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索

2024-09-23高瞻永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年17期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知识讲解.本文就“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实践探索

数学学科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而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知识讲解,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立足现实生活,选择教学素材

1.1 结合学生生活,合理选择素材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就必须立足于生活,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因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生活,合理选择教学素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 在讲解“轴对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观察教室中的黑板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然后将它们从中间切开,让学生观察哪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和认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又如,在“函数的认识”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相关函数问题知识讲解,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有哪些内容可用“函数”表示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并且能通过实际生活经验,提高对“函数”的理解和认识.

1.2 借助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同时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生活经验,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合理教学设计,借助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

例如 在讲解“轴对称图形”内容时,让学生在教室内寻找生活中相关的一些图形,并进行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是轴对称图形,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 贴近学生生活,设置问题情境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使抽象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1 创设问题情境,提升运用能力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灵活设置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思维探索和学习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比赛,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 在教学“二次函数”一节内容时,教师先创设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小明家开了一家小超市,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最近,他发现超市的日销售额Y与售价X之间似乎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他记录了一周内的日售价和相应的日销售额,得到了一系列的数据.他想要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制定销售策略.

之后,针对情境提出问题:

(1)售价和销售额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

(2)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这种关系?

(3)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帮助小明优化超市的售价策略,以提高日销售额?

结合上述问题学生展开探究:

一是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一周内的日售价和相应的日销售额数据,并进行了整理.二是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日销售额Y与售价X之间似乎存在二次函数关系.三是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 +bx+c来表示日销售额Y与售价X之间的关系.四是确定系数:通过已知的数据点,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出系数a、b、c的值.五是分析函数性质:根据求出的系数值,分析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等性质.六是预测与决策: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预测在不同售价下可能的日销售额,并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

最后,经过小组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根据小明家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设定合适的售价范围;

(2)确定超市的最佳日售价,以最大化日销售额;

(3)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如打折促销、捆绑销售等;

(4)将这些策略付诸实践,观察并记录销售效果;

(5)根据实际效果调整销售策略,持续优化超市的经营.

通过将生活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2.2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促进思维探究活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展开思维探索和学习活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创设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和素材来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例如 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一节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以下生活化问题情境:

情境描述:小华家最近购买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准备在上面建一个有花园和泳池的别墅.这块土地的形状有些不规则,但大致可以划分为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小华想知道每种区域的面积是多少,以便更好地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

任务:

(1)计算土地上长方形区域的面积;

(2)计算三角形区域的面积;

(3)计算圆形区域的面积;

(4)给出每种区域面积的近似值,并解释为什么不能得到精确值.

探究过程:

(1)数据收集:小华测量了土地上的各个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长方形面积计算:使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宽;

(3)三角形面积计算:使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2×底×高;

(4)圆形面积计算:使用圆的面积公式:πr2,其中r是圆的半径;

(5)近似值与精确值:小华意识到由于土地的不规则性,测量的数据存在误差,导致计算出的面积是近似值.他了解到在实际生活中,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往往只能得到近似值,特别是当多边形形状复杂时;

(6)实际应用:小华意识到,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他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有用的数据.他计划使用这些数据与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沟通,确保别墅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

总结 通过计算土地上的各个区域面积,小华不仅学会了如何应用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还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他表示,今后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他会更加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

因此,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3 设置开放问题情境,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例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作为范例,从不同角度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活中其他圆形物品,比如圆卡片、圆形相框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圆形物品来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相结合,然后进行分析和探究,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又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和应用的兴趣.

3 借助生活实践活动,促进知识理解运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开探究和思考,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名为“寻找生活中的勾股定理”的实践活动:

活动背景与目的:勾股定理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描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勾股定理,并探索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材料:直尺、卷尺、记录本和笔.

活动步骤:

(1)问题引入:询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能与直角三角形或勾股定理有关,并让他们列举出一些例子.这可能包括门窗框、建筑物的立柱、桌椅的腿等.

(2)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和测量生活中的实际物品.例如,他们可以测量门框的对角线长度、立柱的边长等.

(3)记录数据:让学生们记录他们测量到的数据,并尝试判断这些物品的形状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如果是的,他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验证.

(4)应用勾股定理:学生们使用勾股定理来计算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例如,如果他们测量到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度分别为a和b,那么他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斜边c的长度:c2=a2+b2.

(5)总结与反思: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们分享他们的发现,并讨论他们在活动中的所学所得.此外,还可以让他们反思活动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在下次活动中做得更好.

活动延伸:

(1)让学生们寻找更多的与直角三角形或勾股定理相关的物品,并记录他们的发现.这将帮助他们巩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鼓励学生们尝试使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不可直接到达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等.这将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4 结语

总之,“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要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要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将生活知识应用到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将生活化教学模式真正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杨文正.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构建分析[J].山西教育(教学),2023(10):85-86.

[2]张伟.初中数学作业如何摆脱“题海战术”[J].读写算,2023(23):17-19.

[3]王祚荣.生活化教学应用初中数学:特征性、契合性和价值性[J].基础教育论坛,2023(10):86-88.

[4]薛丽萍.新时代“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3):93-95.

[5]苏星华,刘丽丽.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3(11):34-36.