引入适当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旋转图案,探索图形的不同展现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图形运动的本质,从而启发出更多的创意和想象力.
2.4 设计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形成的数学知识体系,都是从基本概念开始建立起来的.因此,“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对初中生的概念教学,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单元整合视角下,学生数学概念的培养必须注重其整体性、系统性及深刻性等特点.通过构建“数”“量”两个核心范畴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系统来促进概念内涵向外延的拓展,同时又以它们为载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相关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最终发展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应将其他重要知识点作为补充,丰富学生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概念内容的理解.在完整的“大单元”任务统领下,按照“基础—拓展—综合应用”三个环节展开教学活动,促进不同层级学生间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横向发展及纵向迁移,实现高效课堂的建构.具体来说,在“大单元”任务中,教师应通过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数学概念的内涵.在基础环节,注重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把握能力[4].拓展环节则通过实际问题应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在最后的综合应用环节,可通过项目式任务,促使学生将所学概念有机地融入实际情境,形成知识体系.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探究和建构知识的主体.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与应用为初中数学教学创造了全新的教学典范.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们逐渐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创造力得到了充分释放.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激发者,与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的桥梁.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数学素养,更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裕丰.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双减”课堂的构建[J].江西教育,2022(03):33-34.
[2]郑焱兰.基于“双减”政策,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策略探究[J].秦智,2021(01):182-184.
[3]李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01):61-63.
[4]吴杏英.“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0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